研究生人际交往:导师、同学、家人三分天下

时间:2022-10-15 07:53:17

研究生人际交往:导师、同学、家人三分天下

研究生从其社会角色来说,仍然是学生,主要职责是努力学习,完成学业,为将来的就业作准备。但研究生又不同于大学生,他们的年龄以及社会阅历使得他们开始注重与社会的接触,并开始重视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人际交往的现状不仅仅影响到研究生的学业完成状况,同时也影响着研究生自身人格的健全。在此前的调研中,笔者就研究生的人际交往现状作了专门的调查研究。

研究生的人际交往现状

导师――研究生生活中的重要他人

导师在研究生的人际交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研究生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他人。在与导师的交往中,40.2%的研究生能够主动向老师请教,34.0%的研究生是以常规上课的形式与导师交往,因导师邀请与导师交往的研究生占21.0%,因被动遭遇与导师交往的研究生的有4.7%。

以上数据表明,74.2%的研究生能够积极主动地与导师交往。在研究生与导师交往的内容方面,86.3%的研究生与导师的交往内容主要集中在专业成长方面,交往内容涉及日常生活方面的有6.5%,就业指导方面占6.3%,情感困惑方面仅有1.0%。由此可见,绝大多数的研究生与导师的交往内容主要集中在学术方面。从研究生与导师的交往态度上来看,选择尽量回避的研究生占10.1%,感到羞涩的研究生占11.8%,自然大方的占69.3%,身心愉悦的占8.8%。

绝大多数研究生都认为导师是研究生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他人。一方面,研究生对导师充满了崇敬之情,另一方面,导师对于研究生阶段学业的顺利完成弥足重要。通过后续的访谈,笔者了解到,扩招后由于研究生数量的剧增,使得每位研究生平均与导师的交往频率与交往时间变少了,由于频率的减少,时间的缩短,研究生与导师交往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专业成长方面,涉及个人生活的较少。客观条件的转变,要求当下的研究生在与导师交往的过程中,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心态与导师进行交往,多数研究生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同学与朋友――研究生生活中的左膀右臂

同学与朋友是与研究生朝夕相处的一类人,可以说他们是研究生生活中的左膀右臂。研究生在与同门的交往中,以集体活动为主,其中集体学术讨论占28.6%,集体其他活动占39.4%,同门之间的个别交往活动相对贫乏。研究生阶段,92.7%的研究生有知心朋友,但其中71.2%的研究生认为自己的知心朋友并不多。与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不同生活习惯的同学生活在一片屋檐下,82%的研究生能够适应。85.6%的研究生在与同学或朋友见面时能够主动与对方打招呼;51.3%的研究生在与人交往中会主动向他人提意见;没有主动提意见的习惯占41.3%;遇到重要的问题,49.3%的研究生倾向于自己做决定;在陌生的场合下, 58.2%的研究生能够自然大方,同时近四成的研究生面对陌生的场合会觉得不适应。

从研究生与同学、朋友的交往状况来看,研究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已经相对成熟。绝大多数研究生能够积极、主动、友好地与周围的人相处。

家人――研究生生活中暂时隐退的港湾

家人仍旧是研究生交往的主要对象,但是研究生阶段家人的位置似乎有些隐退了。从研究生与家人的交往方式来看, 78.5%的研究生选择打电话的方式;发短信的占6.0%;通过网络的占4.4%;回家看望的占10.2%;写信的占0.9%。由此可见,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大多数研究生通过打电话的方式与家人进行交流,回家看望成为与家人交流的奢侈品。从研究生与家人联系的频率来看,多月一次的占4.5%;每月一次的占13.9%;每月两次的占17.0%;每周一次的占46.4%;每月多次的占18.2%。研究生大多以固定的频率与家人进行交往,但是这个频率相对于大学阶段来说,已经大大的下降了。

在与研究生的访谈中,笔者了解到,由于研究生阶段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各种压力增大,研究生的闲暇大大的减少了,这使得研究生与家人的交往频率降低了。大多数研究生在与家人交往的过程中,多是报喜不报忧,以了解家人近况、汇报自己的成绩为主,偶尔也会与家人谈及自己各方面的压力。

影响研究生人际交往的几个外部因素

心理学的研究指出,个体的气质类型、个体的性格、个体的人生观、世界观会影响到个体的人际交往状况,这些是影响个体人际交往的内部因素。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研究生与家人、同学与朋友之间的交往状况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较少,但是各种外部因素对研究生与导师的交往却影响比较大。

理工类研究生与导师的交往更为频繁

通过研究,笔者发现,理工类的研究生与导师交往的频次较多,较为主动,交往的内容会较多的涉及到就业问题。文科研究生与导师交往的频次较少,相对被动,更多的涉及到专业成长以及个人生活问题。通过进一步的访谈,我们了解到,理工类研究生的学科特点决定了他们有机会参与导师的一些课题,并且会承担一部分任务;完成课题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成为与导师交往的主要内容,这样就给研究生与导师的交往创造了更多的机会。相对来说,文科的研究生较少有机会承担教师的课题,一般情况下就是常规的上课,主要的任务是阅读大量的书籍,所以客观上所提供的与导师交往的因由比较少。虽然客观上理工类的研究生与导师的交往频率更多,但是在交往的积极性、交往的态度、交往中的表现来看,文科与理工类的研究生并无明显的差异。

女研究生在与导师交往过程中并非弱势

传统观点认为,女性在人际交往中一般处于弱势的地位。但是,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女研究生在与导师的人际交往中并非弱势群体。男女研究生与导师交往的内容差异比较大,与女研究生相比,男研究生与导师交往的内容会更多地涉及到就业指导与日常生活方面的事务,女研究生与导师的交往内容主要集中在专业成长方面。虽然与女研究生相比,男研究生与导师的交往更为积极主动,但是,从男女研究生与导师的交往态度来看,女研究生和导师的交往中表现得更为自然大方。

在访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研究生都认为,女研究生倾向于把自己定位为现代知识女性,她们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与主张,无论是从观念上还是从行动上来讲,女研究生在与导师的交往中都不是弱势。

“小硕”与导师的交往更为积极

“小硕”即学制为两年及两年半的硕士研究生。通过调研笔者发现,学制为两年的研究生与导师的交往最为主动,学制为两年半的研究生与导师交往的积极主动性次之,学制为三年的硕士研究生则相对最为被动。学制为两年和两年半的研究生与导师的交往中会更多涉及就业指导和情感困惑,学制三年的研究生比学制两年和两年半的研究生,会更多的与导师谈及专业成长方面的内容。

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在两年的生活中研究生会抓住时机多与导师进行交流。同时,由于“小硕”面临的就压力更大,所以在与导师的交流中希望导师给予更多的就业指导。

研一、研二、研三与导师交往的侧重点不同

三年的研究生生活中,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从与导师交往的主动性来说,研三的学生与导师交往最主动,研二的次之,研一的则相对最为被动。从与导师的交往内容来说,研三学生更多谈及日常生活、就业指导和情感困惑,而研一和研二会更多涉及专业成长。

研究生三年级的学生一方面要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另一方面面临着就业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着很大的困惑与压力,他们会主动寻求导师的帮助,与导师交往自然会比较积极主动。而研究生一、二年级的学生,主要精力放在读书、完成课程、完成课题等方面,他们与老师交流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学术成长方面。

研究生的人际交往状况总体是比较乐观的,成熟的交往能力、平和的交往心态、稳定的社会关系基本能够描述研究生的人际交往现状。但是我们在关注大多数研究生的同时,还是应该适度地关注研究生群体中一少部分人际关系不良的同学,通过一定的集体活动,给研究生们创造一定社会交往的机会,增强其人际交往的能力,改善他们的人际交往状况。

上一篇:半工半读:热议中的冷思考 下一篇:承革命精神,创职教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