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探究与思考

时间:2022-10-15 07:11:31

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探究与思考

摘 要:针对当前农村幼儿园存在着“小学化”现象,从家长、教师、管理者的视角审视,分析“小学化”的成因。本文着力从引入优质资源、加强有效监管、提升师资质量、重建文化价值等方面破解“小学化”现象,提高幼儿教育成效。

关键词:农村 幼儿园 小学化 有效教学

传统的教育走不出应试的框框社会学校对考分过于迷崇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口味将小学教育的一套教育管理方法移植到幼儿园中―― 重知识技能轻情感体验重纪律约束轻个性发展重课堂教学轻游戏活动本该充满童趣童真的兴趣受到扼杀个性受到抑制失去了童年应有的快乐在教育崇尚务实回归本真的今天作为在最草根的农村地区从事幼儿教育的我们是否该对『小学化教育产生新的思考

一、直面农村幼儿教育的“小学化”现象

1.课程目标设置呈“服务于小学”的倾向

幼儿教育对预期的教育效果应该有明晰的认识,但通过走访调查,笔者不难发现,部分幼儿园中园长、教师对教学大纲、课程方案、活动设计等内容认识模糊,他们普遍认为,农村幼儿园没有城里的幼儿园那么讲究,上幼儿园就是学写字、算术,懂纪律,养成良好的习惯,否则到一年级就不能适应了。

2.课程体系结构呈断裂状态

部分农村幼儿园的课表大多只是一种摆设,课程教学由教师自行安排,教师重点讲授的无外乎语言、算术和体育,体育课也是为应付广播体操,而科学、社会、户外游戏等形同虚设,音乐课会让孩子学习一些儿歌,美术课让学生模仿老师在黑板上的图画,课程体系遭到割裂,课程安排不免落入“小学预科”的俗套。

3.课程实施走不出“小学化”的怪圈

幼儿教育本应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但在一些农村幼儿园中教师认为幼儿教育,特别是大班、学前班应尽快适应小学生活,要求学生跟读、写字、描红,机械重复,毫无乐趣。镇区幼儿园教学形式相对活泼,但仍以模仿教学为主。

二、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成因分析

农村幼儿园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有城市幼儿园所无法比拟的自然优势。3-6岁的幼儿本该享受自由快乐的童年,但教师却将幼儿困于单调的教室之中,让他们埋头苦读,走进大自然游玩却认为是“没出息”的表现,是什么样的神奇力量推动着这一现象持续“发酵”的呢?

1.投入与回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望

家长对教育的价值观缺乏认同,有家长持望子成龙的心态,希望孩子能学到知识,能出人头地;有家长持投机型的心态,幼儿园的学费比小学要贵得多,那在幼儿园必须要学到一定的知识,不能白白浪费金钱;也有家长持无可奈何的态度,心知小孩不该这么辛苦,但无论老师教什么家长不敢说什么。家长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价值取向,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态,以及投机就必须得到回报的心理,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对幼儿施加一种无形的压力,使办学目的不明确的幼儿园以“小学化”的标准来取悦家长。

2.责任与生存:力不从心的幼儿教师们

虽然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对幼儿教师的聘用力度,但幼儿师资队伍的学历不达标、缺乏幼儿教师资格证、未经职业专业培训学习的现状未能得到根本的转变,与基础教育教师的学历、资格证书达标率是无法比拟的。受陈旧的教育观念影响,有教师认为学习本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艰苦的环境能造化人,并不赞同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成长。也有教师存在职业倦怠,他们认为:“农村小学教学质量差,我们教得再好,到小学还不是照样不行。”也有教师认识到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放手让孩子盲目地玩,未能以有目地“玩”作为幼儿学习的途径,教师需要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设计符合他们认知特点的游戏,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中感受学习的愉悦,体验成功的快乐。

3.投资与索取:精于利益的管理者们

幼儿园园长追求的是投资回报率,既要迎合“下游”――小学的口味,对幼儿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以保证其升入小学后可以遵守校纪校规,又要对家长表现出“尽力尽责”,而将“小学化”现象归结为农村社会的不支持、家长的不理解、教师的低素质上,家长、学校、教师的利益博弈,最终转嫁到幼儿身上,幼儿成了最终的牺牲品。

三、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破解之道

1.为农村幼儿园引入和开发丰富的教育资源

《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努力扩大学校学前教育资源……重点建设农村幼儿园,改善农村幼儿园保教条件,配备基本的保教设施、玩教具、幼儿读物等。”农村幼儿教育资源的解决需要从两方面入手:

(1)建立农村优质幼儿教育资源的引入机制。农村幼儿园特别是村办幼儿园教育资源相当匮乏,连投影、电视等现代教育设备都没有,即使有一些“猫和老鼠”、“灰太狼与喜羊羊”、“熊出没”等畅销的动画片,但与幼儿教育教学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因而有必要建立优质教育资源的引入机制,可以由地方政府拨款投置,也可以吸引一些组织、团体、个人赞助,包括图书、影音设备、资料、玩具、教具等形式的优质教育资源。

(2)开发和利用农村自身的幼儿教育资源。在引入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开发、挖掘农村的本土优秀资源也显得非常有必要。首先,可以利用农村广阔的物理空间,开展游戏活动。其次,争取家长多方面的支持,如制作教具、制作玩具等。最后,可根据季节变化带来自然景观的不同,让幼儿了解树木的生长。

2.加强农村幼儿教育的建设与监管

“小学化”现象在农村幼儿教育的盛行和政府对农村地区幼儿教育的重视不足有着直接的关系。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政府应该坚持幼儿教育的惠普性和公益性。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教育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在农村地区建立公益性、高质量的幼儿园。当前幼儿教育已形成“以公办为龙头、民办为主体”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在观念落后、办学质量堪忧的农村地区,应通过建立公益性、高质量的公办幼儿园,加大政府投入,降低收费标准,传播科学的幼儿教育理念,吸引更多的家长支持幼儿教育,以走出“小学化”教育的压力。

(2)监督与服务并重。要完善管理体制,明确幼儿教育管理职责,并由专业管理人员负责卫生等部门的监管和指导。上级管理部门要开展专业化监督,要提供必要的指导,给予技术和资金支持,要避免频繁督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带来不必要的干扰。幼儿园还要从小学中剥离开来,实现对“小学化”现象的缓解与根除。

3.解决农村幼儿教育师资队伍的引入与发展

幼儿教育“小学化”观念的转变根本在教师,因而要引入优质的教师资源,并保障其工资待遇,拓展专业发展空间。

(1)从多角度探寻农村幼儿教师的引入。反观当前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有明显城市化的倾向,加之农村地区教师待遇不高、专业发展条件不足,因而农村幼儿因难以引入优质的幼儿教师。教育主管部门要鼓励优秀的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到农村幼儿园服务;面向农村地区招收免费的定向师范生,让他们扎根于农村;强化幼儿师范生的乡土文化意识、专业技能的培养,激发他们的教育情感,吸引他们投身于农村幼儿教育中。

(2)强化专业培训。“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理念,选派专业学者深入一线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尝试开展师范院校、县市幼儿园、农村幼儿园的合作办园模式,让先进的专业技术带动农村地区幼儿教育的良性发展。多安排农村幼儿教师参观、学习、培训活动,以拓展其视野,提升其职业情感。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幼儿教育信息平台,实现教育案例、教案、课件等优质资源的共享,给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支持。

4.回归本真,重建乡土文化的内在价值

受城镇化思潮的影响,在农村人们急于摆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作状态,父母、教师以“不用心读书就回去种田”教育学生,他们认为耕作是没有出息的表现,只有好好读书,走出农村才能获得发展。在教育强调科学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加强对儿童生长环境的热爱教育,让儿童从机械训练的课堂中解放出来,走向大自然,让他们学会搜集树叶、观察昆虫,感受游戏中学习带来的乐趣。

总之,我们要针对当前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分析其成因,通过引入优质资源、加强有效监管、提升师资质量、重建文化价值等方式实现“去小学化”,提高幼儿教育教学质量。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大有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1]高佳.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现状及对策分析[J].河西学院学报.2009(6).

[2]何馨芳,彭亚男.学前班教育的小学化的表现及危害[J].甘肃教育.2001(11).

[3]徐青.农村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成因及纠正和预防[J].林区教学.2010(1).

[4]宋玉玲.关于苏北县域镇村幼教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5]顾荣芳.幼儿园教学从儿童出发:应然与实然之差异[J].学前教育研究.2012(12).

上一篇:走出亲子教育的误区 下一篇:大班社会活动课《幼儿园工作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