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简易应对方式的关系

时间:2022-10-15 05:54:06

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简易应对方式的关系

【摘要】 目的 了解中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简易应对方式状况,探 讨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简易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 采用父 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对300名中学生进行评定。结 果 男生和女生在简易应对方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教育;方法;简易应对;相互影响分析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 and Simple Reponse ofMiddle School Students. Wang Shaoyu, Wang Huadong.School ofEducational Science,Henan University,Kaifen 475004,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tate of parentalrearing andSimple reponse and congruence,and to explore theeffects of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on students’ Simple reponse and congruence. Methods300 middle school studentswere examined by using EMBU and SCSQ.Results Among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of Simple reponse and gender( P > 0.05) ;there were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s in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 accordingto T-test( P < 0. 05) . Conclusion Among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gender differences exist in theirparental styles and simple reponse and congruence. Parental rearingpattern obviously affect simple reponse and congruence.

【Key words】 Education; Methods; Simple reponse;Transactional analysis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 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 质。我国学者发现,父母教养方式既有其跨文化、跨种族的一致的一面,又有受 文化、种族或其他因素影响的一面[1]。Joff等人指出,应对是个体 对现实环境变化有意识、有目的的调节行为。Martin指出,应对的主要功能是 调节应激事件作用,包括改变对应激事件的评估,调节与事件有关的躯体或情 感反应[2]。临床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家庭教养方式会对其自我 采取何种应对方式产生产生重大的影响[3]。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 体,他们的身心都处于发展阶段,自我简易应对方式会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 2008年3月,笔者对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简易应对方式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 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开封市某中学在校学生300名,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法,共 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为265 份,有效率为88.3 %。其中男生107 名,女 生158名,年龄为13~16岁。

1.2 方法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 EMBU)[4]和简易应对方式 量表(SCSQ)[5]进行评定。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

有 66个条目,采用1~4级(从无到总是)评分,该量表包含父亲和母亲2个维度,父亲 维度有因子Ⅰ(情感温暖、理解)、因子Ⅱ(惩罚、严厉)、因子Ⅲ(过分干涉)、 因子Ⅳ(偏爱被试)、因子Ⅴ(拒绝、否认)、因子Ⅵ(过度保护),母亲维度有因 子Ⅰ(情感温暖、理解)、因子Ⅱ(过干涉、过保护)、因子Ⅲ(拒绝、否认)、因 子Ⅳ(惩罚、严厉)、因子Ⅴ(偏爱被试),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简易应对方式量表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2个维度(分量表)组成,包括20个条目 ,积极应对维度由条目1~12组成,重点反映了积极应对的特点,如“尽量看到事 物好的一面”和“找出几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消极应对维度由13~20 组成,重点反映了消极应对的特点,如“通过吸烟喝酒来解除烦恼”和“幻想可 能会发生某种奇迹改变现状”,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数据处理运用SPSS 15. 0 统计软件包及Excel 软件。

2 结 果

2.1 中学生简易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比较 见表1。

2.2 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性别差异比较 见表2。

由表2可知父亲因子Ⅰ、Ⅱ、Ⅳ性别差异不明显,而因子Ⅲ、Ⅴ、Ⅵ性别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母亲因子Ⅰ、Ⅴ性别差异不明显,而因子Ⅱ、Ⅲ、Ⅳ性别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

2. 3 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和谐的相关分析 见表3。

由表3可知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简易应对方式具有显著相关关系。其中父亲 因子Ⅰ、Ⅵ和母亲因子Ⅰ、Ⅱ、Ⅴ与积极应对方式有显著正相关,父亲因子Ⅱ 、Ⅴ和母亲因子Ⅲ、Ⅳ与消极应对方式有显著正相关;其中父亲因子Ⅰ和母亲 因子Ⅰ与消极应对方式有显著负相关,(P

3 讨 论

国外有关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存在性别差异,不同性别所采用的教养方式 有所不同 。[6,7]本研究结果表明,男生得到父亲更多的干涉、拒绝 否认和保护;得到母亲更多的干涉、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男、女生所感受到 的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可能反映了父母对两性子女的看法及关注的不同。在 本地区,女生比男生更多地体验到来自父母的理解、情感温暖和偏爱,而较少地 体验到来自父母的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反映了时代不同给人们教养子女 的观念带来的差异。由于女孩的性格较柔弱、乖巧和温顺,自己首先主观上就 认为应该得到父母更多的关爱和保护,即使在现实当中得到了父母的过度保护 也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在父母偏爱和过度保护的得分会比较低,和以往研 究有所不同;由于样本选自于开封市一所普通偏差的学校,学生问题行为比较 多,学生家人本身素质也有待提高,教养方式本就存在问题,父母对男生社会 角色期望比女生多,同时由于男孩比女孩更为好动、不服管教和易发生身体损 伤,因此,父母对男孩给予更多的管教、否认和严罚。个体为了维持自我和谐的 统一,当面对情境中的突发事件时会采取各种各样的积极或消极的应对模式,这 样就为心理障碍的产生提供了可能[8]。本研究的结果显示中学生的简易应对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各个维度之间存 在密切关系。已有研究表明,我国具有强调父母权威和子女顺从的传统,在这种 特有的文化背景下,父母教育孩子体现出比西方父母更严厉的特点。有研究认 为,中国文化特点不仅影响到父母教养方式本身,而且由于父母对子女的控制、 干涉、约束等被视为对子女的关心,父母对子女的严格要求是被认可的。因此, 受文化传统的影响,我国父母确实表现出对子女的高控制水平。值得注意的是,父母理解关爱子女、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更有利于子女积极应对方式的出现; 父母的拒绝、否认和严罚,使正处于青春期逆反的子女更易采取消极应对方式 ,这一研究提醒中国广大父母特别是差等学校的父母为了子女身心健康的发展 应如何修正其教养方式有一定现实意义。

4 参考文献

[1]张勇.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 滨州教育学 院学报,2001 ,6(1):62-64

[2]Joff PE.andBastBA.Copinganddefenseinrelationto accommodationamongasampleofblindman J Ment Dis,1978: 166,537-552

[3]王长虹,丛中.临床心理治疗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86- 89

[4]岳冬梅.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 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增刊.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61 -167

[5]杨德森.简易应对方式量表.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 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增刊.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2-124

[6]GJERDE PF.Parental concordance on child rearing and theinteractive em2phases of parents:sex2differentiated relationshipsduring the preschoolyears. Dev Psychol,1988,24(5):700-706

[7]Lytton H , Romney DM. Parents’differentialsocialization of boys andgirls:A meta2analysis. PsycholBull,1991,109(2):267-296

[8]Wellen JM,Hogg MA,TERRY DJ . Group norms and attitude 2behaviorconsistency:The role of group salience and mood. Group Dyn,1998,2(1):48-56

(收稿日期:2008-04-01)

上一篇:贫困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与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 下一篇:初三学生生活事件与自尊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