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对话教学的偏差及纠正策略

时间:2022-10-15 02:21:00

语文对话教学的偏差及纠正策略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对话教学已经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它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活力。这样的课堂学习氛围相对宽松自由,学生更能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语文对话教学也出现了一些偏差。教师应该即使纠正这些对话偏差。

[关键词]语文对话教学;偏差;纠正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0-0018-03

对话教学在建立民主、平等、开放的生态课堂以及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语文对话教学也出现了一些偏差。本文试就这些偏差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纠正的策略。

一、简单的师生一问一答

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教师问,学生答。课堂对话似乎开展得很顺利,但我们发现这些问答常常是无疑而问,偶尔有一两个同学回答不出来,换个同学马上就能回答出来,一堂课看似热热闹闹,然而学生却极可能毫无所得;而有时问题又过于深奥,学生难免会产生畏难心理。

要想让学生进行对话,教师的提问要有挑战性,能够激起思考,也要能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问题是对话前提,没有问题就没有对话的发生。要想对话有效地展开,关键是问题的提出定位在什么度上。问得太深或太陌生,无法唤起学生探寻的兴趣;问得太浅太易,又无法使学生获得发展。提问的“度”宜在学生现有学力与通过探寻可以获得的点上,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最近发展区”上,既能留下思考的空间,又能够唤起大家的兴趣。

二、脱离文本的“伪对话”

我们一些教师忽视对教材文本的理解,一味地让学生大胆言说,而且很多是脱离文本,纯属于自己的“自由发挥”,甚至于偏离、曲解教材本意。这类偏差主要有以下几种现象:

(一)脱离文本主题

有教师教朱自清的《背影》,一个同学问:“朱自清的父亲穿过铁路去爬对面的月台,这是不是违反交通法规呢?”这位老师一听,马上说:“嗯,不错,有新意!那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于是,小半堂课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争论,最终也没弄出个所以然。很明显,这种对话脱离文本、远离情境、超越时代,完全脱离了文本的主题。诸如此类的还有纠结于愚公是在移山好还是搬家好,等等。

(二)过分强调“创新”

课堂上,有学生把《孔乙己》中孔乙己的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新解为是因为他没有老婆管;把《范进中举》中范进发疯的原因新解为“范进原来就有癫痫病”。我觉得,这些貌似合理的理解是很不严肃的,也是违背语文教学规律的。此外还有架空解读、刻意创设“情境”等。

在教学中努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鼓励他们大胆言说,这并没有错。但问题是我们常常忽视了教材文本的存在。相对于成形的文本来说,学生还是一个比较稚嫩的、正在发展中的主体,他们的人生阅历、知识水平及认知能力,使得他们不能准确地理解把握作者隐含在文字之中的写作意图、思想感情。这就使得课堂教学的对话不仅仅是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更要有学生与作者、编者以及文本的对话。

与作者的对话。曾祥芹先生认为:课堂阅读是学生、教师、作者的“多方对话”,作为文本作者的主体有其特殊性,课堂上要重视作者的主体作用,要解读作品,就必须缩短与作者的距离。因此要了解作者的个性特征、生活经历、理想追求、人文涵养及审美情趣,考察作者生活的时代环境,这样才能设身处地,更好地倾听作者的心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消除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时空隔阂,从而发现作者独特的生活体验、思想感情。

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2011版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科书体现着编者的眼力和智慧,因此与教科书编者对话,揣摩编者的意图是很有必要的。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实现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呢?首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把握编写原则,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熟练把握教材,才能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其次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领会编者意图。引导学生认真看看课文下的注释、课文后的探究练习等,再给他们时间进行交流,这样能比较好地与编者对话。第三,正确解读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其实编者也是文本的读者,选入教科书的文本已经有了编者所隐含的思想,这时对文本的正确解读,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与文本的对话。文本是学习语文的依据,离开文本的语文教学,没有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的语文教学,就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而且脱离了文本本身,任何“创新”都会是胡编乱造。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与文本中人物的对话。抓住人物的表情、语言、动作及心理,体验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2.与文本中景物的对话。“一切景语皆情语”,从文中的景物描写去感悟作者的独特情感。3.与文本语言的对话。即要引导学生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让学生眼里看见文字,进而在头脑中产生画面,借助自己的经历、体验谈谈自己的感受,建构自己新的感悟,新的体验。可以抓住关键的词语、句子和段落来启发学生。

三、忽视教师有效的引领

有些老师对传统单向式的教学矫枉过正,凡是学生提出的意见都一概尊重,一概肯定,缺乏正确的价值导向,导致对文本的任意解读。表面上看这些行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实际是忽视了教师的引领作用,而学生又受到他们自身水平的限制,最终导致对话的低效或无效。

在新课程理念中,教师不再是灌输的工匠,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双方是对话的主体,在民主的气氛中,思维碰撞出的火花,点燃了他们情感、智慧的火焰。

首先,对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应紧扣文本去引导学生,而不是无原则地为学生叫好,更不能一味地强调学生的独特感悟和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精心预设,在学生遇到问题不知所措时适时点拔。

其次,很多学生往往不能结合作品中的典型环境去认识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对于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尤其如此,因此就需要教师全面、深刻地引导学生。讨论《范进中举》中胡屠户的形象时,多数老师和学生都认为胡屠户趋炎附势、欺贫爱富、庸俗自私、世故圆滑,难道胡屠户就真的是作者刻意塑造的一个市侩形象吗?对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展开争鸣,并从课文当中找语句加以证明。有学生认为胡屠户骂得有理,不能说是欺贫爱富,因为范进是五十多岁的人,家里一贫如洗。“我女儿也吃些肉,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作为父亲的胡屠户看到女儿如此受苦而骂范进,确实毫不过分。还有学生从课文的只言片语的描写中,还看到胡屠户的辛苦和勤劳。例如“他从五更鼓就往东头集上迎猪”,直到范进喜疯以后“还不见曾回来”;他“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等等。

最后,教师不光是对学生“各执一词”的肯定与否定,更应引导学生去接受、容纳不同的观点,将合理的观点或体验收为己有。

参考文献:

[1] 姜洪根.语文对话教学:问题、反思与策略[J].现代教育论丛,2007(1).

[2] 赵海鹏.胡屠户的市侩帽子该摘掉了[J].中学语文教学,2001(5).

[3] 孙建军.对话理论视野下的语文对话教学[J].江苏教育研究,2007(9).

上一篇:Urban Exodus―Where Should Environmental Im... 下一篇:2013综述:四川经济发展稳中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