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社会矛盾思想研究

时间:2022-10-15 02:03:29

列宁社会矛盾思想研究

[内容提要]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了现实。列宁认为革命后的俄国仍然存在诸多社会矛盾,俄国阶级阶层关系、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生态和意识形态的重新结构,加之封建传统的残余和恶劣的国际环境,赋予了俄国社会矛盾多元的复杂性特征。在深入阐述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列宁提出了“人民内部不一致”的思想,开始了人民内部矛盾的初步探索。

[关键词]列宁;社会主义;社会矛盾

(续接2011年第2期第75页)

在政治领域,过渡时期的基本矛盾具体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农民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在掌握国家政权后支配着公有化的生产资料,领导着动摇不定的中间分子和中间阶级,镇压着剥削者的反抗;资产阶级还部分地保留着生产资料,资本的存在、广泛的社会联系、国际资产阶级的支持,使资产阶级对于管理国家、军事和经济的“艺术”具有很大的优势;农民和小资产者在剥夺了地主的土地后,农民普遍中农化,作为劳动者他们倾向于社会主义,作为私有者他们倾向于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阶级斗争在俄国必然表现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争夺对农民和小资产者的领导权,是无产阶级领导农民和小资产者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资产阶级领导农民和小资产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阶级斗争的根本问题仍然是国家政权问题,只不过在过渡时期的不同阶段每个阶级都在发生变化,它们相互间的关系也在变化,阶级斗争也要采取不同的形式。无产阶级及其领导的国家政权必须适应形势的变化,制定正确的政策,善于处理好与资产阶级的对抗性的阶级矛盾和与农民小资产阶级的非对抗性的阶级矛盾。

在思想文化领域,过渡时期的基本矛盾具体表现为社会主义先进的思想文化与旧社会落后思想文化之间的矛盾。列宁强调在整个过渡时期都必须加强共产主义教育,清除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影响。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思想领域加紧向无产阶级进攻,妄图把和平的经济建设演变为和平地瓦解苏维埃政权。布尔什维克党内一些同志也错误地认为在思想战线上可以实行某种“退却”,列宁严厉地批评了这种“退却”,提出“应该处处用自己的共产主义影响来抵制”这种退却。列宁还强调文化问题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特殊意义,文化革命同政治革命、经济革命存在内在联系,落后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障碍之一。文化革命同政治变革直接联系,是消化政治变革的伟大成果、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必要保证。落后的文化性实际上妨碍着人民群众直接参加国家管理,是死灰复燃的重要原因。文化革命又同经济变革紧密联系,是实现电气化和合作化的必要前提。列宁甚至把文化革命看作俄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和基本标志,“现在,只要实现了这个文化革命,我们的国家就能成为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了。” [2]

三、人民内部矛盾的初步探索

列宁没有明确使用“人民内部矛盾”概念,但率先提出了“人民内部不一致”的思想。鉴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受制于社会主义社会结构以及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的认识,列宁认为应从阶级、阶级斗争的视角分析人民之间的矛盾。在总结马克思的思想时,列宁指出“马克思一向都是无情地反对那些认为‘人民’是一致的、认为人民内部没有阶级斗争的小资产阶级幻想。马克思在使用‘人民’一语时,并没有用它来抹杀各个阶级之间的差别,而是用它来概括那些能够把革命进行到底的一定的成分。” [3]

列宁天才地预见了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内部的不一致性,认为人民内部客观地存在着阶级、阶层的差别,存在着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矛盾思想的继承和重大发展,在客观认识社会历史现实的基础上开启了社会矛盾研究的全新视角。基于对“人民内部不一致”的深刻认识,列宁对人民的分化作了深入研究,对人民内部矛盾作了初步有益的探索。这些矛盾主要是:工人内部矛盾、工农矛盾和知识分子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工人内部矛盾。革命时工人体现出了巨大的革命热诚和彻底的战斗勇气,展现出了无产阶级的强大力量和高度团结,但是“工人和旧社会之间从来没有一道万里长城。工人还保存着许多资本主义社会的传统心理。工人在建设新社会,但他还没有变成清除掉旧世界污泥的新人,他还站在旧世界的污泥里面。” [4]列宁对工人的思想认识、文化水平和心理状况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政治革命的成功并不代表文化革命的成功。工人阶级长期接受资产阶级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深深地沾染上了小私有者的旧习气、旧习惯,利己主义盛行,诸如“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这样的旧口号在俄国工人中间十分流行。列宁主张采取无产阶级并对工人实行共产主义教育,与旧社会的势力和传统偏见、习惯作坚决斗争。“无产阶级是对旧社会的势力和传统进行的顽强斗争,……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没有铁一般的和在斗争中锻炼出来党,没有为本阶级全体忠实的人所信赖的党,没有善于考察群众精神和影响群众情绪的党,要顺利进行这种斗争是不可能的。”[5]

工会组织内部矛盾。由工人选举产生的工会内部存在矛盾,“一方面,职工会的主要行动方法是说服和教育;另一方面,它是国家政权的参加者,又不能拒绝参加实行强迫制。一方面,职工会的主要任务,是最直接、最亲切地捍卫劳动群众的利益;另一方面,它既是国家政权的参加者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建设者,又不能拒绝采用强制手段。一方面,职工会应当按战时方式来工作,因为无产阶级,乃是最残酷、最顽强、最拼命的阶级战争;另一方面,对职工会来说,又是最少能采用特殊的战时工作方法的。一方面,职工会应善于适应群众的生活习惯及其当时政治水准;另一方面,它无论如何也不应当助长群众的成见与落后性,而应当坚定不移地把群众日益提升到愈高的政治水准上去。” [6]列宁认识到了工会作为国家机关与工人组织之间的矛盾,工会工作方式方法的不适应。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化解这些矛盾的途径是:一是“必须有一种特别的机制,善于在每个具体情况下,用特别的办法去接近群众,以最小的摩擦,而能在文化、经济和政治方面把这些群众提升到更高的程度上去。”二是“必须有威信充分的最高机关来立刻解决这些纠纷。”[7]

工农矛盾。由于社会分工不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同,城市与乡村差异的客观存在等原因造成了工人与农民之间、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主要表现为经济、政治的不平等。资本主义工业大生产造成了城市对乡村的剥削、工业对农业的剥削,加剧了城乡与工农业的分化。这种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客观事实,是工农、城乡在巩固社会主义政权、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所中所肩负现实任务的必然要求,“城市不能与乡村相等。在这个时代的历史条件下,乡村也不能与城市相等。城市不可避免地要领导乡村。乡村不可避免地要跟着城市走。问题仅在于,‘城市’阶级中的哪一个阶级能够领导乡村,能够完成这个任务以及这种城市的领导将采取何种方式。” [8]因为,“无产阶级组织的发展必农民组织的发展快得多,这就使工人成了革命的支柱,而给了工人实际上的优越地位。” [9]列宁强调要建立正确的工农关系,正视工农、城乡之间的客观差异和现实的不平等,并最终消灭这种不平等。而建立正确的工农关系需要从消灭阶级的角度加以理解,列宁反对一般地谈论工人与农民关系的协调,因为协调可以被随意理解,只有在拥护无产阶级政权基础上,协调是作为消灭阶级的措施时,这种协调才是被容许的、正确的和原则上可能的。

要化解工农矛盾、实现工农真正平等,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方法。列宁主张首先从物质利益上满足农民的要求,“在本质上满足小农,可用两件事情:(一)需要有一定的流通自由,需要有小私有者经营的自由;(二)需要供给他们以商品与生产物。然而如果没有什么可流通的,那么流通自由又有什么用处呢?如果没有什么可供交易的,那么商业自由又有什么用处呢?没有这些东西,那将是废纸一张而已;阶级不能用废纸满足,而只有用物质的东西才能满足。”[10]其次加强工农合作。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合作基础上的,如果两个阶级间发生严重分歧,分裂则不可避免,社会主义制度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将受到摧毁。在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的恶劣条件下,俄国允许资产阶级存在并在一定条件下参与政权建设,工农联盟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我们中央委员会与中央监察委员会以及我们全党的主要任务,是要注视着可能发生分裂的情势,预防这种情势,因为归根到底,我们共和国命运将取决于是农民群众同工人阶级一块前进,忠实保持与工人阶级的联盟,还是农民群众让新兴资产阶级来使自己脱离工人,同工人分裂。”[11]列宁从共和国命运、社会主义成败的高度来认识工农联盟、合作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增加农民中央委员、改组工农检察院。

知识分子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新社会的建设必须广泛利用各类知识分子,特别是资产阶级的管理精英和技术精英。无产阶级缺乏先进经验与科学素养,不利用和吸收知识分子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便是空谈。“我们不是空想家,我们不认为社会主义俄国的建设事业可以由什么新人来完成,我们要利用旧的资本主义世界给我们留下来的材料。” [12]特别是在资产阶级、流氓无产阶级、反革命分子等势力的煽动下,浸透着资产阶级世界观和习气的知识分子必然在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利益要求等方面与无产阶级发生矛盾和冲突。为此列宁强调暴力和的作用,这种暴力与主要针对知识分子周围的敌对势力,同时震慑动摇和带有偏见的知识分子。列宁主张对知识分子进行监督,设立专职政治委员对知识分子进行管理,把他们置于无产阶级的监视下主要从事科学、技术领域的工作。同时充分利用无产阶级的道德和纪律发挥对知识分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列宁提出的一系列关于社会矛盾的思想标志着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矛盾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上开启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研究的全新范式。由于列宁的早逝,没能经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社会实践,也就不可能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作出深入研究和系统展开。列宁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进行了宝贵探索。

参考文献

[2][3]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42、157

[4][7][10]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5、687、200

[5]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1

[6]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16

[8]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6

[9]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03

[11][12][14][16]列宁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927、928、543、1019

[13]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社会矛盾[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14

[15]列宁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03

[17]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5

上一篇:如何有效利用多媒体优化美术活动 下一篇:浅议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