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民主思想研究综述

时间:2022-10-29 04:18:57

列宁民主思想研究综述

摘 要:列宁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过程中,提出并实践了无产阶级民主、党内民主集中制、人民民主等民主思想。十月革命后,列宁又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阐发了消灭、完善监督与法制、实行充分民主的重要思想。目前,学界关于列宁民主思想研究成果越来越多,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继续探讨。

关键词:无产阶级;党内民主集中制;人民民主;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A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0-0034-02

列宁是一位伟大的革命者和实践者,他把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面对当时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以及俄国自身经济文化落后的现实,列宁依然提出“要彻底发展民主,找出彻底发展民主的种种形式,用实践来检验这些形式等”的论断,并且尽其一生付诸行动。近年来学界相当重视对列宁民主遗产的挖掘和整理,研究重点集中在无产阶级、党内民主集中制、人民民主思想,以及如何评价列宁民主思想等方面。

一、列宁民主思想的评价问题

国外研究成果以著作居多,比如罗伯特・V.丹尼尔斯《革命的良心:苏联党内反对派》、A.阿夫托儿汉诺夫的《苏共野史》和莫西・莱文的《列宁的最后斗争》等。国外研究认为列宁民主思想自形成起就存在很多问题,研究思路以批评、质疑列宁为主,较为盛行的是个人专制论、党治论和无产阶级悬空论等。

20世纪60年代,西方理论界形成了所谓“西方列宁学”和“西方苏维埃学”。这一时期西方列宁学的研究者主张“个人专制论”,强烈责难列宁并声称其是苏联个人专制的始作俑者[1-4]。

主张“党治论”的观点似乎走得更远,概而言之,他们认为列宁就是主张。一些社会主义政党特别是属于各派的社会主义者都愿意参加建设性的工作,但是布尔什维克党害怕自由辩论,他们毫不犹豫地废除了言论自由,他们也不愿意让别人分享政权,而打算通过无限制的来实行统治[5]。

更为夸张的是无产阶级悬空论。这种观点认为,由于经济技术的落后和内战的严重破坏,苏联不仅没有无产阶级而且也缺乏产生这一阶级的经济基础。无产阶级双重悬空的结果是无产阶级受到外界环境的压力而变成一个社会成分不同的少数分子的,不久就变成了党的[5-6]。

针对以上质疑,也有一些西方列宁学家试图以严肃的学理分析态度对待列宁的民主思想,有的还站出来为列宁辩护,比如尼尔・哈丁指出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的提出完全是由革命运动的局势所决定的。

中国国内以黄楠森先生为代表的学者,比较中肯地对列宁思想做了如下基本定位:列宁是人而不是神,列宁思想是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20年代形成的对列宁学说的传统认识,由于受“左”的思想倾向影响,偏重于从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的角度理解列宁学说,二战结束以后形成的所谓西方列宁学,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否定、歪曲和攻击列宁学说[7]。列宁在长期革命过程中,领导党同经济派、孟什维克、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进行了斗争,其中的分歧关系到重大原则问题,这种分歧和斗争本来就是意识形态的斗争[8];列宁民主思想是列宁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9]。列宁的民主观是一个以民主集中思想为核心的丰富的理论体系,既包括他对资本主义民主的看法,又包括党的组织建设和人民管理国家的方式等方面的理论建构与实践[10]。认识和评价列宁民主思想,要从列宁当时的语境、原著,从列宁民主思想实践的具体演变中去思考[11]。十月革命前后,列宁面对着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环境,从在野党过渡到执政党,从对社会主义民主的理想勾画到现实实践,身份、角色、环境、任务的不同,使得列宁党内民主组织原则经受实践洗礼而不断趋于完善,不能根据革命特殊时期特殊过渡方式而断言列宁主张极权主义等,这是误读列宁[12]。

二、列宁民主思想的主要组成问题

这部分研究以国内研究为主。据不完全统计,挖掘梳理列宁民主思想具体内容的文献,覆盖了已有研究成果的绝大部分。梳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列宁的无产阶级思想、党内民主集中制思想、人民民主思想。

(一)无产阶级思想

第一种观点认为,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民主与集中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民主与相辅相成、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相互依存[13]。第二种观点认为,民主就其本质来说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民主作为国家的组织形式决定了它和国家一样,都是为一定的阶级统治服务的;无产阶级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组织方式,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同时对人民的敌人――资产阶级实行,这种组织方式也最终会走向消亡[14]。第三种观点分歧最少,即在“如何实现民主”问题上学者们的认识比较集中,即:(1)建立选举与罢免制度。(2)广泛吸收工农群众参与国家管理,对国家机关有效监督。(3)实行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地方分权制,充分尊重地方苏维埃的自。(4)建立健全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领导制度。(5)实行党政分工,正确划分党和政府职权范围。(6)改造国家机构,增强国家机构管理能力,反对。(7)完善党内民主制度,使党内生活逐步走向民主化。

(二)党内民主集中制思想

关于党内民主集中制思想的地位,目前存在两种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党内民主思想的最大特点是以“集中”为切入点,民主集中制原则是列宁整个党建活动的红线[15]。第二种观点认为,民主集中制思想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其侧重点随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实践中最终形成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特别是列宁晚年即执政的近7年,强调扩大民主,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11]。关于民主集中制思想的发展历程,也有学者做了详细的划分并认为该思想前后经历了“集中制”(1898―1905)、“民主集中制”(1905―1917)、“极端集中制”(1918―1921)、“工人民主制”(1921―1923)四个时期的发展演变[15]。此外,还有学者探讨了民主集中制的内涵、民主集中制在人民民主中的应用问题。这些问题的回答者认为,党内民主集中制的内涵存在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它的外延相当广泛,可以在不同的意义上认识和使用。将党内民主集中制运用于人民民主,必须遵循一些重要原则,既要保证党对人民民主的领导,又要有利于促进人民民主的发展[16]。

(三)人民民主思想

人民民主概念的提出,有学者指出是列宁结合俄国革命实际,把马恩所习惯使用的“无产阶级民主”概念,通过主体方面的拓展而推进到人民民主的层面[17]。人民民主内涵就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经济、文化生活,尤其是政治生活中拥有广泛而真实的民利。人民民主的核心是人民当家做主,应该把握好这个实质,人心向背始终是决定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历史命运的根本因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否得到尊重与满足、人民当家做主是否真正落实、人民民主的发展状况如何,决定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17]。

人民民主建设的途径方面,学者们意见比较统一。选举权和罢免权、监督权和国家各项事业的管理权是列宁人民民主的集中体现,加强人民民主建设的主要途径有:(1)注重发展生产力,为人民民主奠定经济基础。(2)大力发展教育,为人民民主构建文化依托。(3)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为人民民主寻求制度保障。(4)强化党内民主,为人民民主提供组织保证。其他研究者考察和总结了经典作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认为人民民主建设存在渐进性[18],这包括合理把握新生社会主义国家不具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优势、民主传统,还指要结合人民参政议政能力素质不高、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民主意识不强的国情来发展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不可能一蹴而就,苏联解体、十年“”等充分说明了法制、监督遭到破坏,强化法制和完善监督才能有效保证人民民主落实[19]。

三、社会主义国家民主建设规律总结

这个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成果非常有限。著作主要涉及的有:张慕良的《列宁民主集中制奥秘初探》,尹彦《列宁时期的党内民主》和俞良早的《东方视域中的列宁学说》,期刊论文中辟以专门章节总结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规律的很少。目前研究认为,人民民主是政治必然趋势:人民民主给党的领导以合法空间,使国家走向全面法制化,让人民当家做主成为可能[18]。民主建设有渐进性和现实性,人民民主既要保障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更要保障人民生存与发展,追求民主化的民生绩效[19]。列宁提出由党实现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民主、加强国家机构的管理能力、反对等,体现了无产阶级在实践过程中对民主问题的初步认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丰富和发展的理论之源[20]。

四、结语

近年来,列宁民主思想研究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存在三个问题:(1)重复性研究较多,一些文章引用的事实与材料雷同,观点相似,学术价值有所降低。这警示我们需要全面阅读相关文本,注重挖掘新材料。(2)研究者集中做列宁民主思想某一个方面的专门解读,忽略了各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缺乏对列宁民主思想的整体把握。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列宁民主思想做整体的解读,以梳理和把握其中的演变线索,更准确地还原列宁民主思想全貌,以达到读懂列宁的目的。(3)就民主谈民主,不能把握列宁民主思想的逻辑线索和历史演变,并给出客观实际的评价。这些都是接下来可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罗伯特・V.丹尼尔斯.革命的良心:苏联党内反对派[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Wolfe Bertram David,Lenin and the twentieth century,Stanford,Calif.Hoover Institution Press,Stanford University,c1984.

[3]A.阿夫托儿汉诺夫.苏共野史(上卷)[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

[4]斯蒂芬・T.波索尼.列宁:身不由己的革命家[C]//叶卫平.西方“列宁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5]莫西・莱文.列宁的最后斗争[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

[6]克拉西克.列宁主义与社会主义[J].意大利:工人世界,1978.

[7]俞良早.东方视域中的列宁学说[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8]俞良早.评沃・莱昂哈德关于列宁主义的观点[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0(3).

[9]俞良早.列宁由理想化民主向现实民主的思想转变[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1(5).

[10]刘维春.全面理解列宁民主观的历史意义和当代意义[J].学术探索,2011(6).

[11]李伟东.论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在苏联的历史演变及其现实启示[J].社会主义研究,2010(2).

[12]汤德森.驳西方学者对列宁无产阶级理论的歪曲[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1).

[13]顾玉兰.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民主建设思想的价值诉求及当代启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5).

[14]侯惠勤.“普世价值”的理论误区和实践陷阱[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9).

[15]杨萍.对列宁党内民主思想的历史考察[J].济南大学学报,2006(6).

[16]刘松山.党内民主集中制在人民民主中的运用[J].政治与法律,2006(5).

[17]薛剑符,刘世华.论列宁人民民主思想及其现实启示[J].理论探讨,2009(2).

[18]林尚立,赵宇峰.中国发展的政治基础――以人民民主为中心的考察[J].学术月刊,2012(5).

[19]林尚立.民主与民生:人民民主的中国逻辑[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20]俞良早.经典作家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理论及其当展[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

上一篇:浅析马克思的贫富观 下一篇:发展中国家阵营内外部形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