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的名言范文

时间:2023-03-10 21:28:10

列宁的名言范文第1篇

1.针锋相对法。意即当诡辩者引用名言佐证时,反驳者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引用名方论证反驳。这样把对方给你施加的难以辩驳的窘况,如法炮制地施加给对方。有一次,几位男女朋友相聚,争辩起家庭教育中父母责任问题,女同胞一致认为父亲作为家长应承担主要责任,男同胞多数则持相反意见,双方都言之凿凿,相持不下,无论东道主如何“调和”(阐明两者都重要)地无济于事。忽一女同胞说:“我国古语就说了养不教,父之过而不说母之过,可见做父亲的肩负着教育子女的主要责任。”言者有点得意。男同胞们一时语塞,东道主连忙反驳:“这也不尽然。我们知道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他在著名的教育著作《爱弥儿》中指出:母不母,则子不子,说明母亲对教育子女也负有责任。”这下,女同胞也语塞了。东道主接着阐明自己观点,“我们都可以证明父亲和母亲对教育子女有重要作用与责任,但是只强调一方而否定另一方,或者把责任推给另一方都是片面的。正如鲁迅所说: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这样旁征博引地反驳与论证,容易使对方心服口服。

2.推至极端法。诡辩得出的结论是荒谬的,即使引用名言来印证也掩盖不了其荒谬性。某青年夫妇,因新婚不入,男的仍未改单身汉特性,下班后自由自在,不大沾家,甚至与哥们儿通宵娱乐,妻子不满地批评他,他还大言不惭地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我虽然少有陪你,没干家务,可心中爱你爱得如冬天里的一把火。”妻子有些恼了,反驳道:“那你用不着回家了,去等我俩的感情长久吧。”这里她虽然说的是气话,使用的却正是推至极端法。

3.顺意反诘法。如一青工常上班迟到,车间主任教育他:“你怎么总爱迟到?”青工:“睡觉睡过了头。”主任:“哦,为了睡舒服觉就承便耽误工人作时间呀?”青工(窃笑):“列宁不是说过嘛,不会好好休息就不会好好工作,我多睡一会正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呀”。主任(沉着反击):“列宁好像说过那样的话,但他难道说过为了休息好可以耽搁工作时间的话吗?”(接下来是对青工进行理直气壮的教育)这里车间主任的反驳正是先承认名方完全正确,然后按照青工的实际情况指出列宁并没有说过符合青工行为的语言,并用反问句强化其咄咄逼人的气势,使对方无法狡辩,只得乖乖接受教育。《演讲与口才》1990年第10期第28页有一则征答题:青工小王有错不改、我行我素,朋友劝他:“小王,你不能这样啊!我们都是青年人,应当争口气,为什么总让别人说呢?”小王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对小王用名言来诡辩,我们的驳斥可以这样:“对,走正路、直路、好路,是不需要别人阻止和指指戳戳。但是,如果前面是悬崖与深渊呢?也不需要别人来劝阻吗?”先顺承其意,突然转折,加以反问而驳斥。

4.例证反驳法。名言往往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的,即其真理性有一定的局限,有时从另外的或更全面的角度看,名言也有片面性。但尽管如此,诡辩者引用名方,你也不宜直接反驳名言本身。如有段时间教育界强调智力开发,有人就引用爱因斯坦的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来证明培养想象力极端重要,显然是失之偏颇的。反驳时不妨用古今中外的伟人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其想象力与知识丰富都重要等来说明。如说,我们知道吴承恩具有超凡的想象力,写出名著《西游记》,勾画出一个色彩斑斓的天宫世界,塑造了众多活灵活现的神话人物,但他是凭没有知识或只有少量知识就想象出来了吗?姑且不谈他在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也姑且不谈他在小说中涉及的天文、历史、建筑、地理、风土人情等知识,就是主要情节来源于玄奘和尚西游取经及有关孙悟空的传说,也正是作者靠多年的学习与走访、倾听而获得的。没有这些知识作支撑,吴承恩无论怎样想象也建构不起《西游记》的。运用此法时,要注意选例的典型性与丰富性,否则将降低说服力。

5.词句辩析法。诡辩者引用名言归根到底是对名言的滥用。有时我们对名言本身词句加以辩析就可以看出名言不足以证明诡辩者的结论。如有个人十分固执,对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始终不予承认,无论众人如何阐述,他仍持偏见,末了,他还说“不要以为你们人多就可以说服我,一个伟人不是说过吗,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对他这一言论的驳斥就可抓住“往往”二字,“这句名言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并不是说一定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也有可能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另外,为我所需,断章取义是“”遗风,现今仍有一些人截取名人的话来证明诡辩言论。又如,某君曾高谈阔论:年轻人跳舞、打牌,自寻娱乐,总比无所事事,扰乱社会安定好,正像所说的“这要好好地推广。”你就可以不客气地反击说:可能说过这句话,但是请问他是在什么时间、地点,针对什么事说的?其中“这”指什么?是指你所说的“年轻人该跳舞,打牌”吗?同志,奉劝你不要乱引用。

列宁的名言范文第2篇

我是一名中学外语教师,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德育,将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语言的运用同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启迪学生心志,陶冶学生情操。 在接新班讲第一堂课时,我教育学生要想掌握好英语就要向革命导师列宁同志那样去学习。教会他们列宁关于学习的格言:Study,study,and study.(学习,学习,再学习。)及科学家Mendeleev(门捷列夫)的名言:Genius only means hard-working all ones life.(天才只意味着终身不懈的努力);科学家Benjamin Franklin(富兰克林)关于惜时的名言:Lost time is never found again.(失去的时间是永远找不回来的)激励学生奋发图强,立志成才。 在教授课文时,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在教授The Ice Is NotReady for Skating一文时,课文讲述孩子们在湖上滑冰时,解救落水儿童。我结合课文内容教育学生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引导他们树立助人为乐的良好道德品质及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公德意识。在学习Thomas Edison一文时,介绍了这位科学家的名言: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and ninety-nine percent perspiration.(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启发学生向科学家学习,学习他们为社会和人类谋福利的高尚思想和行为;教授Beijing and Tian' anmen及Tian'anmen Square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在讲授She Runs in the marathon时,让学生通过学习一名10岁女孩通过不懈努力,克服困难胜利完成了马拉松比赛,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我体会,“育人”的首要任务是把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和积极学习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精神结合起来,树立科学的共产主义人生观,培养学生成为正直,诚实,遵纪守法,大公无私,勤劳奉献,有高尚情操,有远大理想,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人。 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心理素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修养,使他们能够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交往的需要,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

(北京十五中分校 丁晓岚 《光明日报》2001.08.09)

列宁的名言范文第3篇

——读《诚实的孩子》有感

“精诚所致,金石为开,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源,做官凭印,做人凭信,失信之后是失败。”这句名言是老师常与我们说的。我每次听到别人说这句话时,我就会想起《诚实的孩子》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列宁小时候在姑妈家,打碎了一只花瓶,列宁先是不承认,回家后,心里不愉快。在妈妈的教育和帮助下,列宁写了一封信给姑妈承认错误,姑妈也原谅了列宁。这个故事对我的启发很深。

记得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有一次,我看见老师手上戴着一个会动的东西——电子表,那是一只非常漂亮的电子表。我很喜欢老师的手表,我想拿它回家玩一玩,第二天再还给老师。午饭后,老师把手表放在一张饭桌上,被我看见了。老师安顿好我们午睡后,也开始休息了。过了一会儿,等老师和小朋友们都睡熟了,我的“拿”表行动开始了。我轻轻地走下床,来到大厅,拿着电子表放进我的小裤袋里。往回走时,我的目光巧合与老师相视了。我以为老师不知道,装着没事的赶快上床睡觉了。

下午了,我虽然在上课,但心里很难过,好像有一把火燃烧着我的心灵,我想:老师怎么了,上课时,怎么还是一副慈祥的笑脸看着我呢!她应该猜到是谁拿了她的表呀,我又想起妈妈经常跟我说过的“八荣八耻”中的一句话“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我也想起了《诚实的孩子》,我的脸上火辣辣的,我终于想明白了一切,下课了,立刻把表还给了老师,老师不但没批评我,还表扬了我呢!这下,我心里可舒服了!

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实是人类最大的财富。我们从小就应该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

列宁的名言范文第4篇

我们年轻火热的心念,此刻飞向里斯科工会大厦圆柱大厅,以无声的哭泣向斯大林同志的灵柩告别。并以长久的沉默注视那无数的花圈,和安置着斯大林同志生前所得到的勋章和奖章的红色天鹅绒垫子。我们从这些闪亮的勋章和奖章,联想到斯大林同志为着整个人类,也为着我们年轻一代的幸福,他生前日夜所付出的无限智慧和勤劳………

同样,我们的哀念此刻也要飞向莫斯科红场,这革命的圣地,在停放列宁同志水晶棺的旁边,现在又停放了斯大林同志的灵柩,斯大林同志就在这里永远安息了。我们望着红场天空飞逝的白云,我们听着克里姆林宫斯巴斯基塔上熟悉的钟声,我们从钟声里感到斯大林同志巨人般的脚步,走完了他自己光荣的生命道路,震动着大地的响声,渐渐远离我们而消逝了……

此刻,我们的哀念不得不飞向伟大的苏维埃人民,和他们拥抱。我们在这个不幸之后,内心是如此的需要更要地拥抱、更紧地靠在一起……

亲爱的年轻朋友,在我们整个心灵震动的时候,在我们冒涌心灵的泉水——圣洁的泪水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斯大林同志是怎样教养了我们。斯大林同志亲手培养起来的苏维埃的青年儿女,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灿烂的楷模。中国青年男女,谁都知道马特洛索夫和卓娅。斯大林思想培养了他们高贵

的品质。使他们经历了战争最残酷的考验而成为人类青年最伟大的出色的英雄形象。在苏联爱国自卫争中,卓娅为了保卫祖国。向敌人顽强地战斗,当不幸被德国法西斯强盗逮捕之后,敌人野蛮地严刑拷打,追回:“斯大林在什么地方?”卓娅大声地回答敌人:“斯大林在他的岗位上,”而马特洛索夫则如我们大家所熟知的。为了祖国的胜利,用自己的身躯,堵塞了敌人的枪眼……

每当我们读到有关他们英雄殉国的事迹的时候,我们都长久长久不能宁静,我们更深地体会到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生最美好的,就是在你停止生存时,也还能以你所创造的一切,为人们服务……”我们体会得更深的,不仅仅是这几句名言的本身。而是认识到只有在列宁、斯大林的时代,生命才有可能成为最宝贵的,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所创造的党,才能给保尔那样的人以真正的生命,并教导了他去为人类壮丽的事业面斗争。换一句话说,也就是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斯大林同志所教养的结果,我们青年可贵的生命,才爆发了无限美好的火花。斯大林同志对于我们每一个青年来讲,就有这样普遍的意义和普遍的力量。而斯大林同志本身,也就恰恰是体现了“在你停止生存时,也还能以你所创造的一切,为人们服务”的典范。他的生命是这样长途地经久不息地照耀着我们。是他使我们青年幸福,是他让我们生活得永远年轻。而我们整个人类的生命,也只是在列宁、斯大林所创建的时代,才显现了如此光芒夺目的五彩。

请不要过低地估计这样一个意义深长的问题。年轻的朋友,学习斯大林学说,就会给我们打开智慧之门,并使我们生命在革命斗争中爆发火花……

提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斯大林学说,我不得不从我个人有限的遭遇中,回忆那令我毕生难忘的事件。

我第一次正式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那还是一九三七年在八路军的时候,阅读的第一本书,就是斯大林同志的“列宁主义问题”,这是一本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不朽的文献。那时成千成万刚参加革命的知识青年,如渴如饥地争读着这本名著。常时从红军过来的老干部,即使因过去缺乏学习机会、文化不高的同志,也都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地钻研着。

就这样,那时我们每一个人手案都有这样一本书,把它当做经典似地反复研究、用红蓝铅笔一次两次地划着重点、记号,它就这样很快地被我们衷心地敬爱着,感谢它给予了我们无限智慧和战斗的力量……

只是后来,因为革命队伍的流动,我不能把这本书长期地保留在身边。但是相隔近十年之后,我却在一个特殊的情况下,又遇到了这一本书。

那是在抗日战争之后,在和蒋匪军进行斗争的年月里,那时我担任随军记者。在一次保卫延安的战斗中,在胜利地消灭敌军雨个旅之后,我跟随部队的后勤人员,到作战地区去打扫战场,组织押送俘虏,输送受伤兵员,在繁忙工作的时候,偶然碰到我军一位牺牲了的连长,担架队员们,无声地抬着他的尸体,准备送到山上去掩埋。在担架的后面,跟着一位民兵,提着一个随身军用灰色挂包,在大声向我们发问:“连长死了,他这个挂包交给谁呢?”我一听这话,全身都怔住了。英雄把生命交给了人民,我们把他的尸体埋进了土里,可是他这死后唯一的遗物,送到哪里去呢?我觉得我有这种责任来回答这个问题,便走过去,把那个灰色挂包接过来了。

挂包接到手里,担架队便把尸体往山上抬走了,我一个人站在山下,心想,这位人民英雄挂包里遗留了些什么呢?我连忙把它打开一看,挂包里的东西是这样简单、伟大,如同我们英雄本身的简单。伟大一样一挂包里放着一本写着死者名字的小学习本,和一本斯大林同志所著的“列宁主义问题”。笔记本和书,显然被死者保留了好几年,书角和封面都有许多地方被擦破了。我轻轻地把书翻开一看,书页上用红蓝铅笔划满了无数记号,看得出死者对于这一著作热爱的程度,已经把它和自己的生命摆在一起,冲锋陷阵,即使随时都有可能死亡,也都不愿和它分开,我忍不住我心中的无限激动,一口气迎着风,向山上跑去,向掩埋英雄的地方跑去,我真想对这样一位被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了的英雄战士,最后再表示一点什么,我是这样深切地感到,即使是他死了,我也能感到他无比的生的活力……

年轻的朋友,我不只是想对你们说说这样一位英雄,这样一本书,而是想用这样一位英雄。这样一本书的事实,来鼓励我和我们大家。

当伟大的导师列宁逝世的时候,为了悼念这位巨人,苏联公民有十万人参加共产党,宣誓为他的事搜索斗。

而今天当伟大的导师斯大林同志逝世的时候,为了悼念这位巨人,宣誓为他的事业奋斗的人,已经不是十万,而是占全人类三分之一的全体劳动人民,而是以亿万计算的更广大的人民的决心。年轻的朋友们,我们再表示些什么呢?

让我们无止境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斯大林同志的学说。斯大林同志的伟人思想的光辉,将把我们带进辉煌的无限智慧的真理之宫。将使我们年轻的生命,在战斗中、工作学习中,爆发无限美好的火花。

让生命爆发火花,这是坚决战斗的力量的象征。

让生命爆发火花,这是斯大林同志活在我们心中,所引起的感召……

列宁的名言范文第5篇

社会革命党,285名;孟什维克,248名;布尔什维克,105名。

布尔什维克在代表中连10%都不到,人数最少。孟什维克党人、临时政府邮电部长策烈铁里在会上高声宣称,在俄国,没有哪一个政党敢于单独掌握全部政权,并对国家今后的命运负责。

代表席上一个身材不高、目光锐利的人站起来,大声回答: “有这样的党!”回答者是布尔什维克党人的领袖列宁。

俄国敢如此回答的,只有列宁一人。

中国有。或许觉得自己也算一个。

1924年7月30日,对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演讲。他以丝毫不容置疑的口吻说:“试问有谁能想出一个主义来救中国?除了本党总理的三民主义之外,还有第二个主义可以救中国吗?若是没有这个三民主义,我们中国的危险究竟怎样解除,我们的国家究竟怎样建设,我们就是拼命地去革命,究竟从哪里下手,这样想来,几乎要发神经病。像我这样的人,或者因为发了神经病早已死掉,亦未可知。”

一直活到88岁也没有发神经病死掉。如果真是如此,中国共产党将有多少优秀的领袖人才能够从屠刀下保存下来。

1930年1月5日,给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写信:“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这就是预见中国革命未来的名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俄国的列宁,中国的,皆对自己从事的事业,皆对自己担负的使命,表现出一种果敢和不可抑制的自信。

列宁的自信来源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来源于对过去和未来的透视。

1917年4月,列宁回国,在火车站欢迎会上就喊出“社会主义革命万岁”口号。当时二月革命刚刚成功,临时政府刚刚建立,党内外对这一口号均感到不可思议,怀疑列宁犯了超越革命发展阶段的左倾错误。《真理报》声明说:“对于列宁同志的总公式,那是我们所无法接受的,因为它的出发点是认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业已结束,指望这一革命立即转化为社会主义革命。”

但列宁言中了。6个月后,震动世界的十月革命爆发。

在手中握有杀人的枪杆、膛内压满杀人的子弹之时,他对他的党和他自己是雄心十足的。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后第六天,在《敬告全国同志书》中,他除了表示“伟大任务在于拯救中国”外,还说出了那段广泛流传的名言:

“党在,国在,我亦在;党亡,国亡,我亦亡。”

却并非穿上笔挺的哔叽军装、面对台下肃立的队列和如林的刺刀,才会自信得口若悬河。他的果敢和自信来自他对中国大地的深刻了解。就在他只是一名踯躅于橘子洲头的穷学生时,他也敢宣称:

“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果敢自信的和却都没有见过列宁。

1923年9月,率“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苏,列宁正身患重病。“闻俄国革命党首领苏维埃共和国之创造者列宁,积劳成疾,不能谒晤,深致感咨。”后来颇为挽惜地写道。没见上列宁是他一大遗憾。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第一次访问苏联。1950年1月11日,他在莫斯科红场向列宁墓敬献花圈时,列宁已经去世了26年。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便极其钦佩“有主义,有时机,有预备,有真正可靠的党众”的“列宁之百万党员”;终生对列宁敬仰之至。

未见过列宁的和又与列宁一样,都曾以极大的热情办刊办报。

1900年列宁西伯利亚流放结束,立即着手实施在流放岁月中酝酿已久的想法:创办一份报纸,让它成为团结俄国地下革命者的组织中心。很快,革命的精英聚集在编辑部里了。该报的德国莱比锡创刊号上,用十二月党人给普希金回信中的一句诗做报头题词: “星星之火可以燃成熊熊烈焰!”那句诗,今天翻译即是“星火燎原”。

所以该报命名为《火星报》。

这几个办报人后来几经分化,果真在俄罗斯土地上燃起了十月革命的熊熊烈焰。

在德国创办《火星报》时,列宁30岁。

26岁在日本创办《军声杂志》,自撰发刊词。当时沙皇俄国诱导外蒙自治,蒋甚愤慨,著《征蒙作战刍议》、《蒙藏问题之根本解决》等文,称征藏不如征蒙,柔俄不如柔英;研究外交与军事,甚思“提一旅之众,以平蒙为立业之基”。

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时,也26岁,也自撰创刊宣言:“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

都全副身心地寻找真理,又都十分自信,手中握有的就是真理。都不乏对历史的深刻领悟,不乏对未来的精心安排。就各自的政党来说,都是非凡的领袖。

领袖的核心是什么呢?是意志,与思想。

有的领袖提供意志,有的领袖提供思想。所以列宁说,需要一个领袖集团。

但列宁本人,既提供了意志,又提供了思想。

也是如此。

却仅为他的党提供了意志。提供思想的,是孙中山。

仅就此点来说,蒋也不敌。

列宁的名言范文第6篇

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俄国十月革命前的一天早晨,列宁同志为看日出和巴戈茨基一道,有意选择一条崎岖、陡峭充满危险的小路上山,在下山时,列宁又坚持从原路回来,目的是有意创造机会,来锻炼顽强意志和勇敢精神。作者用绘声绘色的语言,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要时刻注意锻炼自己的意志。意志顽强,山岳可搬。在前进的道路上,只有意志坚强,勇于战胜困难、坚持到底的人才能取得胜利。

“意志顽强,山岳可搬”,这是千真万确的道理。你看,外国的一位作家海伦凯勒是一个双耳失聪的小女孩,本来她连学都上不了,但她勇敢地面对这一切,以惊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一次又一次克服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接受了命运的挑战,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震撼了全世界。

巴尔扎克有名句名言:“困难,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对于强者是一笔财富。”是呀,如果一个人屈服于命运,屈服于困难,那么他只能是个弱者。但是,如果面对困难,意志坚强,顽强奋斗,刻苦努力,那他就会是一个生活中的强者一个被什么都打不垮的强人!列宁同志能胜利走过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危险小路的生动事例,就给我们揭示了这个可贵真谛。

古往今来,大凡有所成就的人都是从艰难困苦中崛起的。自学成材的大数学家华罗庚,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不都是这样的人吗?人的一生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谁没有过软弱、害怕的时候呢?但是只要我们意志坚强,勇于战胜困难、坚持到底的人就能取得胜利,取得成功!

伏案沉思,我不由得想起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那是暑假的一天,我和妈妈去爬花果山。开始,我还爬得挺有劲,可是,屈行程还没过一半,就累得气喘吁吁。看到无尽头的陡坡,心里直想打退堂鼓。但我想起列宁的故事,心中又充满了力量。于是又一鼓作气往上爬,最后我终于爬上山顶。虽大汗直流,但我终于爬上山顶,领略到西山的美丽风光。现在回想起来,这不正说明了只要有决心、有毅力,勇于战胜困难,就会取得成功这一道理吗?

列宁的名言范文第7篇

如我在教学《灰雀》一课时,是这样设计板块二,进行朗读体会的。

1.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

2.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

第一段:指名朗读后,教师追问:这段话应该读出什么感情?怎样读?引导学生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启发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有感情朗读。

第二段:引导学生体会列宁的焦急心情,再有感情的练习朗读。读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部分,先让学生自己朗读,边读边静心体会人物的心理;再分角色练习对话内容,想象人物对话时的语气、神态、动作和心理,准备表演读;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点;朗读后,启发学生: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列宁和这位小男孩吗?

结尾部分采崩朗读竞赛的方式,在饶有情趣的朗读中提高朗读水平。

那么,诵读能力如何培养呢?朱自清先生提出的诵读方法是“先由教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自己练习着读,有时还得背诵”。这种训练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如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在教学《第八次》时,有这样一段教学设计。

师:“蜘蛛织网”的故事却深深震撼了苏格兰王子――布鲁斯!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师:范读。

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1)布鲁斯感动什么?(2)为什么布鲁斯说“我也要干第八次”?(以此引导学生理解,一个“也”字,突出了布鲁斯王子是受到蜘蛛织网的启发而决心顽强战斗的。)

生:当一个人身处困境,山穷水尽的时候,只要你心中还有一个信念,一丝决心,都会给你启发,给你奋斗的勇气和胜利的信心!

师:理解了,读得才会有感情。

生:指名读。

师:我听不出布鲁斯王子的感动!我觉得布鲁斯的决心还没有下!我没有看到布鲁斯那种激动、振奋的精神和神态(提示需要握紧拳头读)!或者,可以用赞扬、肯定的语言来点拨。如“四处奔走”、“招集”、“动员”三个词语,读得干脆,有力!

生:再读。

师:我听出了你在为布鲁斯的成功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这样经过老师适时点拨,学生自己理解了,他们也就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

这样经过多层面“读”的训练,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而且主动要求扩大阅读。因此我牢牢把握“读”的环节,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从而达到学生喜欢阅读,主动阅读这一目的。

列宁的名言范文第8篇

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初中语文教学远远不能满足于单纯的基础知识的传授。为了实现由片面的应试教育向全面的素质教育转轨,语文教学要在听说训练中育人,要以“听”“说”训练带动“读”“写”训练。那怎样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训练呢?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一定要寓教于乐,陶冶学生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每天坚持课前几分钟的听说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每堂课前的预备铃开始,按学生座位表的顺序,由一位学生上讲台说出自己受益最深的一条名言警句,并把它写到黑板上来,再带领同学读,然后简要说出自己喜欢的原因。或者要一个同学说出一个富有哲理的童话、寓言,甚至还可以讲笑话给同学们听。学生对这些活动非常热心,认真做准备,所下的功夫不亚于一次口试,因为这是锻炼胆量、展示才能的好机会,哪个学生舍得放弃?记得我班有个叫罗剑的同学,平时说话一紧张,就严重口吃,常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后来,每当轮到他时,他总是把讲稿背得滚瓜烂熟,并主动找擅长表达的同学帮忙,经过长期训练,他的口头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学生读讲的名言警句、童话、寓言、笑话等内容广泛,不拘一格,它们分散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要搜集它们,一个人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通过这个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养成了他们勤动手、勤动脑的习惯。同时对我也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也从中学到了不少的知识。

当然,通过这些活动,除了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外,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产生很大影响,学生可以从同学们那些充满哲理的名言警句或童话、寓言中,体会人生的哲理,寻找生活的目标,以此来策自己,塑造自我,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记得有一个同学说:“我最喜欢列宁的‘决不要撒谎,我们的力量在于说真话’这句名言,因为诚实是做人的准则,是一种美德。作为中学生,一定要讲真话,要诚实做人。”他的话音刚落,整个教室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列宁的名言范文第9篇

“列宁格勒相机”是以列宁格勒这个城市来命名的。苏联时代的相机以重要城市来命名的器材少之又少。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款相机当初在苏联的不俗地位。

列宁格勒原名圣彼得堡,是彼得大帝于1703年建立的俄国“欧洲之窗”,二百多年来一直是辽阔的俄罗斯帝国的首都,也是十月革命发源地, 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新苏维埃国家的首都从此迁到了莫斯科。1924年更名为列宁格勒,有苏联第二首都之称。它是苏联最大的工业中心和第二大交通枢纽,同时还是波罗的海的一大重要港口。1932年,苏联在此成立了国立光学机械厂[ГОМЗ(俄文)],50年代改名为――列宁格勒光学联合企业[ЛОМО(俄文)],这就是我们现在通常说的“LOMO”厂。当时苏联从德国莱兹公司购买了大批光学加工设备和产品图纸,这使得该厂一举成为苏联技术力量最强、规模最大的光学工业企业。

实力雄厚的LOMO厂在经过各种风雨的洗礼后于1956年生产出了一款高级平视旁轴取景135相机―― “列宁格勒相机”。它是一款135旁轴发条动力相机,列宁格勒相机主要供记者使用,1958年曾获得布鲁赛尔展览相机金奖。

目标是徕卡

德国的徕卡相机在那个时代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各国竞相仿制甚至憧憬着超越徕卡。

“列宁格勒”有许多地方是可以抗衡徕卡M3的,其中取景测距器就是一个典型代表。或许是M3明亮、精确、舒适的取景测距器大大地刺激了LOMO厂,于是该厂铆足了劲为“列宁格勒”设计出了同样惊人的装置。它的取景器是一个反伽利略望远系统,没有一般廉价旁轴相机取景器不亮及模糊的缺点,里面全部用菱镜作全反射,镜片精细镀膜。这样的设计简直是奢侈,那个年代对镜头进行镀膜都是件了不得的事,就不用说是对取景器里的各个小镜片进行镀膜了。设计师还很人性化地在取景器里加上了屈光度调节的功能,让视力不好的人也能清晰、准确地取景对焦。取景器内有3.5cm、5cm、8.5cm、13.5cm的不同焦距的取景框,方便更换不同焦距的镜头,其中3.5cm虽无框线,但以全部取景窗所看到的范围为其取景范围。取景器同时具有各种焦距及对焦距离的视角补偿装置。“列宁格勒”比M3多了一个3.5cm取景框,用35mm广角镜头时不要外接取景器,实在是方便不少。很多摄影师都喜欢用广角镜头,罗伯特.卡帕就有“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的名言。当你离摄影对象越近就越显出广角镜头的重要,使用广角镜的便捷也就成了判断相机优劣的因素之一了。在这点上“列宁格勒”比M3略胜一筹,因为M3只有5cm、9cm、13.5cm三个取景框,用35mm头时就显得不够方便了。或许徕卡意识到了这个不足,之后的M系列里就把3.5cm取景框考虑了进去。“列宁格勒”的测距器由三个菱镜构成, 非常精密,其中负责移动影像的透镜组可以微调。这组测距系统能产生最清晰的影像,实现最高程度的对焦准确性。如果只看这些的话“列宁格勒”的取景测距装置完全可以挑战徕卡而且有些地方甚至有所超越。然而遗憾的是LOMO的设计师百密一疏,给“列宁格勒”留下了一个很大的缺陷。其一流的测距系统被安装在了一个质地脆弱的铝质基座上,绝大部分的基座都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在氧化等的作用下碎裂成几十块,使调焦精度下降甚至丧失调焦能力。这个设计上的失误是“列宁格勒”无法真正抗衡徕卡的一个重要原因。

独到的创新

还值得“列宁格勒”骄傲的是它的发条卷片上弦系统,这可是“列”有“徕”无的独门功夫啊。在没有马达过片的时代,要作自动卷片并不容易,徕卡最多就是给M系列配个快速过片器,但这个“快速”是相对手动过片扳手而言的,其实速度还是很慢。自动卷片上弦在各种报道摄影尤其是体育、野生动物等摄影上甚为有用。把摄影师的精力从卷片上弦等繁琐、费时的操作中解放出来,一心用在抓取决定性瞬间上是很多人的梦想。说实话“列宁格勒”有很多还是沿袭徕卡的设计,比如镜头卡口用的就是徕卡原创的L39口。但在卷片上弦装置上LOMO的设计师没有循着徕卡的思路依样设计,而是大胆地进行了自主创新,用发条来实现自动卷片上弦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一种最佳的选择,既不会过于加大机器的体积、重量,也不会让成本增加太多。

“列宁格勒”不但在取景测距及自动卷片上下足了功夫,在闪光系统的设计上也让人叹为观止。那个年代用的闪光灯是镁灯,但镁灯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如:启动点燃速度较慢,不同大小的镁灯从启动到全点燃的时间不同等等。为了解决镁灯的问题,LOMO厂在闪光系统里设计出了从前帘停止到后帘启动这段时间的选择转动盘,由卷帘轴控制触发时间,闪灯同步点除了前帘与后帘可选,甚至从前帘到后帘中的任一角度也都可选。“列宁格勒”这点也强于徕卡。可惜的是超强的闪光功能不是摄影人对相机的主要要求或者说是普遍要求,这个亮点并没有起到大量吸引使用者的效果。LOMO的设计师或许为此没少郁闷吧。

苏联相机机身的外型几乎都是平板加上圆弧型边缘,这样的造型并不利于对器材的握持。但LOMO在设计“列宁格勒”时一反常态,把人机工程学也考虑了进去。机身右侧边缘向前突起了一部分,起到了小把手的作用,让对相机的握持更稳定与舒适。一个小的改进起到了很实在的作用,可惜的是这种设计理念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在这之后的苏联相机还是贯彻着原来的平板造型。

镜头的匹配

列宁格勒相机通用所有的L39螺纹卡口镜头,它的配套标头是“朱比特(Jupiter)8”。那是一款相当不错的镜头,虽然个头小巧,通体露出内敛、低调的个性,但是,就是这样一款其貌不扬的镜头,即使在阴雨天里也有着优秀的表现。整个片子明快通透,锐度足够但又不夸张过头,色彩明丽却不妖艳,气氛表现恰到好处。而且相比徕卡头动辄成千上万块的价钱,“朱比特”可是平易近人多了,也就是几百块钱,不愧为高性价比的镜头。

收藏价值

“列宁格勒”从1956年开始生产到1968停产,前后仅持续了13年,总产量约70000台。一款机型的推出既是开始又是结束,没有后续机型,没有系列产品,就像是昙花,惊人地一现之后就迅速地黯淡了。个中原因,林林总总,但总的还是因为当时苏联整体的研发制造实力远未达到徕兹厂的水平。相机的整体质量、耐用性离徕卡还有很大的差距,个别性能非常突出,但并没能进行有效的综合平衡。种种缺陷最终变成了木桶效应,使得“列宁格勒”功亏一篑,抱憾谢幕。但挑战的失败并不影响其作为相机本身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敢于挑战、勇于创新本身就是一种胜利,列宁格勒相机在苏联庞杂的照相器材中无论如何都是最具代表性、最有价值、最值得收藏的相机之一。

列宁的名言范文第10篇

语录体好处,在于言简意赅。字短了不容易说全面,常是去了前因后果的断语。但断语最易哄人,且有警醒意味。而且语录体有大师声威撑腰,自然气势凌人。

我小时候上学时,老师教导,写作文常得引名人语录。名人语录像陈年火腿,味浓醇厚,身份尊贵;借味做菜,起头收尾,无不应验。然而小时候教学,价值观甚窄,只允许引用圣贤语录:孔孟可以,韩愈苏轼等也行,王阳明就得斟酌了,至于“反动人物”,其语录是断断引不得的。

语录不敷使用,怎么办?编。比如大家随便来个:“高尔基曾经说过,粮食是穷人的命根子。”“列宁曾经说过,学习时投入多少,长大后会收获多少。”“马克思曾经说过,勤奋是幸福之源。”

类似于此。老师偶尔也狐疑,但没法证伪,大体上总溜得过去。有位同学最聪明,他发现了外国姓氏的组合法,于是经常来个:“一位外国教育家威廉·爱德华说,孩子不能溺爱。”“一位外国画家杰克·约翰说,艺术是生活的滋养品。”

那时代没网络,老师见了,半信半疑,只好胡混过去。直到有一天他编无可编,鬼使神差写了:“一个外国科学家汤姆·杰瑞说,欺骗是偷窃的开始……”

老师至此方知中计,我自己不看《汤姆和杰瑞》以为我家孩子也不看啊?追悔前尘,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于是班里公开批评——从此我们才知道此技。所以,现在满世界编情感寓言,然后挂个名人出处这种事,我们小学里就干得驾轻就熟了。

当然啦,风雅人编语录就不叫瞎编,而称“杜撰”。苏轼当年进京考试写作文,要举例时,就编了个帝尧和皋陶的故事。考官梅圣俞批卷子时有些犯愣,但又不敢擅断,不然显得自己没读过书。直到考试后,梅圣俞才问苏轼:这典故出于何书?苏轼承认是编的,然后补了句“帝尧之圣德,此言亦意料中事耳!”——这种手法,几乎是耍无赖了。

当然,现在名人名言出产机器已经更新换代。乔布斯、艾薇儿、盖茨、巴菲特、赫本、舒淇什么的都在担当语录制造机。虽然这时代名言造假难度甚低,但这不是坏事。这不,曾国藩的语录家书都快成人生指南了么?

上一篇:借景抒情的作文范文 下一篇:本科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