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尝试

时间:2022-10-15 01:11:09

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尝试

【摘要】:创新始于质疑,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本文诠释了学生质疑能力的层次,着重探讨了自然科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方法与途径,同时还指明了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质疑。质疑能力。科学教学

创新始于质疑,能否提出问题是判断思维是否具有独创性的一个重要表现。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也说过:“最重要的是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质疑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更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根本所在。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广,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

一、学生质疑能力的层次

科学教学中的质疑,主要是从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从实验中得到一现象、从实验的理论解释、从理论的逻辑推理等方面提出问题,或从似乎没有问题的地方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使之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平中见奇。根据所提问题的价值高低工,学生质疑能力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表象”质疑。根据表象提出问题,是质疑的初级阶段。学生对于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听课中不懂的地方,不会做的习题,敢于问同学和老师。

2.“比较”质疑。比较提高是一个较高阶段的质疑。学生往往从已有的认识结构出发,有意识地思考问题,比较教师讲解的内容与课本、课外教参内容的不同,或比较同一问题的不同解答,试图提出一些有所新意的问题。

3.“创见”质疑。这是质疑的高级阶段。这阶段学生所提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的难度,并且往往具有“独创”、“发现”之特征。

二、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为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使学生无疑而有疑,有疑而思解,解题而心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应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1.排除心理障碍,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有懂得不透或完全不懂的问题,有的可能比较浅显,有的则较为深刻。长期受应式教育的束缚,教师有意或无意地压抑了学生好问的天性,致使学生产生了各种心理障碍。

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质疑意识呢?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科学家多思多问、自问自答、刻苦努力创造发明的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品德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所问,已知知识一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

2.利用教材优势,激发学生自动质疑。科学教材的一个突出优点是可读性强。教学中应注意尽力发挥教材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预习中找出疑点、提出疑问。

如在教学“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时,先布置学生看书预习。并要求学生在看书过程中,将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或存在疑点记下来。由于预习过,上课时发现。让学生在不断的认知冲突中获得自我释疑,然后再加以归纳,以加深对氧化反应概念的理解。

3.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教学内容设计成有趣、诱人、直观且学生易于接受的问题,去引导学生积极质疑,启迪创意思维。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只要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诱发学生的探索意识,便能引导学生主动质疑,使学生一直处在高度积极的思维状态,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发挥解题功效,鼓励学生发散质疑。解题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运用开放性问题,设置问题变式,反思解题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不断提出新的更深层次的疑问,从而培养思维的独创性与批判性。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的组成部分。开放性问题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好素材。重视开放性问题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质疑能力的培养。

5.营造愉悦氛围,促进学生乐意质疑。如果课堂气氛严肃有余活泼不足,那么学生就会有一种无形的压抑感。这将严重制约学生思维的活跃,特别是制约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善于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大胆探索、主动乐意质疑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除了明了质疑能力的水平层次,洞悉质疑能力培养方法与途径外,还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体现民主性。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氛围的重要因素。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放下师道独尊的架子,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顾虑,使他们的思维活泼,敢于提出问题。

2.保护进取性。激励是学生质疑的精神动力。激励性原则就是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给学生以促进和鼓舞,帮助学生树立敢想敢疑的自信心。在自然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方法,激励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取,勇于探索,敢于质疑。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幼稚可笑,甚至是错误的,绝不能取笑、批评学生,应该善意地加以解释与引导。

3.讲求参与性。学生是认识的主体,知识靠他们主动思维去获取。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也只有在学生主体参与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其目标。为此,教师各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都应注意启发性,教师要不断流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探究新知识的认识活动变成他们的心理需求,让学生自始至终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教学进程。

4.加强示范性。学生不善于质疑,源于教师不善于提问题,或者不注意培养学生的提问习惯。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质疑意识和质疑能力。教师善于质疑,可以影响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培养批判性的思维,进而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参考文献】

1.骆兴高。质疑——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开始

2.唐建国。深入的阶梯,长进的桥梁

上一篇:“物理教学联系生活实际”的探讨 下一篇: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记忆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