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时间:2022-10-15 12:56:57

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让学生动手操作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只有和其它的方法合理搭配,加强管理,才能在操作实践中培养起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1、注意与其它学习方法的互相配合

动手操作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法,更不是万能的学法。只有各种学习方法互相密切地配合,才能提高学习效果。比如数学课时,主要通过认真听讲掌握基本理论与基本运算。需要动手操作立即行动;需要认真听讲立即停止操作来专心听讲,才不致顾此失彼。再如动手操作还可以和专心作业的方法密切配合,如作业中的小制作(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体等,让同学测量一些实物的边长、直径、高等,计算一些实物的表面积(长方体,圆柱体)和体积(圆柱、圆锥体等等)都能取到良好的效果。

2、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确定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

由于小学低、中高年级的学生的差异大,其思维能力和接受知识的能力有所不同。因此,动手操作的内容、时间和要求也不相同。在低年级,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多,时间也较长,这有利于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通过观察,体会具体的形象的事物的变化过程,促使他们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理论。中年级学生对一些重要概念和公式的理解,仍要用体生动的事物作为依据。高年级学生的抽象的理论还需要用具体的实物作说明或加以验证。总之,年级越高,年龄越大,动手操作的时间相对少一些,但对学生操作的复杂性、精确性、却有更高的要求。

3、加强管理,因势利导

动手操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但过多的动手操作,也会影响其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形成。加上小学生自治能力差,如不加强管理,会出现“放羊式”,胡摆乱拼,只顾一味贪玩而荒废学业。可见,要使动手操作的学习方法奏效,非加强管理不可。

首先,要精选动手操作的内容,每次学生动手之前,都要有严密而周到的计划,有明确的目的,并有一丝不苟的实施方案。比如,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一定要让学生把梯形变成能求面积的图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等)的组合,再推出公式来。当仅有很少的学生刚变换好的时候,不要过早地告诉全班学生变换的方法和结果,否则会使多数学生失去操作的兴趣。这时要给学生一定操作思考的时间,当大多数学生都变换好了,推出了结果,并有少数学生采用其他方法推导出公式时,就不必再等大家都想出其它的做法即可停止操作,进行总结。要肯定大家的工作,说出正确的方法和结论,也要对有创造性的做法给予表扬。

每次操作一定要总结是否达到了目的,实现了预想结果,不能不了了之。一定要把实践的结果上升到理论,给出带有普遍性的东西来,切忌盲目操作和无结论的操作。

4、 要作好充分的物质准备

动手操作,就是学生通过对各种学具进行观察、分折、掂掂量量,剪剪拼拼等一系列活动,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技巧的目的。学具是操作的物质基础,是操作法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要使操作学法有成效,必须让学生准备好充足的学具。各种自然物(如石子、小木棒、小贝壳等)和废物(如小扣子、瓶盖、包装箱的硬纸板等)都可以直接充当学具或用来制作学具。有些学具需要事先做好(如学具板等)。这些学具要有一定数量,保证学生人人有动手的机会。同时,学具要经久耐用,并力争一具多用,充分发挥动手操作学法的优势和潜力。

5、 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动手操作学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出来的。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动手操作法在学习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还应大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克服只重视计算题的解答和死记课本内容的毛病;在教学中有可操作的内容,一定要指导学生上好操作课。其次,学校老师要给学生创造课堂内外各种动手操作的机会。课上准备充足的学具,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课下留有一定数量的操作性作业,按时检查评比;课外,组织动手操作学习小组并有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和活动内容,有时间保证,使组内学生能充分发挥这方面的聪明才干,在各种操作活动中教师都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指点思路,启迪要点,传授经验,重点示范,鼓励大胆动手尝试,同时对后进生还要教给方法,个别辅导。再者,教师要结合学校及时组织操作法学习成果展览,举办各种操作竞赛和经验交流,对优秀的操作学法和在这方面有突出成绩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以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造成气氛,从点滴做起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使动手操作能力逐渐得到提高。

上一篇: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要注意兴趣的培养 下一篇:探讨小学数学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