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的训练

时间:2022-10-14 11:33:07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的训练

摘 要:出声的阅读方式即是朗读,“读”对于小学语文能力训练来说应该占据首要位置,想要感受文章的美,非“读”不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对书面语言的理解能力。越“读”越有兴趣,越“读”才越有体会。要让朗读更好地为语言教学服务,就必须把阅读切实抓起来。在阅读教学中,对于“读”的训练应该把学生作为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训练

读,作为百年来仍被教学实践者,其中不乏优秀工作者称赞的一种语文教学方法,不能轻视对它的训练。光看不读,是学习不好语文的。只有通过大声朗读课文,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文章的含义,并打好扎实的基础,加快语文教学效率,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能力,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教师则要在阅读教学中起到引导学生读好书、好读书的积极作用,加强对“读”的训练。

一、朗读的步骤

朗读,首先必须要深入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其次,吐字清晰,声音洪亮,并采用普通话朗读。然后,注意文章语音、语调的转换,以及文章内具有修辞作用的标点符号。朗读的步骤一般如下:

1.对朗读内容先要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与了解。

2.朗读材料需根据其不同的文体特点进行朗读。

3.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例如找出过渡、照应、开头、结尾的句子等,利用分自然段让文章内容在脑海中串联起来。

4.把握文章作者想要抒发的感情。根据文章内容发展的情感的不同,带着相应的感情去朗读,才能使全文朗读和谐统一又富于变化。

二、不同读法的训练

读有精读和略读,也可以分为朗读和默读。

1.精读训练

将课文内容详细、反复地阅读即为精读,带有研究的意味。

(1)精读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发挥主动性,以提高整体语文水平为目标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经常忽略学生对课文的“读”,在学生还没有对课文内容与课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思想充分了解时就开始讲解课文或对学生进行提问课文的结构及主题思想等。这种教学模式会令学生不但体会不到文章的内涵和阅读的乐趣,还会因为听不懂、回答不上问题而产生厌学情绪。夸大教学的作用,一味地着重于这种技术性的训练,会渐渐削弱学生对于文章内涵、意义的领悟能力,应该重视语文在文学上带给学生的情感熏陶,整体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2)可以让学生作为主体,掌握主动权,对课文阅读进行提问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也是如此,阅读了就要主动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理解,有疑问的就要提出,而

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这样也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记忆深刻。此时教师的职责即是引导学生,教会学生如何质疑,以及为学生答疑等辅工作。

2.略读训练

以较快的速度将文章内容浏览完毕即为略读。

(1)略读并不是毫无思考地随便乱读,应该树立十分明确的阅读目标

略读并不比精读简单容易,与精读相比则要更加集中注意力,才能在大篇幅的文章内准确抓住自己所需要的重要信息。此时教师的指导作用对学生非常重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略读习惯。

(2)速度的训练是略读训练中的重要环节

只有拥有迅速浏览完课文内容并找出需要信息的能力才能满足略读的目的,当然略读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读的质量。

(3)加强学生略读的能力,广泛涉猎课外读物

对于读的训练不能只是局限于教科书上的课文,因为书上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生广泛涉猎其他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而课外书籍如此之多,所以需要老师及时地辅助。例如,老师可以选择和学生同读一本书,或向学生推荐优秀的适合学生略读的课外读物,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推荐好的书籍。学生的略读能力也会在无形之中慢慢地提高。

3.朗读训练

把课文内容清晰、准确且声音洪亮地朗诵出来即为朗读。朗读是由书面语言转化的语言,属于一种再创造的活动。将课文内容朗读出来能够让五官中“耳”的作用也运转起来,帮助学生快速熟悉课文和加深理解课文,并领悟文章所表达的感情。不仅如此,朗读课文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普通话水平也能得到一定的提高。

朗读训练是一个由浅入深的长期过程。由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来设置不同阶层的阶梯式朗读训练。让学生感受他们在逐渐进步,会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内容能更加直接地体验到文章表达的感情,作者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尽在其中,也能感受到文字遣词造句的精妙,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老师可以让学生把这其中的感受以读书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4.默读训练

在心里默默阅读课文而不出声即为默读。

默读能更加有效地帮助理解,更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默读需要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全神贯注于课文的理解中,这种方法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独立阅读的能力。需要老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默读习惯。教师要及时纠正一些学生在默读时小声读出声的不良习惯,教授学生在默读时要带着问题去浏览课文,目的性明确才能保证有效的阅读,而不是浪费时间,让学生在默读中发现并解决问题。读书的好习惯一旦养成,则是受益终身的。

三、提高朗读能力

处于小学时期的学生大多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点,采用将学生作为“读”的主体,老师起辅和示范性作用,以训练为主的阅读训练方式。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可以采取以下训练方式:

1.培养正确的朗读方法

正确的朗读方法就是良好的朗读习惯。精读理解透彻,略读抓住重点,朗读富有感情,默读不出声音。此外,一篇课文入手时,应先从整体上来熟悉内容、理解主题,再逐段或逐句地对课文进行分析理解,最后,在对课文了解透彻的基础上再大声朗读,加深印象。

2.熟悉教材和掌握课文的重点

老师要先于学生熟悉教材和掌握课文的重点,及时备课,备

课充分,才能在教学时做到游刃有余,心中有数,对学生进行更高效的指导,也是对学生负责的表现。

3.理解与思考

在进行朗读或默读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边读边理解与思考课文内容,然后提问或让学生来反问,逐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只有深入了解课文的内容,准确把握课文的主题,充分融入课文的情感,在对文章高度理解的情况下,学生朗读出的文章才会更加贴近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更加生动,打动人心。

4.示范性朗读

教师示范性朗读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不能忽视。例如,老师可以在学生对一句话或一段话的感情倾向不明而读不好时,进行示范朗读,则能让学生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入状态。教师更加富有感情的示范朗读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受到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的强烈冲击。

5.增加朗读趣味性

在进行读的训练时,将朗读形式多样化,增加朗读的趣味性,这样更能吸引低年级学生对朗读的注意力,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

例如,读不同段落、分角色朗读、齐读、接龙等形式,让人人都参与到课文的朗读中来。

综上所述,朗读训练作为一种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水平十分有效的方法,必须得到高度的重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对于“读”的训练作为立足点。在进行“读”的训练时,学生必须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教会学生在面对一本书籍时应选择使用哪种方式进行阅读更加有利,然后教会学生如何在书籍中汲取“营养知识”,并将所学应用到生活中。

参考文献:

[1]刘天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朗读训练[J].甘肃教育,2010(16).

[2]项飞,刘贤发.阅读教学:把握“读”的有效性[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0(05).

[3]潘小月.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J].魅力中国,2011(22).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黎里小学)

上一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几点... 下一篇:用心播撒爱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