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中学生聆听习惯的培养

时间:2022-10-14 08:49:05

小学音乐课中学生聆听习惯的培养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是音乐感觉中的基础条件,听觉主观体验表现在对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的分辨上。人只要有健全的听觉,就能够听音乐,音乐传入人的耳朵,刺激大脑中枢神经,从而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性情的作用。儿童的音乐生活一般也是从听开始,接着才是唱、弹奏,直至创作。听是音乐活动中最初期的表现,要发展儿童的音乐生活,聆听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也是他们将来音乐发展的基础,聆听习惯培养的成功,也是音乐教育成功的主要标志。

一、在音乐游戏中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

音乐是形象性的艺术,不同的乐曲有不同的艺术形象,故要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以激起学生聆听音乐的期待心理。由于导入的方法很多,只要生动、形象,使学生感到有趣愉快,各种方法都能用。但是要“导”得精彩,必须对音乐曲目深入地分析研究,对学生实际水平正确地了解估量,这样才会通过筛选,设计出最有效的方法、最简练的形象。可以用儿歌、童谣、故事、画图等语言或画面,形象地激发学生的聆听兴趣,自然地进入聆听意境。

二、在乐曲鉴赏中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转瞬即逝。其中的内容和形式、情绪和意境往往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部捕捉到。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他们的注意力不易持久,兴趣容易转移,所以每次聆听都要有所侧重。聆听音乐时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在听音乐的环节上尤其如此。有目的的听,等于有的放矢。每次听音乐学生都必须带着问题去听,有了多层次的问题学生就有了学习任务,有了学习任务大部分学生就会集中精神听,去思考、找出答案。例如,初听音乐时,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如乐曲是什么情绪?乐曲有哪些情节?音乐表现了什么形象?教师可采用选择问答方法进行初步聆听时的指导。复听音乐,可以分段听或有重点地听,指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细听,如乐曲采用了什么演奏形式?乐曲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你能模仿这种乐器的音色吗?每一首乐曲都有一个音乐主题,乐曲主题往往是乐曲的精华,它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重点聆听时带动学生哼唱或通过反复听来熟悉旋律,还可以结合节奏、旋律帮助聆听。我们还要及时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能听出乐曲哪里是重复的,哪里是有变化的;哪里是强的,哪里是弱的;哪里是快的,哪里是慢的等,边听边采用图形、色彩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最后再完整地感受乐曲。

教师要画龙点睛,有效地讲解,切忌把主观的想象强加给学生,很多情况下,学生的感受是教师无法用语言来代替的,教师要做的是用音乐的语言(节奏、旋律、节拍、速度、力度、调式、曲式等)帮助学生感受理解音乐。指导聆听时,教师要顺应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灵活地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

三、在器乐演奏中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

音乐不是直观可见的实体形象。音乐由声音运动作用于人的听觉引起人的联想,从而获得一个仿佛可以感觉到的形象,可以超越学生本身的技能范围,学生在聆听中逐步积累音乐的感性认识,扩大了音乐视野,提高了各种能力。

如听雄壮的进行曲,让学生联想到雄赳赳的队伍、少先队的队伍。通过这些具有一定特点又有具体形象的音乐片段,启发学生想象或联想,去感受、理解音乐内容。这也是一种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地启发学生想象的方法。

学生除了学会用自己的心智去聆听音乐外,还要学会描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并通过想象、联想相互交流,分享各自的感受。使思维更活跃、更丰富,以加深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四、在音乐表现中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

在聆听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将这种极为抽象的听觉艺术与视觉、运动觉等联系在一起,发挥“联觉”作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体验音乐,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及言词去表现音乐,以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深入感受。不同的乐曲,可以用不同方式的“动”来表现。

音乐为听觉存在,人们只有通过聆听音乐才能鉴赏音乐、理解音乐。著名现代音乐家爱伦・科普兰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聆听音乐更重要的了。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不能忽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小学生能够聆听音乐,对于让学生真正地鉴赏音乐、理解音乐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让聆听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建国路小学)

上一篇:浅谈教师办公室文化的建设 下一篇:农村小学“同课异构”的实践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