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探索

时间:2022-10-14 07:57:18

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探索

地理学科跨越文理,蕴藏丰富的美育元素。它能以情感促进认知,再以认知升华情感,进而将知、能、情、意等学习成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地理教师要善于将美育与地理学科教育融为一体,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热情、向往与创造,有效促进三维目标的达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感受美,激发地理学习的热情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达到图文声像并茂的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得到美的享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地理学科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空间无限辽阔,时间极其漫长,内容包罗万象。地理教师要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的美育素材去吸引学生,使学生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产生审美兴趣并得到美的熏陶,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达到愉悦身心的效果。 比如,在学习《山地的形成》这节内容时呈现一些名山景观图像或描绘山地壮丽风光的古典名句来创设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形成强大的学习内驱力。为了更形象直观地理解地理褶皱,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演示岩层变化,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素材,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

二、鉴赏美,实现地理知识和观点的悦纳

地理学科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和科学美的素材,在鉴赏过程中不仅要强调美的感性因素,更要挖掘美的理性内容,学会用地理学科的眼光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自然地理事物的规律性变化所呈现出的美,发现地域文化中所蕴含的人类创造环境的智慧之美,发现人地和谐美的思想等。

一是要把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外在形态美和内在规律美结合在一起,挖掘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充分领略教学内容美,通过合理编排、组合、建构,使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直观、形象生动,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知识内化,让地理课堂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如《全球气候变化》一课中,从知识脉络上看,本节内容从概念、表现、原因、影响、对策等方面分别叙述,层层推进,脉络清晰,展示了教学内容的逻辑美;从教材结构上看,课文中穿插读图思考、阅读、活动、案例等栏目,图文并茂,体现了教材的结构美;再通过教师的表情、手势、眼神的变化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漂亮的板书等形式美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提高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师生在身心愉悦中全方位了解了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原因、利弊等,从不同角度考虑全球变暖问题,树立全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观。正是因为教师的精心设计,充分挖掘了教材的美育元素才使整个教学成为内在逻辑美与外在形式美高度和谐统一的整体。

二是可以在教学中利用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主体参与式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地理奥秘,深刻理解地理知识的内涵。人类生活在具体的地理环境中,学生要学会欣赏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欣赏养育自己的家乡环境,既要看到人类创造的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要看到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为学生提供含有环境价值取向的新闻报道,然后让学生通过各种手段搜集资料,提出解决办法。在活动过程中,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分享彼此的看法,从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环境价值取向,而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让学生了解应采取怎样的个人行动;要有效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地理课堂走向更深层次。

三是要发挥地图的作用。地图堪称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教师应充分利用其美育特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揭示地理事物的分布、发展变化等情况,发现和总结地理事物空间有序性的规律。在借助地图的色彩、符号等呈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排列状态时,体会它的简洁美、整体布局的和谐美。如根据非洲气候类型图觉察非洲气候在分布状态上总体呈现出以赤道为轴(中心)南北对称分布;读中国山脉分布图概括出山脉是构成地形的骨架,以及这些山脉是呈网格状分布的。

三、创造美,促进地理认知和情感的升华

要带领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的基础上,通过切身的实践活动,提高创造美的能力。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直接接触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在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寻找和发现美,加强地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领悟地理学的应用价值。在探索和创造美的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加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在实践和反思中审视自己的理念与行为。比如,可以让学生结合学校的主题月活动和重大节日创造出符合主题的地理作品,提出公交(旅游)线路的优化方案、绘制校园平面图、围绕不同主题制作地理资料卡片、参与环保行动(美化校园环境)等。教师对学生参与的活动给予指导,对他们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大力表彰优秀的有创造力的作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类似活动。如暑假期间Я煅生参加三明市研学旅行活动(地质地貌考察、民俗文化等),探索家乡的生态美。这一活动让学生更加亲近自然,在探寻、感悟本土文化的过程中,培育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强烈情感,既丰富了有关家乡的地理知识,也充实了精神生活。

通过系统整合、课堂教学与实践研学,学校创建了由校内和校外资源构成的生态教学环境。教师带领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地理知识,可以帮助他们获得审美体验和心理滋养,并且把对自然美、社会美的审美情趣转化为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行动,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在更高层次上重现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通过美育可以获得地理学科美的感受,体验地理学科美的情怀,激发学习的动力,塑造美好的心灵。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美,通过感知、鉴赏、创造美好地理要素,这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也能使学生的地理素养。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审美学习和实践活动中识真伪、辨美丑、明善恶,并将美的观念用于指导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将欣赏美的意识转变为创造美的自觉行动,帮助学生成为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

上一篇:努力经营 共创学校教育新生活 下一篇:聚焦知行课程 提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