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探讨

时间:2022-10-14 07:07:45

提高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探讨

摘 要:口语交际是现代社会人们最基本的语言信息交流手段,也是人们生活、工作、发展的基本方式。口语交际的过程涉及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同时,还涉及情感、动机、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口语交际不仅是一个人说能力的集中体现,更是衡量其语文素养的重要指标。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口语交际显得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高年级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四种能力,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只重视学生的读和写的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听和说,具体表现就是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较差,不懂得如何交际,这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当认识到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性,重新定位口语交际教学的位置,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生口语交流,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口语交际兴趣

心理学指出:“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会把学习看成是内心的满足,不是当做负担。”对于口语交际也一样,只有当学生对其产生了兴趣,才有想说的欲望,才有可能把话说好。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每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和要求,创设合理的情境,点燃学生想说的欲望。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在课堂上表演、做游戏;课前开展和主题相符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装扮教室等。有了这些精心准备,再加上学生的亲身参与,他们的积极性会特别高,说得也一定特别好。

例如我开展了一次《我是小小推销员》活动,活动前我先让学生搜集商品推销知识、故事,选择推销商品,详阅说明书;让学生带商品进课堂,共同探讨推销方法。课堂上,我播放了商品推销录像片,让学生明确表述性能要形象生动,态度要热情有礼;在推销商品时,我指导学生如何介绍商品性能、特点,怎样设计精彩的广告语,等等,这类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二、拓宽渠道,增加口语交际机会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要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仅凭每学期的几节口语交际课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充分发掘身边的资源,随时为学生提供交流和表达的机会。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组织不同形式的课前三分钟活动,如课前三分钟讲故事、说话;课前三分钟演讲。教师要在学期初制定好计划,确定好交流主题、主讲人员和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计划逐步推进即可。为保证活动效果,教师可以在活动中期做一个总结,指出发现的共性问题,并提出今后的改进意见,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准确把握。

教师要尽量多为学生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和原材料:可以让学生每天根据主题上台朗诵一首古诗、阐述对一句名言的理解、根据某一句谚语开展辩论等;可以在班内组织演讲比赛、辩论赛,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可以推荐参加高一级的比赛,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展示和交流平台,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当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时,才能增强语言表达的自觉和主动性,才会努力地去自我实现,把口语表达看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三、注意方法,提升口语交际水平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确定口语交际训练的“序”,形成阶段性教学计划,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步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我在实际的教学中时刻谨记这一原则,将口语交际教学分成了朗诵复述、评论与对话、演讲与辩论三个主要阶段,结果表明,这样的训练效果十分明显,真正实现了学生从“张口说话”到“先想后说”再到“现想现说”的提升。首先,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鼓励学生“说”,更要鼓励学生“多说”。其次,严格要求,让学生先想后说。教师可以提前告知学生范围,让学生稍做准备后再当众说话。再次,让学生现想现说并且适时接话。在教学中,教师可围绕一个主题开展辩论会,让学生当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与合作,提升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四、课外延伸,丰富口语交际活动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阅读大量的书籍,才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因此教师首先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领学生扩大阅读面,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积累一些好词佳句,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其次把口语交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明白生活才是交际的大舞台。因此应鼓励学生与家长、朋友、社会上的人进行交际。比如家里来了客人,应该怎样接待客人;应该怎样认识新的朋友;遇到困难时,应该怎样请求帮助,等等。情境的创设要力求自然,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学会如何抓住别人的说话重点,怎样得体地评价别人以及如何有条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去领会自己的语言是否得体,使用的语言是否与交谈的情景相协调,如何使用礼貌用语、日常用语等,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五、注重评价,保障口语交际效果

现在的口语交际评价取向,很多时候停留于“当众说话”,满足于“说得好”,而不关注交际的效果。殊不知,“说得好”只是第一步,会说话不等于会交际,语言能力不等于交际能力。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交际能力的发展,关注在具体的语境中,学生的语言是否得体,行为是否得体。具体来讲,在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评价时,教师既要评价学生听说的内容、评价学生听说能力的发展,还要评价学生交际时的行为和态度。比如,有的学生能言善辩,但经常摆出一副高傲的姿态,说话时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这并不是一种得体的交际。除了具备必要的积极能力,学生还必须要有恰当的语气和真诚的态度。教师在评价时应该对此给予重点关注,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学会尊重,成为有礼貌的、讲文明的现代公民。此外,评价还要关注全体,不仅要看谁说得最好,还要看谁比以前说得好,追求教育公平,让“沉默的大多数”同样有机会得到锻炼和肯定。

六、结语

口语交际训练是一个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的能力训练,具有长期性、延续性和复杂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提高认识,努力创新口语交际教学,切实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架桥铺路。

参考文献:

[1]廖军.关于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设计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2).

[2]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66.

上一篇:基于信息时代的学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研究 下一篇:浅谈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网络在线教育的发展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