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渗透

时间:2022-10-14 05:27:10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渗透

【摘 要】人格教育作为人的核心素质,在推进个体全面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人格是人的意志、情感、气质、信念、态度等心理特质的综合表现,中学生的人格教育作为重要课题,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加大重视,推进学生人格完成。为此,从语文学科的人格教育优势分析中,积极构建交互式语文教学新模式,并从语文教师自身人格表现上来塑造学生的人格。

【关键词】高中语文 人格教育 学科优势 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041-01

一、人格教育的重要性

希拉・施沃茨在其《中学文学教学》中提出“一个国家的语文教学,主要是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上让学生明白每个人的不同,每个人都有其位置,而培养他们的自信是正确认识自我,增强学生处理事情能力的关键。”人格培养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高中语文学科在人格教育实践中更具优势。语文素质是综合的,既要从学科知识、劳动、审美和道德上来转化为自身素养,又要从听说读写等能力上来形成健康人格。铸造人的性格,发展人的个性,强调对人的行为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育工作的最高追求。高中语文在传统教学中过于重视文化成绩,忽视了人的情感及审美教育,更对人格的养成带来缺失。反观世界各先进国家的教育,都十分强调社会文化在学生健康人格塑造中的积极作用,关注学生的人格培养,注重学生的自我价值要比智力开发更可贵。语文课堂作为人格教育的重要环境,在传承文化知识的同时来渗透人格教育,从教学内容的生动、精炼中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抒发学生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借助于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导入,调动学生在课堂知识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到自身学习态度及自我意识的养成上。可见,对于语文教学不能片面的追求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掌握,更多的是从课堂教学中将健康人格作为重点,从发展学生的人际关系、增强学生的自信,提升学生对公平、正义、诚信、和谐等优秀品质的养成,才是树立语文人格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体现。

二、语文学科在发展学生人格教育中的优势

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人格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优势,其表现主要有:一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人格教育的重要载体。语文课堂中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良好的人格培养素材,也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知识源泉。其思想对于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发展学生的人格认知,完善学生的伦理结构具有较大促进作用。新课标提出语文不仅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更是人文性学科。在语文知识的传递与整合中,学生能够从中获得人格修养的提升。如在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中,从作品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意境中,将语文知识与学生的内心情感建立关联,激发了文学知识的感染力。再者,从中国古典文学的讲解中,将民族精神与民族情感进行升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意识,引导学生肩负起民族大义的信心。对于语文语言与思想的双重融合,在发挥工具性的同时,也强化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从听说读写中加强思维训练,从语言交际中感受文化精神,在语言与思想的共同交流中实现学生心灵的成长。二是语文知识包含人生教育和生存教育。语文不仅仅是对现实文化知识的传递,更多的是从文化的广阔视野中培养学会的终身教育与人生教育。一个人从一出生就开始了文化的学习,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是构建终身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关键期。从人生意义的梳理上,利用语文知识来强化民族文化的学习,从中构建学生的优良品质,增强学生的审美境界;在生存教育中,运用语文教学帮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联系知识与实践,实实在在地把握语文的基本能力,从而懂得学以致用。三是语文学科是华育人格和修养身心的重要力量。语文教育对人的主体性的作用是延续的。从最初的值感知、到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再到从历史经验的摄取中拓宽视野增长智慧。语文教育在整个过程中将文化性的熏陶与人的生命意义实现联结,也从中唤醒了人性与生命的价值,升华了人的情感。

三、从语文学科中渗透人格教育

高中阶段的人格教育缺失较为突出,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对于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十分必要。以高中阶段语文教材入选的文言作品为例,古人在歌咏名山大川,抒发自我志向中,其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无形中闪耀着人文主义精神光芒。在人生观的培养上,借助于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对个人生命的慨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正是这种对人生的忧患意识才促使他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无限的价值;再如司马迁在《史记》的创作中,自身躯体及人格尊严受到侮辱而毫不退缩,仍然以昂扬的姿态奋力书写圣贤先哲。在社会责任感培养上,结合《荆轲刺秦王》中荆轲的牺牲精神,面对强秦而蹈死不顾的责任感;再如《离骚》中屈原为理想而上下求索,身处逆境而不屈服,其高尚的品格和精神气质表达了对家、国的历史使命感;这些精神涵养无不是健全学生人格素质的巨大力量。在自强与进取心的培养上,孟子的“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荀子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将坚韧与自强不息作为铸成大事的必然选择,更能够从先贤的恒心与毅力上,感化并促进学生奋发有为。在宽容意识的培养上,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不肯与会”的大度,深深折服了廉颇,并留下了“负荆请罪”的佳话,实乃学习宽容的榜样。在仁爱精神培养上,将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作为构建仁者爱仁的理想,以宽厚仁德来构建和谐关系。

四、结语

人格教育更需要借助于教师的人格魅力,以隐性的潜在影响来言传身教。语文教师应该从自身人格修养上,加强对知识结构的完善,从文化的开放性来拓宽课堂教学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情感认知与体验。只有这样,语文教师的个性化和生命化人格特征才能有意识的传递给学生,对学生生命意义进行积极的投射。

上一篇:用电教媒体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探析 下一篇:多维与丰富:“三有三讲”视域下“德育导师”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