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治湿之法无效时应另辟蹊径

时间:2022-10-14 01:49:32

常规治湿之法无效时应另辟蹊径

湿邪是机体津液化生受阻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这种病理产物一经形成便作为一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继而引起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

常见的治疗湿邪的方法有3种: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芳香化湿缘于“土爱暖而喜芳香”投之以藿香、佩兰、豆蔻类药物,用于暑温、湿温初起的病证,如藿香正气散等;苦温燥湿多用于湿滞中焦证,多以苍术、厚朴、草果燥湿健脾,方如平胃散、厚朴三物汤;淡渗利湿是通利水道,渗泄水湿,多用茯苓、薏苡仁类药物,如五苓散。但是,上述治湿的方法并不是对所有的患者都适用,笔者认为湿为阴邪,多伤及津液,虽无燥热耗津之猛烈,但湿邪夺津液为湿,使湿邪势高于阴液,津液反成为生成湿邪的源泉,如此反复,则湿愈甚,津液亏耗。故治湿之法应考虑养津液以助津液之力,使其势高于湿,则湿邪被津液收纳,即“养阴汲湿”。现举一则案例如下。

案例

患者,男,19岁。精神尚可,形体略显瘦,面白无光泽,性格内向,不善言语,半年以来,频繁遗精,每周遗精4—5次,有时甚至白天也会遗精。自述感觉有不明物于挤外出。遗精后头晕、脚心发热。睡觉时喜欢把脚露在被子外面。口中有黏腻感。小便淋漓,大便尚可。舌胖,舌边有明显齿痕,脉细数。家长因惧怕西药对患儿的身体有不良影响,一直寻觅中医为其治疗,曾经服用中药金锁固精丸15剂,无明显效果:二仙丹5剂,亦无明显效果。

笔者分析此患者为阴虚湿盛,湿邪得势内聚迫外出,随着病情发展,津液逐渐耗伤,阴液逐渐亏损。此时如若给予芳香化湿,或苦温燥湿,或淡渗利湿的方药都会令患者阴液更加耗损,因此都不合适。应该使用“养阴津以汲湿”的方法治疗本病。于是给予鲜枸杞15g,鸡内金3g(炒香碾为末),将鸡内金末与鲜枸杞捣成糊,以米汤送服,3次/日;山药100g,兑米煮粥,早、晚各服用1碗。9天后,患者母亲打电话告诉笔者,患者服药后疗效明显,遂嘱患者继续服用上述药物。数月后,再次随访,患者遗精症状完全消失。分析

溯本求源,探寻病机对于湿邪的形成,医家论证颇多。《景岳全书》中记载:“风寒之痰,以邪自皮毛,侵袭于肺,肺气不清乃至生痰”,此即外感邪气导致湿邪形成。《儒门事亲》曰:“夫愤郁而不得伸,则肝气乘脾,脾气不化,故为留饮”,此即内伤七情导致的湿邪。《临证指南医案》记载:“若内生之湿,多因茶汤生冷太过,必患寒湿之症”,主要是指饮食不慎所致湿邪。

笔者认为导致湿邪形成的原因主要有3点:①脉内津液不固,溘于脉外失去约束而成邪,即为湿,且湿邪得势,直逼肌肤,反攻经脉,则湿愈甚,津液更加耗损。②脾之运化失司,对水液蒸腾、气化的功能下降,则饮食之水谷、茶汤不能化为气血津液,反而停聚于脾脏,即生邪乃为湿,湿邪得势辱脾,则脾阴损、阳更、虚。③外邪客于体表,则汗液不可正常外出,聚集于肌表,则为湿邪。

针对患者,个体化用药本案患者给予金锁固精丸、二仙丹固肾涩精,都无明显疗效。笔者分析,患者阴液耗损,给予常规的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的治湿方法也不合适。故给予“养阴汲湿”治疗之法。本案中,山药、枸杞皆能补肝益肾,具有养阴不碍湿的特点,是为“养阴汲湿”的主药;同时,鸡内金、山药还有摄精止遗的功效,兼顾本病精气不固的病机。本病主药养肝肾之阴以汲湿,对于上、中二焦之湿病,可配合使用麦冬、石斛之品,而其他如熟地、阿胶、龟板胶等品有碍湿之嫌,尽量少用或配伍淡渗利湿之品如茯苓、薏苡仁使用。湿之为病,或在外于肌表,或在内于脾胃,进而全身诸症具现,均可伤及津液,因其源于津液,反辱津液,故养阴津以汲湿,使湿归顺,则诸症自除。

临床治疗不可固守一方,应随机应变最后需要阐明的是,湿邪为阴邪,而补阴之品能够助湿生湿,因而用来治疗湿邪为病岂不加重病证?其实,正如本文开头所讲常见的治疗湿邪的方法有3种,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临床用此3法治疗湿病是常规方法,但是临床实际情况表明,用上述常见的3种治法治疗湿邪并不能对所有该类病证取效,笔者在早期的临床实践中也遇到此类不效的湿病案例,因而寻求其背后的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即当津液反成为湿邪的源泉,阴愈亏,湿愈甚时,以养阴为主,或配以利湿之品才能截断府情发展趋势,治愈此类病证。所以,在临床上,如碰到湿邪所致病证,常规治法不效时,应考虑到“养阴汲湿”一法,以养阴之品为主,这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上一篇:膏方“进行时”,应当正确认识、合理应用 下一篇:论高校图书馆阅览室的科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