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保护与传承

时间:2022-10-14 12:58:26

城镇化进程中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保护与传承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地区传统文化受到巨大冲击,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本文从康定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和城镇文化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入手,对城镇化背景下康定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进行研究,通过文化提升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内涵,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快速稳步进行。

【关键词】城镇化;民族文化;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F299文献标识码: A

【中图分类号】

城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基石,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1]。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而与之同步的是,承载民族演替的地区传统民族文化正经历着不断弱化的过程。在现代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双重冲击下,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自身区域发展的困境,在进行地区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中过多迁就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造成民族文化失调,地区文化发展举步维艰[2]。因此,研究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构建与城镇化相适应的地区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四川康定为例,分析城镇化进程中康定文化的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深入探讨解决途径,以期在保护康定地域文化资源的同时,传承发展具有时代气息和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新局面,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康定地域文化价值

康定地处四川盆地西缘山地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是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首府。康定,藏名“打折多”,是指打曲(雅拉河)和折曲(折多河)两河相汇之处。康定在历史上即为“民族走廊”的中心地带和“茶马古道”的交通枢纽,具有多民族文化特色。鱼通文化、木雅文化等原生态的特殊地域文化既是康定文化保护的重点,又是文化发展的优质资源。康定境内留有大量古遗迹、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等历史文物遗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古老的木雅语和鱼通语是康定独特的语言文化遗产[3]。此外,踢踏、锅庄、制陶、砌筑唐卡等都是康定优秀的的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快速城镇化中康定地域文化保护面临的问题

地域民族文化“生境”受破坏

为实现川西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等无疑是加快发展进程的途径,但与此同时,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生存土壤极易在外部强势文化冲击下受到破坏,民族文化资源被滥用,珍贵的民族遗产不断消失。尤其对于康定这样具有独特地理位置的区域,由于地处汉藏文化交汇处,受汉文化的影响较为明显。尤其是服饰、语言、建筑以及生活习俗等方面汉化现象明显,有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在社会大发展的冲击下蜕变、扭曲甚至消失。

文化传承人面临多重困境

民族文化传承人掌握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文化传统和精湛技艺,但由于部分传承人未能开发利用自身传承的技艺或受所从事文化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所限,无法将这些民间技艺推广发展。同时,由于传承人地位较弱、生活困顿,现实地影响年轻一代学习民族文化的积极性,形成文化传承的断层。而老一代优秀的民间技艺传承人趋于老龄化,很多民族民间文化随着传承人的辞世也已失传或即将失传。

民族文化尚未形成有效的产业发展链

随着城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传播,具有地区特色的民族文化难以像现代文化一样快速形成普适的、高效的开发模式。康定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但很多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甚至不为人知。如浪漫的跑马山虽有情歌之山的美名,但现有开发过于简单,盛名之下让人感觉名不副实。此外,享有区域优势和丰富文化资源的康定在演艺会展、民族工艺、文化娱乐等行业发展均较为滞后,发展潜力尚待发掘。

城乡差异加剧文化发展落后于城市建设

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实质是少数民族人口的经济转移过程[4]。人口快速迁移转变的过程中,不少原有民族文化逐渐淡出社会生活,具有的历史传统和本土气息的文化习俗日渐流逝。部分地区一味效仿大城市的区域建设和生活方式,为发展而大兴土木、改路建楼,忽视经济社会和当地文化素质水平。居民感受社会的快速发展的同时又困于自身素质,以至于大规模城市建设后仍囿于落后的文化内在。

加强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相适应的康定文化

保护民族文化的发展环境

文化生态保护与民族文化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应从城镇化发展的规律出发,深化对民族地区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认识,强化对民族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的保护。要结合康定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融的特点,在城镇化进程中寻求体现地区风格的发展方向,找准自身文化的优势,传承文化精华,保护好化文化传承、发展的生态氛围,防止文化资源的过度开发。采用建立文化生态展览馆、设立民族文化生态村、划定民族文化保护区等方式保护地域特色文化,恢复开展相关民俗活动和文化庆典,让文化生态保护不仅限于有形的文化,更广泛于无形的文化底蕴。

构建人才培养的良好平台

文化的保护、传承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要强化文化传承人管理制度,提高民族文化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认可度,并采取相关政策措施和经济补贴,对掌握民间艺术的一些代表性老艺人给予扶持,使得他们发挥艺术带动作用,鼓励更多人成为民间文化的传承人,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平台。加强对年轻一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解决文化传承人老龄化、断代的困境。强化政府与科研单位的合作,积极组织民间文化传承人的深造,探索适合城镇化发展和文化传承需要的民族文化传承模式和途径。

发展多样化民族文化产业

独特的地域民族文化既是康定文化资源的特色,更是文化发展的优势。要以城镇化发展为契机,针对康定地域文化的价值,深层次开发文化资源,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链。充分理解习俗文化、艺术文化、旅游文化、节庆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等民族文化,并以新的形式为这些文化内容服务,将可现代化的因素和城镇化发展相结合,站在现代化的高度提升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精品,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重点利用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结合,发掘旅游产品中的文化价值,打造能展示地域文化并具有优势竞争力的文化品牌。

推动城乡二元的和谐发展

城镇化的发展与繁荣,依赖于农村的发展与繁荣。在城镇化进程中必须以和谐创新的方式对乡村文化进行因地制宜的保护和开发,使得乡村的区域性文化形成内容丰富、独具魅力并与时展同步并进的文化形态。由于地处藏区,农牧民收入低,消费水平低,城镇的经济辐射功能难以有效发挥,因此要积极引导和发展民间力量参与乡村文化的建设,探索乡村文化产业化途径,实现乡村经济和文化的共同繁荣。发挥当地优势,开展系列乡村文化保护的教学和实践活动,丰富农牧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城镇居民整体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 李艳萍. 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J]. 经济问题探索, 2009, (5):162-165

2 肖春艳. 我国民族地区民族民俗文化发展战略思考[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26(1):97-101

3 杨嘉铭. 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的亮点[J].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15(2):10-14

4 李艳萍. 论西部城镇化与民族文化发展的相关性[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27(6):73-76

上一篇:抓好工程施工管理,提高建筑质量 下一篇:城市住区设计中的建筑容积率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