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校应寻找课程改革的着力点

时间:2022-10-14 11:11:08

中等职校应寻找课程改革的着力点

摘 要:要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生存,就必须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找出推进课程改革的着力点。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中等职校课程改革的着力点。

关键词:中职 课改 着力点

中等职校的课程改革,既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满足受教育者生存发展的需要。因而科学地确定课改的目标取向,找出课改的着力点,成了关系课改成败的关键。

一、以转变教师观念为起始点

当前各地的职业教育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指导下,可谓百花齐放,没有固定的模式,但许多职业学校都存在着一定的矛盾,面临一些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在教材的滞后,即教学内容与生产技术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受师资结构和能力影响而致的专业课程设置为重理论轻实践、轻技能培养,以及理论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的传统教学模式。因此,课程改革也就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中的热门话题,但是,笔者深深地感觉到真正的阻力,来自教师的认识和理解。课程改革的成败,首先要解决的是教师的理念问题。

二、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出发点

职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技术性人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中等职校要培养应用型的技术人才,应该从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能力三方面进行构建。要提高学生的职业认知水平就要精心设计使得学生的认知结构获得发展的课程活动;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情感,就必须营造一个优化职业情感的良好环境;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就必须加强有利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总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现行课程改革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中等职校的课程改革应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值得注意的是,在课程改革中加强基础理论课程、增加实践性课程、增设选修课程的同时,还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

三、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抓手

教师是最决定性的因素。课程改革的成败,前提是打造和依赖一支适合当前职校新形势的师资队伍。专业课教师首先要是熟练的技术工人,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经历,才能参加教师培训过程,才能成为双师型的教师。目前,不少职校都是省级或部级重点,硬件设备上去了,但是教师的业务水平,特别是实践能力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不少学校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偏少。与此同时,受经费紧张及师资力量缺乏的影响,师资的培训或进修的机会也较少,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根据教师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类别的进修,可允许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在职进修与脱产进修、系统培训与部分培训等多种形式交替进行,对富余职教师资进行转换专业的培训,以解决教师总体缺乏和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对参加技能竞赛获奖的教师或取得高级工以上技能证书的教师进行必要的物质、精神奖励。

四、以专业课程改革为突破口

目前,职业教育的课程包括德育课、文化基础课、专业课三类。在三类课程框架不变的情况下,根据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和职业学校课程设置的管理体制,专业课改革是课改的重点和突破口,也是有可能彻底改革的一类课程。专业课改革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重构课程体系,二是重组教学内容,三是转变施教方式,四是改造教学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项目法教学、模块化教学)。根据岗位对知识、能力的最新要求。以应用为主体,以能力为中心。按“实用、够用”的原则,在不影响教学质量,保证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有关内容进行大刀阔斧地删减,将知识重新组合,实行整体优化。比如,对教材中大量涉及的理论推导和繁琐计算,只要记住结论就行。

教师课前要精心备课,讲课时可先从看录像、演示模型、参观常见的机械设备入手,增加学生的情感认识,然后由浅入深的介绍某种机械的工作过程。例如,对液压传动的教学,可先带同学们参观一些液压机械元件进行比较总结,揭示其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及区别。通过最典型的例题,强调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目前,职校所用专业课教材,可以说是高校教材的翻本,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教师要结合生产生活的实例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到实验实习场所现场讲解,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笔者先后教过数种版本的《机械基础》教材,总觉得教材的内容不太合理。《机械基础》课程是机械类的一门基础学科,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作为专业课教师,除了要掌握本课程的知识之外,还要有《机械制图》、《工程力学》、《金属材料》等课程的相关知识,这样才能做到融会贯通。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理念、教师能力、教学环境、组织管理等方方面面,没有学校的整体行动,单有教师的积极性是不够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要积极稳妥,集中力量,逐步推行。

上一篇:以人为本的挑战 下一篇:职业学校模具CAD/CAM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