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生态文明建设诌议

时间:2022-10-14 09:31:30

城镇生态文明建设诌议

人类想要统治自然、主宰自然是不行的,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本事还没有达到那种程度。因此,我们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服从自然、研究自然,以文明的方式对待大自然和有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使城市发展建设不致造成大自然的生态失衡而带来城市的生存危机。这是一个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城市发展必须符合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规律和要求。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是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文明建设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这是“十”报告中强调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和重要部署,亦是城市文明建设应当全面考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明进步的标尺。我国在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基础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说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极其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我国经过改革开放和城镇化大发展的不断深入,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文化建设方兴未艾“,十”又强调“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这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涉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革命性选择,我们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城市文明建设的应有高度来考虑。没有生态文明,就不可能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城市发展建设就不可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是城市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条件和保障,是我国总结历史经验,针对现实实践,面向美好未来的战略思想和科学论断。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必然是城市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内在地要求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平衡发展保持一致,内在地要求城市发展建设能够为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内在地要求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作为基本原则,并成为共同衡量和检验城市文明建设的准绳与进步的标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当代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和神圣使命。

建国之后,一穷二白,人口多,家底薄,困难大,首先需要发展经济,大上工业项目,进行粗放型生产,以至中的“先生产、后生活”“,先污染、后治理”,造成城市生态环境的损害和城市非生产性建设项目的滞后发展,以及风景名胜、园林绿化、城市文化发展事业的一蹶不振,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和理念非常薄弱。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举世瞩目,城市发展建设日新月异,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文化发展迈开步伐,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和观念有了极大增强,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的纲领。透视当前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现实,尚存在不少问题,离党和国家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随着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城市建筑越来越多并越来越高,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汽车越来越多并越来越堵,城市硬质化(水泥化)土地越来越多,城市水系和园林绿地越来越少,城市地下水位越来越深,城市的碳排放量越来越多,导致城市热岛效应越来越强,城市自然净化能力越来越弱,城市自然承载能力降低,城市自然生态环境显现十分脆弱的局面。比如,2007年7月8日济南一场大暴雨,积水成灾,造成30多人死亡和数十亿元的经济损失;2012年7月21日北京的一场大暴雨,雨水不能及时排除,发生城市内涝,造成大量汽车被淹,78人死亡,160多万人受灾和巨大的经济损失。这样的事例,近年来在我国不少城市不同程度地发生过,它说明了我国许多城市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不足。

下一场暴雨,由于城市硬质化地面过多和园林绿地少、原有水系减少以及城市汇水面积大,再加上不少开发建设项目缺乏防洪排涝工程系统的建设和已有的排洪设施不到位,以及河道淤积,雨水不能及时渗漏和流失,怎能不积涝成灾呢!有的城市,将不少房屋建在江(河)滩、山脚下、低洼地、行洪沟上,甚至采空区,一遇洪涝,就会受到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以及地面沉陷的袭击。有的城市,由于河流和水源地受到工业企业废水废渣的严重污染,致使城市居民的饮用水发生困难。有的城市,由于地下水(包括温泉)的超量开采,地下水位下降,影响到城市地质的稳定、水的循环,树木的生长和泉水的存在以及井水枯竭。城市中钢筋混凝土森林(楼房)大增和林园绿地的相对减少,加上大量汽车尾车排放、空调室外机气体排放、工业企业废气排放,使碳排放量增加,氧气量减少,空气净化和调节能力削弱,城市热岛效应增强,尤其在一些盆地城市往往形成逆温气象,致使大气中的污染物和烟雾不能向上向远处扩散,造成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污染危害。城市自然生态(空气、土壤、水、树木的光合作用等)循环和平衡规律是不能违背的,人们在单纯追求经济效益驱使下自觉和不自觉地以野蛮方式对待大自然,触犯自然生态规律,势必会遭受大自然的惩罚和警告,使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它呼唤着城市发展建设必须以文明的方式自觉地敬畏大自然、正确对待和利用大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城市社会生态状况出现失衡随着城镇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们进入城市优越地区,市区不少工薪、原住民由于房地产开发的拆迁移居边缘地带,加之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市务工进入市区,使城市社会人口结构和布局发生很大变化,这是我国跨世纪以来城市社会状况形成的明显特征和现实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是城市中的贫富悬殊、生活居住差别显现。高档居住区集于市内,普通市民经济适用房及其社区市内少而多,农民工在城市里散居和挤住在的廉租房屋。一部电视连续剧《蜗居》播出后在广大观众中引起热议和反响,说明了社会生存居住状态的不平衡、不平等已经存在并引起人们的关注。二是城市中广大人民群众的就业难、住房难、出行难、看病难、上学难等令人纠结。

大量的中低收入(包括农民工)人群是城市社会的主体,如今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和养老等生活成本越来越高,使大多数工薪阶层背负上了巨大的生活压力,制约了中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的增长。大学毕业生毕业后找到合适的工作出现困难,购买一套住房能压垮一个中产阶层,大城市的大医院人满为患并出现医患关系紧张,中小学幼儿园择校成本昂贵,大城市中由于就业与居住的距离很大而乘车出现费时费钱并忍受拥挤和堵车的煎熬,农民工的工作、居住、子女上学、就医等得不到保障,这些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社会问题,它影响着城市社会生态能够合理、有机、协调、正常地平衡运行和和谐发展。三是城市的社会人际关系出现问题。城市社会应当是一个文明的人际世界,我们看到2011年10月佛山一个两岁的女孩童被两辆汽车先后碾轧。过路的18个人没有援手相救而殒命,引起全国民众的震惊。当然这是个例,但它折射出了社会人际关系存在冷漠和道德问题。尤其是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2013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2亿,占总人口比重的14%以上,城市老年人将超过1亿,其中空巢老人将超过5000万人。如何关怀老年人“老有所养”的问题将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而我们现在尚没有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特别是空巢老人存在忧虑,一首《常回家看看》的歌曲道出期冀。城市社会生态应当是一个文明的人文环境系统,能够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和健康发展而不应当失去平衡。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

作者:任致远

上一篇:自然环境下水盐分布与迁移简述 下一篇:家乡生活的美学价值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