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不对称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10-14 08:59:28

浅谈信息不对称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

摘 要:大学生就业是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各方对此现象均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项重要因素。本文将采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出现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理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高校就业;信息经济

1 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回顾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推进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明显,高等教育逐步走进普通家庭,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在经历了大学扩招之后,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

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普遍认同的观点有三种:首先统筹管理层次的原因,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发展,高校的扩建招生增加,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而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远不能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就业岗位,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从而导致了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其次是毕业生主体本身因素,很多的毕业生对自身的定位模糊,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别没有客观的认识,导致有岗位但是不愿意应聘的尴尬境地;再次是高校教育管理方面的问题,有些人认为之所以毕业生就业难,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学不能致用”,高校的课程专业设置往往与社会工作岗位的需求相互脱离,学生不能得到实用的知识,用人企业找不到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培养方向与需求方向脱轨。

上述三种观点从不同层面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分别从宏观因素、毕业生本体、培养管理部门、用人企业的角度,对就业难问题进行了解读。分析以上观点,不难发现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存在一定成都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逆向选择,进而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整体就业形势。

2 “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基本观点

信息不对称这一现象早在70年代便受到三位美国经济学家的关注和研究,它为市场经济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这一现象主要是指,在市场交易中参与交易的双方对于信息的掌握程度存在差异,其中一方比另一方掌握更多的信息,信息占有多的一方就会处于信息优势的地位,拥有利用自身信息方面的不对称对市场进行操控的优势。首先发现本现象的三位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迈克尔·斯彭斯、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基于对此现象的研究,探讨分析了由此现象而产生的“逆向选择”和“柠檬市场”等经济市场问题而获得了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市场中的一方缺少完善的信息,无法观测到所需产品的所有信息,而另一方处于对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则可以利用自身完善的信息进行不诚信的交易,最终导致整个市场质量的下降。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选择是双向的,毕业生、高校管理部门和用人企业之间信息的占有并不平等,各自都是处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标准来参与这个过程,最终可能导致了就业市场的整体质量下降,各方逐渐丧失对这个市场的信心。

3 信息不对称理论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分析

3.1 教育宏观管理制度导致教学与市场需求的不同步

首先是高校在新生招收的专业培养方向制定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即对于社会和用人企业的需求信息的不完善,导致在新生招收和专业设置的环节中出现培养和需求两个方向的脱离。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在学生教育培养方向的宏观统筹安排中不能够完全的获得将来社会对于各种专业人才的需求比例,只能根据手中所掌握的少量的信息和以往的经验来设置学校的专业和培养计划,由此带来的结果将是教育资源不能进行合理的分配。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高校和国家教育部门在他们所在的角度考虑已经是资源最大化利用的结果,即在交易市场中尽量的实现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实际并不能得到最大利益。另外,高校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并不能完全的掌握所有学生的全部详细信息,所以在培养过程中也只能按照最大化教育资源的方法来对所有的学生进行统一的教育,并不能按照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最优化的培养。

“信息不对称”对于学生的影响也主要是两个方面。其一,学生在高考选择学校的时候,对各个高校信息的掌握处于劣势的地位,通常不能够完全的按照自身的素质条件选择合适自己的高校,由于高考的严酷竞争通常会选择相对保险的学校专业,这样可能就不能按照自己的素质来选择最适合自身的教育。在最初接受教育的选择上就已经失去了一些主动权。其二,毕业后学生在就业单位的选择中又会处于一种信息劣势的地位,一旦选择了一家单位后一段时间才能很详细的了解这家单位的是否适合自己,往往又在考虑了各种生活成本、时间成本后被迫的接受这样的工作,由此带来的将是人力资源的不合理分配甚至是浪费,这样就又渐渐的使得毕业生对就业市场失去了信心。

3.2 人力资源市场运行规则导致毕业生的信息劣势地位

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企业需求单位对学生的了解一般也只是基于最基本的学历证明和通过简单的面试来评定。毕业生和普通市场上的产品具有很大的区别,他们不能够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和检测,考量的标准大部分来自学校的证明,但是当前社会中各种不良竞争和道德的沦丧使得学校证明的参考价值越来越低。在这样的前提下一般企业一般就会采取对自身最为有利的方式来招聘员工,他们不会冒险高薪任用具有很高学历证明的毕业生,也不甘于低价聘用低学历的毕业生,一般会用平均的价格聘请中等水平学历的毕业生,以此来降低风险。这必将导致高端学历的人才对于就业市场信心的丧失,他们会通过继续深造来避免当前的就业,这对于就业市场而言带来的是人才的流失,逐渐的就使就业市场中应聘者的整体水平的下降,使整个市场变为“次品”市场。企业也越来越多的从社会其他途径寻找所需的人才,对于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渐渐下降。

4 当前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应对措施建议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解决当前的毕业生就业问题主要还是从高校管理层、学生本身和企业用人单位三方的信息交流上着手,只有各方对信息有比较好的了解认识才能避免“不对称信息”下所造成的现象,避免毕业生就业市场沦为“柠檬市场”即次货市场。

首先高校层面而言,要着重了解社会的需求,把社会需求的信息作为学校指导开展专业设置、教学教育方法的依据,只有供给方按照需求方的需要来培养教育学生,双方的供求关系才能平稳的健康发展下去。这个作用也是相互的,学校一方面要积极了解社会的需要来制定自身的培养计划,企业用人的单位也要主动的提供反馈相关的信息,对于所需要的人才需求做到要求细致化、标准化,而不只是依赖简单的学历证明等传统的考核手段。双方的信息共享才可以促使市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使双方都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作为这个市场中的最核心的参与者,高校毕业生是这个市场的“产品”,但是作为一个人与传统的产品不同的是毕业生具有很强的自主能动性。毕业生在这个中间的环节里最主要的还是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身的素质,尽可能的了解高校和社会的需求信息,以此来作为自己提高进步的方向,同时要诚信的向社会提供自身的素质技能信息,去满足社会的需要。

毕业生就业问题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系统性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效应造成,所以各方要加强信息的交流共享,弱化“信息不对称效应”的影响才能从根本上使毕业生就业市场得到良好的发展,起到真正服务社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韩建新.信息经济学[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

[2] 胡解旺.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中央编辑出版社,2004.

[3] 程克坚.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

[4] 江世银.论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消费信贷市场[J].经济研究,2000(6).

上一篇:竹资源的设计新应用 下一篇: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