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业技术进步分析

时间:2022-10-14 07:30:03

中国建筑业技术进步分析

摘要 中国的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同城镇化进程相伴而行,其支柱产业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但是生产效率不很理想,科技活动和研发投入较低。按增长速度方程法算出的2004年技术进步对中国建筑业总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为39.01%。按其它方法算出的结果相差较多,对建筑业技术进步贡献率需要专门立项研究。劳动力和资金对中国建筑业总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而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则呈上升趋势,说明技术进步是建筑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中国;建筑业;技术进步;分析

中图分类号 F40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7)01-0044-06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将会持续20~30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建设高潮期。在这个时期,每年将有一千多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每年将在城镇投资上亿万元,建设数十亿平方米建筑和大量的城镇基础设施。如果忽视技术进步,则建筑业(指“狭义建筑业”,包括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 (含房屋工程建筑和铁路道路隧道桥梁、水利和港口、工矿、架线和管道、其他等)、建筑安装业、建筑装饰业和其他建筑业等4大类。)将不仅会耗用过多的不可再生资源,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难以提升,增长方式难以改变,而且会给后代留下一批劣质资产和生态退化的环境。

1 中国的建筑业现状

1.1 中国建筑业支柱产业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

(1)中国建筑业总产值占GDP比重从1978年的3.8%增加到2004年的7.0%,增加1.84倍;而同期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从1978年的48.2%增加到2004年的52.9%,增加1.1倍。建筑业总产值占GDP比重增长趋势同城镇化水平提升趋势基本一致。

(2)全国建筑业就业人数占各行业就业总人数的比重从1978年的2.13%增加到2002年的5.28%,增加近2.5倍。

(3)建筑业对其他行业的拉动作用很大。完全消耗系数在2.0左右,即建筑业每增加1亿元产值,整个社会总产值将增加3亿元。影响力系数在1.2左右,对其他部门的波及影响程度超过社会平均影响力水平,是提高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关键行业之一;感应度系数在0.45左右,低于全社会的平均感应程度。

(4)建筑业企业单位个数,从1980年的6 604个,增加到2004年的53 309个,为1980年的8.07倍,1997年以来,国有、集体和外商投资企业个数则呈现逐年减少趋势;建筑业从业人员,从1980年的648万人增加到2004年的2 557.9万人,为1980年的3.95倍,1997年以来,国有、集体和外商投资企业的从业人员也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建筑业总产值,从1980年的286.93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23 083.87亿元,为1980年的80.45倍,除集体企业1999年以来逐年减少外,其他各类企业都是逐年增加。

1.2 生产效率不很理想

(1)建筑业产值利润率徘徊不前,1993年为2.0%,1997年和1998年下降到1.2%,2002年回升到1993年的水平,2003年提升到2.3%,2004年又下降到2.2%。

(2)建筑业各经济类型企业亏损都比较严重。2002年,亏损面为15.4%~38.9%。2003年,除外商投资建筑企业外,其他各经济类型建筑企业亏损面均有缩小。

(3)年人均竣工面积较低,只有发达国家的1/2~1/3。2002年,私营建筑企业最高,为52.0 m2;中央建筑企业最少,为18.3 m2。2003年人均竣工面积,除国有、联营、港澳台投资建筑企业稍有下降以外,其他经济类型建筑企业均有提高。

(4)各经济类型建筑企业的利润都不高。2002年,国有建筑企业产值利润率、资本金利润率和人均利润分别为0.8%,2.6%和800元,都远低于其他经济类型建筑企业;集体建筑企业产值利润率最高,为5.8%;股份制建筑企业资本利润率最高,为8.9%;外商投资建筑企业的人均利润最高,为4 100元。2003年,除外商投资建筑企业以外,其他各经济类型建筑企业的产值利润率、资本金利润率和人均利润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叶耀先:中国建筑业技术进步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年 第1期(5)材料和能源消耗高、污染大,技术创新机制不健全,投入不足,成果少,转化率低,效益不显著,市场以价格为中心的无差别竞争仍占主导地位。

1.3 科技活动和研发投入较低[1]

在国民经济的11个行业中,建筑业科技活动人员(指直接从事科技活动,以及从事科技活动管理和为科技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人员)占全国的比重为1.9%,排名第8;科学家与工程师(指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具有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占全国的比重也为1.9%,排名第7;属于科技活动人员、科学家与工程师占全国比重较少的行业。

建筑业R&D人员占全国的比重为1%,占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为15.4%,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为0.3‰,在国民经济的11个行业中,均居第9位;建筑业R&D科学家与工程师占全国的比重为1%,占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为73.8%,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为0.2‰,在国民经济的11个行业中,分别居第9位,第8位和第10位;在11个国民经济行业中,建筑业属于R & D人员的相对指标比较低的行业。

2000年,建筑业的R&D经费为5.3亿元,占11个行业总R&D经费的0.59%,位居第10,是11个国民经济行业中R&D经费最少的行业。

2 技术进步评价

近30年来,国际上在经济增长的源泉和经济增长核算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目前我国关于技术进步贡献率的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3]:

2.1 索洛方法[4]

假设生产函数的Y(t)规模收益不变、生产者均衡和技术变化中性,则生产函数可写成:

为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

由式(7)可见,技术进步增长率是产出增长率与总投入增长率之差,正好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技术进步可视为经济增长率中扣除总投入贡献的剩余或残值,它是一个极其广泛的概念,包括除资本和劳动投入要素以外的所有经济增长要素。

2.2 原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推荐方法[5,6]

2.2.1 增长速度方程法

这个方法的理论基础是索洛方法。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即科技进步贡献率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a-科技进步的年平均增长速度(%),是反映一定时期内科技进步快慢的综合指标,a=y-αK-βL;y-产出的年平均增长速度;K-资金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资金是指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之和;L-劳动力的年平均增长速度; α-资金的产出弹性系数,指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金增加1%时,产出增加α%,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一般可取0.2~0.3; β-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指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增加1%时,产出增加β%,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一般可取0.8~0.7。α,β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利用公式测算。

产出、资金和劳动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均按水平法计算,例如,产出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计算公式为:

2.2.2 资金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计算法

t年的科技水平为:

2.3 周方方法[6]

中国社会科学院周方教授用描述投入产出空间(K t)内增长路径的增长函数, )来考察科技进步。这里Kt为资本投入,Lt为劳动力投入。最后得出根据时间序列数据( )测算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拟合函数为:

式中,A是由初始点(K1,L1,Q1)决定的积分常数,α为资本产出弹性;β为劳动产出弹性。

从上述不难看出:按上述公式算出的技术进步贡献率是广义的,包括了组织管理、规模经营、资源配置技术等因素,不能看出单纯的技术进步贡献率;计算结果是用倒减法求得的,因而常常夸大技术进步对产出的贡献份额,因为其它未知要素都视为技术进步了。

3 中国建筑业技术进步评价

3.1 建筑业投入要素和产出分析

表1为1993-2004年中国建筑业的总产值、增加值、资产合计、计算劳动生产力的平均人数和能源消费量总量的统计数据。从中可以看出:

(1)建筑业资金投入增长较快,2004年是1993年的3.2倍;而劳动力投入增长则较慢,2004年是1993年的2.0倍。

(2)建筑业总产值持续增长,而且增长速度较快,2004年是1993年的3.5倍,同资金投入增长速度趋势一致。建筑业的增加值则增长较慢,且有徘徊, 2004年是1993年的2.8倍,2001-2003年呈下降趋势,2004年有较大的回升。

(3)建筑业的能源消费量总量总体上呈增长趋势,2004年比1993年增加31%。1994-1996年上升,1996-1997年下降,1997-1998年上升后又下降,1999年以后持续上升,2001-2003年上升速度加快,年平均增长11%。

3.2 按原国家计委推荐方法测算建筑业的技术进步

注:①建筑业总产值、建筑业增加值和资产合计统一按1993年价格计算。②在《中国建筑业统计年鉴》中,统计数据口径多有变化,1980-1992年为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建筑企业数据,1993-1995年为各种经济成分的建制镇以上建筑业企业数据,1996-2001为旧资质等级4级及以上建筑业企业数据,2002年及以后为所有具有资质等级的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数据(不含劳务分包建筑业企业)。所以,用不同统计口径的统计数据做比较会有误差。计算方法中的资金是指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之和,在《中国建筑业统计年鉴》中是“资产合计",这个统计数据从1993年才开始出现。

为好,故从1993-1998年期间开始计算,并将其标为1998年,依次类推,1993-2004年期间则标为2004年。按增长速度方程法算出技术进步对中国建筑业总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见图1)。

(1)按α=0.2,β=0.8和α=0.3,β=0.7算出的2004年技术进步对中国建筑业总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分别为39.01%和35.23%;

(2)按α=0.2,β=0.8和α=0.3,β=0.7算出的1998-2004年技术进步对中国建筑业总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的变化趋势一致,但按α=0.3,β=0.7算出的技术进步贡献率比按α=0.2,β=0.8算出的稍低;

(3)技术进步对中国建筑业总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在1998-2001年期间呈上升趋势,2001-2003年下降,2003-2004年又回升,且高于1998年的水平。

图2为按增长速度方程法算出的技术进步对中国建筑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从图2可见:

(1)按α=0.2,β=0.8和α=0.3,β=0.7算出的2004年技术进步对中国建筑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分别为24.71%和20.04%,分别为技术进步对中国建筑业总产值增长速度贡献率的63.3%和56.9%;

(2)按α=0.2,β=0.8和α=0.3,β=0.7算出的1998-2004年技术进步对中国建筑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的变化趋势一致,但按α=0.3,β=0.7算出的技术进步贡献率比按α=0.2,β=0.8算出的稍低,这同对建筑业总产值算出的结果一致;

(3)技术进步对中国建筑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在1998-2000年期间呈上升趋势,2000-2003年下降,2003-2004年又回升,但仍低于1998年的水平。

按资金产出率和劳动产出率法算出的技术进步对中国建筑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分别见图3和图4。对总产值增长速度,技术进步贡献率持续上升,从1998年的16.46%增加到2004年的50.21%,年均增长5.6个百分点。对增加值增长速度,技术进步贡献率1998-2001年上升,以后下降,2004年回升到20.21%,但比1998年下降26.01个百分点,这可能同2001-2003年建筑业增加值下降有关。

3.3 按周方方法测算建筑业的技术进步

根据笔者提供的统计数据(见表1),周方教授用他编图3 按资金产出率和劳动产出率法算出的技术进步对

规模经济科技进步率(均值)%2.9063.175内涵增长率(均值)%2.9063.175外延增长率(均值)%9.7179.317总产值增长率(均值)%12.62212.492科技进步贡献率(均值)% 23.0225.42

从表2可见,在1993-2003年和1993-2004年观测期间,科技进步对中国建筑业总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均值)分别为23.02% 和25.42%,同按增长速度方程法算出的技术进步对中国建筑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比较接近;规模产出弹性分别为1.299和1.341,均大于1.0,说明中国建筑业是“规模报酬递增:规模经济”。但是,对建筑业增加值,算出的科技进步率(均值)则为负数。

3.4 中国建筑业总产出增长因素分析

按增长速度方程法测算的资金、劳动力和技术进步对中国建筑业总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说明劳动力和资金对中国建筑业总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而技术进步对中国建筑业总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则呈上升趋势。说明技术进步对中国建筑业总产值增长速度的影响越来越大(见图5和图6)。

按上述方法测算的技术进步对中国建筑业总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汇总在表3中。从表3可见,2004年中国建筑业的技术进步贡献率在20.04%和52.01%之间。我们认为,以采用增长速度方程法,取总产值为总产出和α= 0.2,β=0.8,测算结果较为可取。

注:表中无括号的结果为对建筑业总产值算出,括号内的结果为对建筑业增加值算出。

从上述可见,无论用何种方法计算,在观测期2001-2003年期间,技术进步对中国建筑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均为负值。

4 结 论

(1)技术进步是建筑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不仅出于自身的需要,也是国家规划的要求,只有通过技术进步,建筑业才能建设成为高效、优质的创新型产业。因为:我国建筑业在一些国家重点工程的施工技术方面虽然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个别的甚至达到了国际领先的水平,但是,在建筑业的一些关键技术和整体技术上,同国际水平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从中国建筑业增长因素分析可以看出,劳动力和资金对中国建筑业总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而技术进步对中国建筑业总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则呈上升趋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推进建筑业技术进步,完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和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发展建筑标准件,推进施工机械化,提高建筑质量。"的任务;《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提出了到2020年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的目标;2006年,我国进入WTO的过渡期就要结束,国内建筑市场将成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这就要求我国建筑企业加快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完全按国际规则办事。激烈的市场竞争呼唤着建筑业的技术进步。

(2)建筑业技术进步测算方法需要专门立项研究。现有的技术进步测算方法,都是基于制造业等规模效益显著的产业的,建筑业的特殊生产方式,可能是不存在“规模经济"。也许在项目范围内存在流水施工等规模效益,但从全产业宏观角度来看,由于建筑产品的单件性,可能规模经济不存在。因此现有的测算方法对建筑业都不完全适用,需要建立针对建筑业的技术进步测算方法。这需要专门立项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在没有更好的方法以前,可采用增长速度方程法测算建筑业技术进步。按照这个方法测算,中国建筑业技术进步贡献率,1998年为29.35%,1999、2000、2001、2002和2003年分别为33.23%、36.61%、37.29%、36.83%和35.96%,2004年为39.01%。2001-2003年,技术进步贡献率下降,可能主要是由于增加值下降的缘故。

(3)研究建筑企业技术进步评价方法。评价建筑企业的技术进步很有必要,测评的指标体系也不可缺少。但指标要尽量同技术进步直接挂钩,避免过分相关,数量尽可能减少,便于操作,切实可行。

致谢:课题组由中国建筑业协会施工技术专业委员会刘雪梅、刘怀玉,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叶耀先,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张建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金维兴、唐晓灵等组成。中国社会科学院周方和原国家计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史清琪给予了诸多的帮助。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科学技术部.科学技术黄皮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Yellow Book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Beij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 Alessandro Clerici. Technology Transfer, Cultural Gaps and Electricity[R]. www.省略/wec-geis/publications/default/archives/speeches/spc031208a.

[3] 宋卫国,李军. “十五"规划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目标选择分析[R].www.省略.cn/fxyj/ffyj/documents/xzfx.htm.[ Song Weiguo, Li Jun. Target Selection Analysi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Rate in the Tenth Five Years Plan[R].www.省略.cn/fxyj/ffyj/documents/xzfx.htm.]

[4] Robert M. Solow.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R].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57,39(3):312~320.

[5] 湖南科技统计.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算方法研究[R].www.hnst.省略/tongji/show3.asp?InfoID=5.[ Hu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atistics. Study on Calculation Method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Rate on Economic Growth[R]. www.hnst.省略/tongji/show3.asp?InfoID=5.]

[6] 周方.科技进步与“增长函数”[R].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9,(10):32~50.[Zhou F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Growth Function" [R].Study on Numerical and Technical Economy, 1999,(10):32~50.]

Analysis of Technical Progress for 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y

YE Yao-xian

(China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Group, Beijing 100044, China)

Abstract 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upporting industries for national economy and associates with the progress of urbanization. Its performances, however, are not too well in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physical import for technical progress, although its status and action of supporting industry are increasingly built up. The technical progress contribution ratio for growing velocity of China's total output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39.01% in the year of 2004 based on the method of growing velocity equation. Further study is needed for technical progress contribution ratio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because different results were made by different methods. Considering that the contribution ratios of labor and capital to growing velocity of China's total output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are getting down and technical contribution ratio is getting up, technical progress is the only way for construc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Key words China;construction industry; technical progress; analysis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循环经济的定量化评价方法研究 下一篇:中国世界遗产地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门票价格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