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创新精神忠实履行屯垦戍边使命

时间:2022-10-14 06:40:34

以改革创新精神忠实履行屯垦戍边使命

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把思想从僵化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从模糊的认识中解放出来,从不适应的状态下解放出来,认真思考和谋划推进本单位、本部门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具体思路、措施和办法。

广泛、深入、扎实地组织开展好“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跨越发展、再创辉煌”大学习、大讨论活动,既是兵团上下贯彻落实好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的当务之急,也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理清思路、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组织开展好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对于推进兵团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结合兵团党委六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和农七师实际情况,谈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努力实现六个转变

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兵团人艰苦奋斗、屯垦戍边,为稳疆兴疆、富民固边做出了积极贡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新审视兵团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央对兵团工作的战略部署和具体要求,正确处理好“三大关系”。充分发挥好“三大作用”,加快推进“三化”建设,是兵团党委在准确把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兵团加快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和必由之路。

学习、贯彻和落实好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兵团党委六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首要任务就是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把思想从僵化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从模糊的认识中解放出来,从不适应的状态下解放出来,认真思考和谋划推进本单位、本部门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具体思路、措施和办法。

认真学习、贯彻和落实好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在思想认识上实现六个转变:一是在注重加快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不断增强维稳戍边能力,切实把增进民族团结、确保长治久安放在与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尽快从重“劳”轻“武”转变到“劳武结合”上来。二是采取行政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深化农牧团场和国有企业改革,在充分发挥好兵团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程度高的优势的同时,不断健全和完善团场基本经营制度和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在管理经营方式上尽快从行政指令型转变到引导服务型上来。三是依托地缘、地域和区位优势,加强与周边地市的沟通和联系,正确处理好兵地关系,在“边疆同守、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尽快从封闭式自我发展转变到开放式融合发展上来。四是加快国有企业重组改制步伐,拓宽融资渠道,盘活现有资产,增强资本的流动性,采取合资合作的方式,建立规范的现代股份制企业,使纯国有企业和资本从竞争行业里退出来,尽快从传统的控制企业转变到控制资本上来。五是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发展意识、机遇意识、忧患意识、统筹意识、责任意识、民生优先意识、改革开放意识,摒弃畏难情绪和“等、靠、要”的思想,从继承型发展转变到向创造型发展上来。六是调整和改进传统的考核办法及指标,把阶段性考核与最终效益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与评价体系,切实把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从注重提高产值总量转变到注重提高经济效益上来。

二、理清思路,抢抓机遇,推进“三化”建设

在深入学习领会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兵团党委六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的基础上,农七师党委通过集思广益和深入调研,明确了“十二五”期间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构建和谐农七师的目标、任务。

加快推进“一市、三区、四镇”建设。一市,即依托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以129团为核心,参照石河子模式,积极开展拟建市规划申报工作。三区,即在做大做强天北新区的同时、积极与乌苏市和克拉玛依市沟通协商,规划编制“五五新区”和“乌苏红山经济开发区”。四镇,即在人口相对集中,资源禀赋较好的123团、124团、125团、137团,申报建设123团车排子镇、124团高泉镇、125团柳沟镇和137团风城镇。加快推进农七师城镇化建设,不仅是完善城镇功能定位,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人口和产业集聚,打造产业发展平台的有效载体,还是全面改善职工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实现农七师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大力实施“三个百亿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七师经济发展的重大拉动作用,大幅提升工业在农七师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力争“十二五”末全师煤、电、煤化工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电解铝、新型建材、机械制造及石油化工产业产值超过100亿元,棉纺、制糖、乳制品、番茄酱、食品饮料、饲料、生物丁醇及工业用植物油等产业产值超过100亿元,全师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26%以上。立足现有的煤炭资源储量和奎屯河、古尔图河丰富的水能资源,继续加大资源整合和资源勘探力度,加快后续能源储备。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师总装机容量达到150万千瓦,为工业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电力支撑。加快农副产品转化率,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带动相关产业联动发展。加强与国内外有实力企业的合资、合作、重组、改制,通过资本运作,招商引资,拓展融资渠道,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培育一批特色龙头企业,力争创建2个至3个全国名牌产品,培育1个至2个企业上市。要积极打造特色工业聚集区,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工业的大突破、大调整、大发展。

培育发展六大农业主导产业。围绕“三大基地”建设,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和果蔬园艺业,“十二五”末,力争实现全师畜牧业、果蔬园艺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50%以上,存栏10万头奶牛、36万头猪、36万只羊、100万只家禽的目标。一是大力发展棉花棉纺产业。依托师团50万亩优质棉基地和周边棉花市场,力争收购加工皮棉15万吨,使全师棉纺能力由30万锭发展到100万锭;二是大力发展红色番茄产业。以昊汉番茄集团为龙头,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推进番茄生产加工基地建设,使全师番茄制品生产能力由每年22万吨发展到每年30万吨;三是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业。以澳利亚牧业公司核心群养殖为主,以团场养殖小区为辅,发展培育10万头奶牛、5万吨奶粉奶牛产业;四是大力发展甜菜制糖产业。以农七师糖厂与安琪酵母重组为龙头,形成8万亩甜菜、5万吨制糖及酵母产业;五是大力培育发展红色枸杞产业,力争建成5万亩优质高产枸杞经济林:六是大力发展温室大棚产业。以137团“绿衡”牌蔬菜为龙头,加快绿色蔬菜大棚基地建设,力争在137团建成1万个温室蔬菜大棚基地。到“十二五”末,全师力争农业增加值36亿元,年均增长7%,农业增加值占农七师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6%。棉花、果蔬、乳肉等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1.2:1。坚定不移地按照“土地长期固定、费用完全自理、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化经营、规模集约化管

理、社企分离”的总体改革发展思路,把全师农牧团场改革引向深入。

三、关注民生,抓好援建,统筹社会事业均衡发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对口援疆的着力点。要抢抓国家政策和对口援疆机遇,积极主动地与对口援建省市进行沟通、协调,依托外部援建力量,科学合理地配置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资源,统筹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团场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团场覆盖、现代文明向团场辐射,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均衡发展。

加快团场城镇和连队居民点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按照“一市三区四镇”的发展规划和“团镇合一”模式,积极推进解危解困住房建设、廉租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向中心城镇发展,力争从根本上改变基层单位的环境面貌。加快团场城镇安全饮水改造,确保“十二五”期间解决好全师14.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加强基本文化设施建设,增强农七师文化的软实力,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服务优质、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完善有线电视网络,继续实施“村村通”工程等,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0%,使各族职工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实。

在全师范围内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点实施强基育人工程和校舍安全等重点工程,加强中等职业教育能力建设,全面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提高职工文化素质、受教育程度和就业能力。通过教育援疆等方式,着力提高学校教师队伍政治、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到2015年,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

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与农七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城乡所有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保障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社会稳定的“调节器”。

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体系。贯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逐步提高各级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实现初级卫生保健合格率100%。强化以“三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试点工作。

上一篇:谋划“三化”建设目标 打造跨越式发展平台 下一篇:坚持“一主两翼” 实现“六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