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文艺院团改制动力机制的建构与完善产业干预与整合的视角

时间:2022-10-14 06:30:14

国有文艺院团改制动力机制的建构与完善产业干预与整合的视角

摘要:本文在分析当前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尤其是基层文艺院团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产业整合建构基层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动力机制的思路,并阐述了在基层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中实施产业干预与整合的路径。

关键词:文艺院团 转企改制 产业整合 实施路径

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对于优化企业治理结构、促进文化资源集聚、提升文化团体核心竞争力、促进文化市场发展壮大、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工作难度大、压力重、牵涉面广、情况复杂。尤其是一大批基层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困难与阻力更大、对基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更大。在改革进程中,建立产业跨门类整合的机制将为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带来新的启示。

一、当前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尤其是基层文艺院团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在经历了一段相对漫长的过程后,近几年明显加速,并在2012年迎来了决战决胜的过程。当前在中央和省级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加速推进、成效明显的情况下,做好基层国有文艺院团的改制工作直接关系到全国工作的大局。

我国基层国有文艺院团由于受到历史发展基础、管理体制等政策环境、发展要素供给情况等的制约,发展水平长期萎靡不前。中西部地区很多基层文艺院团资金等要素供给不足,发展相对封闭;而沿海发达地区的部分基层文艺院团与快速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不相适应,社会资源、市场机制引进渠道栓塞,在飞速发展的其他文化产业门类尤其是新兴文化产业门类的挤压下,话语平台与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与区域文化整体发展水平存在代际落差。与此同时,基层国有文艺院团由于承袭了区域文化特色,与人民群众的审美爱好、文化观念密切相关,与基层受众精神文化生活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基层国有文艺院团管理体制的变革路径也与基层民主的推进、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进程密切相关,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改革的各个方面,地区差异大、与区域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附着性强、层次与结构复杂,影响面广泛。近几年我国一些地区尤其是基层地区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推进的不平衡也在客观上反映了改革的难度。

当前,除了不同区域国有基层文艺院团发展的个性化因素外,基层国有文艺院团制约转企改制中的突出问题是文艺院团整体实力较差、发展水平低、治理结构相对落后、市场化程度低,软硬件条件的薄弱加大了转企改制、走向市场竞争的难度;二是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基层国有文艺院团牵连着更多的地方利益关系主体,相当一部分文艺院团管理者乃至党委政府职能部门存在“利益切割”情结,担忧文艺院团走向市场后对其控制与使用能力减弱,在主观上对其积极性不高;三是政策治理与应对水平相对不足。区别于中央与省部文艺院团改革“顶层设计”智囊集聚的状况。一方面基层政府对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微观政策设计的人才相对不足,尤其是针对“一场一策”的配套政策的设计能力存在有待提升,与此同时,相关专业人才由于对村情、镇情尤其是区域文化特色欠深入了解,也制约了其对基层政策设计的介入程度。政策治理与应对水平的不足,制约了基层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方案的设计及改革的推进。

二、产业干预与整合:基层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的动力机制建构

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是其主体性质、发展定位、运行机制等的重新建构过程。在新的制度重新设计与实施进程中,新的产业力量的介入,将有效盘活与整合基层国有文艺院团的产业存量,弥补其产业短板,并通过新市场架构的建立,市场驱动要素的生成,实现其治理结构、管理理念、运行机制的同步“转型升级”,成倍放大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的制度效能,促进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的顺利推进。

产业干预与整合,指的是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企业输出资本、人才及相关要素,在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进程中,对院团实施产业整合、兼并或重组等,更好地创新其产业门类、产业形态、管理理念及运行机制,使其转企改制具备更好的物质基础、更能适应走向市场后的竞合生存。产业干预与整合的本质是新的产业力量在国有文艺院团改制中的介入,并实现其产业发展模式的“裂变”与“质变”。它分为三个类别,一是文化产业外的资本,即从事非文产业经营的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基层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与经营等;二是本地区或沿海经济发达的大型文化企业参股、控股基层国有文艺院团等;三是基层国有文艺院团在转企改制中以多种方式实现同类文艺院团的“合纵连横”,实现资源优化重组,创新产业内容与产业门类,改革经营机制与模式,构建产业联盟或产业集群等。

产业干预与整合的优点是借助转企改制的制度重生契机,以市场的力量实现对基层国有文艺院团的重新盘整,淘汰落后的产业门类与剩余产能,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等形成的改革阻力,并通过外智的引入,为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提供更好的宏观与微观政策指导。它是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尤其是基层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所亟须的重要产业催动力量。当前,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中的产业整合案例已不鲜见。一些地方演出公司借转企改制之机组建了省际演艺联盟,如北方剧院联盟、西部演出联盟、东部剧院联盟等。江苏省演艺集团公司组建了以市、县基层为目标市场的“苏演院线”,连锁体系延伸到了10多个县市。陕西演艺集团公司引入外部资源,打造集演艺、商贸、休闲于一体的演艺一条街,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发展了新兴文化业态。虽然这些产业整合大都发生在国有大型文艺院团的转企改制进程中,基层国有文艺院团涉足的案例尚不多见,但它展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及推进这项工作的现实基础。

三、产业干预与整合:基层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的实施路径

一是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协作的推进机制。基层文艺院团大多影响力弱,综合经营实力不强,很难凭借自身力量引入外来投资者。政府在基层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过程中,首先要摸清家底,根据基层文艺院团的发展基础与现状、内在的文化特色及市场空间等,对文艺院团进行梳理,明确优质资产与不良资源存量状况,并厘定重点发展门类等。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产业门类特色,对相关产业门类进行优化整合,系统包装。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创造条件、主动出击,把基层国有文艺院团产业整合项目纳入区域招商计划或者文化产业专题项目扶持计划中,进行重点推介。条件成熟的地区还可以单独召开基层国有文艺院团产业整合项目推介会,在各级媒体广泛开展宣传,进行上门对口推介等,引进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型文化企业参与基层国有文艺院团的产业改造与兼并重组。要重视区域内相关企业资源的优化整合。对于区域内实力较强、发展前景良好,具有发展潜力的文化企业或相关企业,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牵头打破行政藩篱,消除人为壁垒,为其跨行业、跨部门优化重组创造条件,盘活存量资产。在这项工作的实施进程中,要高度重视激发基层文艺院团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重视发挥行业协会、相关高等院校的作用,为产业门类的厘定、产业格局的确立提供重要的参考意见。

上一篇:浅谈职业学校购建固定资产的核算 下一篇:对于“过度服务”的几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