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物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10-14 06:24:05

浅谈中学生物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摘要 观察力是中学生物教学中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之一,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途径。

关键词 观察能力基本能力

现代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科学知识成倍增长。作为生物教师,要解决知识不断增长、更新与有限的学习时间之间的矛盾,除了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把科学技术新成就反映到教材中来以外,教学中还必须注意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

被称为智力窗口的观察能力,是中学生物教学中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之一,它是学生顺利掌握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的基本能力。一个学生学习的好坏、能力的高低,往往与他们对客观事物反应的敏锐度和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兴趣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面就自己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谈几点体会:

一、观察目的要明确

在明确的目的要求指导下,有步骤地使所观察对象成为系统的、完善的、和谐的知识。

例:《生物》第二册(必修)P88图8-20“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教师应向学生强调注意力集中于观察各种生物之间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多条彼此交错的食物链――即食物网上,而不要因图中各种生物惟妙惟肖的形象而分散注意力。

二、观察计划要周密

不论观察是短暂的或长久的,在计划中都应有目的、有步骤、有重点、有中心,才不至于顾此失彼。

例:《生物》第一册(必修)P53实验四的目的有三: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验证叶绿体中的色素种类及其颜色。教师指导学生有步骤地进行实验,逐步观察整个变化历程,最后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滤纸条上的色素带上。训练学生视觉的敏捷性和思维跟踪的速度,进而得以验证课堂知识的准确性。

三、观察要全面

在观察中要保证学生输入的信息有系统性、条理性,这样的信息便于智力活动对它进行加工编码,从而提高活动的速度和正确性。教师可运用下述三种方式指导学生的观察步骤,有条理地进行观察。

1.按生物本身的结构,观察可以由外到内,也可以由内到外,可以由局部到整体,也可以由整体到局部。

例:《生物》第一册(必修)P22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由外到内观察细胞的结构。知道细胞是由细胞壁(植物)、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再分别观察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各自结构,最后再全面观察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图。

2.按生物的结构特点对不同生物的结构、生理进行比较观察,可观察其相同点,也可观察其不同点,从而培养学生细微、准确的观察力。

例:《生物》(选修)P29图2-3、图2-4对C3植物和C4植物的叶片结构的比较。《生物》第一册(必修)P22图2-2、图2-3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异同比较。《生物》第一册P103图5-7和P105图5-10和卵细胞形成过程异同比较。

3.按生物生命活动的进程进行观察,可由因及果,也可由果推因。

例:《生物》第二册(必修)P16图6-11蛋白质合成过程由“转录”和 “翻译”两个大步骤完成,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这一过程是在细胞核中完成“转录”再到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完成“翻译”,最终完成蛋白质合成。《生物》第一册(必修)P108图5-13荠菜胚的发育过程,P110图5-15蛙受精卵卵裂的几个时期,P111图5-16从囊胚到原肠胚的模式图。从而指导学生对高等动植物的个体发育过程进行逐级观察。

四、观察和思考相结合

在观察的过程中参与积极的思维活动,可以增进对事物的理解程度、观察得愈深入,思考得愈深刻,就愈能深刻的认识和记忆所学知识。教师指导学生边看边想、边提问、看看想想、想想看看,在观察中调动积极的思维活动,善于运用观察寻求答案,既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又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

五、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加强学生观察力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对生活环境中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比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这一知识点,可引导学生在自然中亲身观察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再比如让学生观察亲友的遗传性状,常见动植物的遗传性状等。

六、拓展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善于运用观察手段的习惯,运用必要的仪器设备进行观察,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善于客观、科学地做好观察记录,善于对客观的数据进行分析综合,鼓励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异常现象,并进行探究,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

根据生物学科特点,最常采用的观察途径是课本插图、配套挂图的观察、课堂演示物的观察、实验操作中现象的观察,另外还有生活环境中生物学现象的观察,学生自身生理现象的观察等。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途径。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的观察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可见,观察能力是获得一切知识的首要步骤,也是创造发明的必要条件。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家川县一中

上一篇:加法与减法的艺术 下一篇:让学生欣然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