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今大学生教育现状及应对办法

时间:2022-10-14 05:56:48

浅谈当今大学生教育现状及应对办法

摘 要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教育现状的分析,文章从来自家庭的、来自学校的和来自社会的影响三个方面阐述了大学生教育的缺失,提出了相对应的办法。要办好高等教育,抓好科技知识的传播的同时,也要注重大学生心理、精神、道德以及人格的培养。这样的人才才是符合现代新世纪、新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才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

关键词 儒学 孝道 传统

1 当代大学生教育现状的分析

大学办学力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越来越强大,随着民营资金的投入,大学办学更是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使得大学扩招速度过快,给更多的学生创造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随之而来的是学生的质量问题。以前人们心目中的大学生,拥有着“天之骄子”的称号,代表着最先进文化的新生力量,道德品质高尚,思想通达,知识渊博,极具创造力,推动着国家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如今,大学生身上那层光环早就消失了。这不单是高等教育造成的问题。通过笔者多年的观察、分析及综合,发现了以下三方面的问题,跟教育同仁们一起来探讨。

第一个方面,学生首先接受的是来自家庭的教育,从出生,到上小学、中学,大学生前期的教育与家庭的联系最为密切。可以说,家庭的教育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品德,行为及待人处事的态度。大学生来自家庭的前期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父母对独生子女过于宠爱,使学生缺乏独立性。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当代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都是上个世纪6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父母们在成长中还是吃了一些苦的。经济上的富裕使这一代人在物质上对孩子很大方。因为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对孩子是言听计从,怕其受委屈。对孩子的宠爱,使当代大学生缺乏相应的独立性。外国的文化涌入中国市场时,大学生们缺乏一定的判断力,只会跟着流行走。流行是什么?就是没有自己特色的东西,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大学生更是崇尚流行,崇尚外国事物、外国风俗、外国文化。西方的服装、食物、影视作品占据了中国本土。西服比中山装更普遍。中国传统食物价格上占优势,却还是拼不过遍地开花的牛排馆、洋快餐、西餐厅。美国好莱坞的大片、日本的动漫、韩国肥皂剧收视率或票房都远超国产影视剧作品。圣诞节比中国传统春节,商场获利更多。西方情人节比中国传统的“七夕乞巧节”更受人喜爱,所以巧克力、玫瑰更有市场。西方文化的大肆入侵,当然也会夹杂糟粕,色情、暴力、好战等元素在影视作品中比比皆是。

(2)父母对子女凡事包办,使学生缺乏实际的生活自理能力。对孩子过度地宠爱,孩子对父母过度地依赖,使得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父母凡事都包办、替代。小到生活细节,大到读书。很多父母为了孩子放弃工作,专门陪读。更有甚者,毕业了,还要父母陪着找工作,而那些找不到工作的,则堂而皇之地成为了“啃老族”。独立自理能力的缺乏,导致了学生缺乏实际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很多少年科技大的高材生,智力高于常人,但生活自理能力极差。所谓的高分低能儿,给社会培养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是实践能力强、逻辑思维能力强、想象力发达、独立生存能力更强的一代新人,而不是一碰就碎的“瓷娃娃”。

(3)家庭物质条件过于优越,使学生缺乏惜物和感恩之心,更不谈对父母及长辈有孝顺心。家庭物质条件优越,经济发展迅猛,社会物质丰富。当代大学生物质上并不缺乏,但对父母的感恩的心,以及惜物之心,都很缺乏。在当代家庭教育里,孝道并没有像古代社会那样,作为一个人成才的先决条件。众所周知,北宋时期的包拯,二十八岁中了进士,但因父母健在,不肯远游出门做官,直到三十六岁时,父母相继离去后才上任。这份孝心,皇帝宋仁忠看在眼里,知道这个人可以委以重任。孔子在《十三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里面就说了:“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子在《天子章第二》里面又说道:“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王教由孝而生也。孝道,是德之根本;孝道亦乃治理天下之根本。孝道高于刑法,胜于刑法。而当今社会之家庭,父母都是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当然以自我为中心。所以现在很多的孩子都有过叛逆期。跟父母决裂,成为问题的青少年,有相当的比例。大学生自然也是以自我为中心,也就造成了很多人际交往的问题。没有感恩的心,没有对父母的孝敬心,自然对周遭事物也没有珍惜的心。到大学食堂去走一遭,就能看到大学生浪费粮食的可怕景象。白哗哗的米饭就倒在餐盘里,而世界有的国家的人民却还在饿肚子。除了粮食,惜物的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忘却。还有如何替别人着想,如何跟别人打交道,这些都成了当代大学生要面对的实际问题。

第二个方面,当代大学生接受的学校的教育则具有以下几个问题:(1)过于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忽略了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大学生在大学里学的都是专业知识或者专门技能。科学文化知识是排在第一位的,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的任务,则放在辅导员和思想政治课的老师身上。但具体的每一个学生的道德素质如何,细化培养的任务,并没有完全落实。很多辅导员对学生的要求,就是不出任何问题。很多情况下,是等到学生出了问题,才去面对学生道德素质的现状。思政课老师也只能面对全体的学生进行讲授,无法接触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

(2)过于注重技能型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生的心理素质应该有跳跃式的进步和提高。但在具体的学校教育过程中,大学以前学生的道德素质由班主任负责,兼带调整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则是由辅导员来解决的。但辅导员很多都是兼职的,现在有一些高校已经拥有了专职的辅导员,但人数还是很有限。另外,对学生的辅导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不能有效地进行心理辅导。2004年,广西大学出现的“马加爵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学生心理素质没有塑造好的例子。

(3)过于注重实用型职业的教育,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高校设立的课程一年级开设的是基础课,二年级起开始开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些课程都是应用和实用技术型的。很多的高校,削减了很多没有实用价值的人文素养课程。据笔者了解,很多高职院校近几年,大幅度削减了《文学欣赏》、《大学语文》等课程,改为《应用文写作》、《商务信函》等实用型课程。一个连中国四大古典名著都没读完的大学生,能写出什么样好的文章来呢?更不谈传统的国学基础了。电脑的普及,手写键盘的输入,使国人的汉字书法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火星文字的发明,更是汉字的悲哀。现在很多大学生写的文章都夹杂着时代的特色,老师更是如读天书。人文素质如不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国人的道德素养都将成为空话。

第三个方面,来自社会的教育具有以下几个问题:(1)媒体道德舆论导向不明确,在大学生没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之前,媒体会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影响。新闻报纸、电视、广播、杂志、广告等媒介,只要出钱,什么都敢播,什么都敢印,导致学生群体,社会群体都会模仿、学习,或者潜移默化。色情、暴力、欺骗、不伦的情感纠葛,是当代媒体的主播内容。另外,网络游戏使不少大学生沉迷其中。更有甚者,长期旷课,痴迷于虚拟世界,更是丧失了自我、本我,神魂颠倒。自己的行为都不受自己控制了,谈何正确的道德观?(2)社会舆论导向以名、利、权、财等作为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标准,歪曲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当代大学生谈论的话题,就是房子、票子、车子这些物质方面的东西,说起谁毕业了,混得咋样,就是买了多少套房,几台车,挣了多少钱等等。全然没有把一个人的高尚的品德作为衡量这个人的价值标准。这些都显示出了,当代社会对大学生教育的偏颇之处。

2 针对性上述问题的根本解决办法——兴儒学,重孝道,倡德行, 敬国学,扬传统

(1)家庭应该重回孝道家庭,尊老爱幼不能形同虚设。不要把重心放在孩子身上,而是要让长者享受尊重。要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尊敬长者,从“我”开始做起,每个人都尊敬长者,当代大学生更是懂礼节的可教之子。

(2)学校在开展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应开设课程专门研修国学,分层次教学。大学生阶段则应该学习《弟子规》、《二十四孝》、《论语》、《大学》、《史记》、《资治通鉴》等国学经典。当然要正确理解这些经典是很不容易的,我们新时代的大学生也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这些传统国学,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3)社会舆论导向要崇尚“思无邪”。不健康、不道德的东西少报导,报导时也要正确引导。正确的道德观,应该就是正确的伦理观,正确的价值取向,媒体的教育应是“思无邪”。 《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所倡导的就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4)坚持传统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要让整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性,这样才能形成中华文化的魅力。这种魅力会成为各种文化的向心力,使中华文化的内涵更为丰富。使新时代的大学生沉浸其中,从小就受到感染,这样扎下的根基才牢固。没有什么比坚持自我本色更重要的了。这种民族特色,会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下去。

(5)定期给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要办好高等教育,抓好科技知识的传播的同时,也要注重大学生心理、精神、道德以及人格的培养。这样的人才才是符合现代新世纪、新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才具有独立生存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3 结论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全社会,包括家庭、学校、媒体舆论都应该携起手来,共同为振兴高等教育而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上一篇:构建独立学院入伍预征工作长效机制的探析 下一篇:关于普通高校工程造价本科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