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我国进出口贸易走势及原因

时间:2022-10-14 04:22:58

后危机时代我国进出口贸易走势及原因

摘要:作者搜集了从2010年1月到2011年12月的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共24个时间序列数据,立足于经济学理论,对我国在次贷危机后的外贸形势和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进出口贸易 政策导向 人民币升值 人口红利

一、后危机时代的新外贸形势

纵观如今的国际经济形势,可以说,全面爆发于2007年的金融危机的高潮已经过去了。虽然2010和2011年两年世界经济分别增长4.2%和4.6%,但各国的经济发展状态在复苏大潮中的表现却各不相同。后危机时代里,世界经济格局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

2010年,我国GDP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发动机,进出口贸易功不可没。在此,作者搜集了金融危机后2010年到2011年的我国进出口贸易额月度数据,分析了我国这段时间进出口贸易的走势及其成因,以期更好地观测我国当前经济形势。

图1.2010-2011我国进出口贸易月度走势图(单位:亿美元)

如图所示,总体来看,2010年以来,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虽然历经几次较大的波动,但仍然保持着增长态势。从2010年1月到2011年12月,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累计达到62160.6亿美元,2011年较2010年外贸总额同比增长22.93%。截止2011年底,我国保持着约1579亿美元的贸易顺差。

更深入地看,虽然绝对贸易额仍处于增长,但环比增速已经放缓,贸易顺差较危机前明显收窄。贸易顺差与进出口总值的比例从2008年的11.6%到2009年的8.9%,到2010年的6.2%,在2011年进一步降至4.3%。在2010-2011两年中,有几个月份甚至出现我国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仅有的单月贸易逆差的局面。这表明:后危机时代中,我国的对外贸易形势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变化。

二、产生原因

经过慎重分析,作者认为出现这种新局面的原因既有国家政策导向转变等内生因素,也有国际环境变化等外生原因。概括地说,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中国经济政策导向的变化

一直以来,出口贸易都是我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发动机。在危机前的2006年,我国外贸依存度甚至达到了70%,远高于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高企的外贸总额的背后,对应的出口产品却大多数是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优势主要体现于低廉价格上。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不仅导致了我国频频成为国际反倾销调查的靶子,也暗示着我国外贸体系中的脆弱。此次金融危机中我国外贸业的缩水为大家提供了生动的教训,也使我国政府认识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在2011年的“十二五”规划中,中央强调必须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在“促增长、保稳定、促转型”方针的指导下,将经济由高能耗、高污染、低技术的粗放式发展方式逐步转变为由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积累等引导的集约式发展方式是我国政策的新方向。经济转型意味着产业结构的改变,国家对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扶持力度会有所下降,而这必然导致我国大量出口企业的优势减少甚至丧失。出口导向型经济将逐步迈向由扩大内需为主的可持续发展经济。

(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达31.35%。在2010年至2011年期间,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由6.8126上升到6.3009,升幅达到7.51%。2011年下半年中大量倒闭的我国沿海中小企业充分说明了人民币升值下的巨大出口压力。首先,对于以低价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大部分我国出口商品来说,升值后的人民币意味着商品出口价格上升,外国进口商成本增加,这是对我国产品优势的一个巨大削弱。很多出口商品不得不转为内销。据有关估计,人民币每单边升值1%,就会造成我国深圳市的出口额减少20亿美元。

(三)人口红利效应减少

一直以来,人口红利都被认为是造就中国奇迹的重要源泉。据中国社科院统计,劳动力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了26.8%。但近两年来频频出现的用工荒、用工难现象却不断地暗示人们,人口红利的时代也许已经走到了尽头。近几年,我国劳动力增长率开始放缓,劳动力工资逐渐走高,廉价劳动力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可以说,我国目前正在或者即将经历刘易斯第一拐点,人口红利的时代即将结束。出口企业所大量使用的低级劳动力(农民工等)工资大幅上涨,个别工种涨幅达45%。这意味着,过去大量依靠廉价劳动力保持低成本优势的我国出口企业不得不增加产品生产成本,进而提高产品出口售价,减少外商对我国产品的进口。反观越南等新兴的世界制造业基地,其劳动力资源正处于人口红利的黄金时期,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对我国很多低附加值的低门槛型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造成了一定影响。

(四)全球经济下行风险下的外需减少

危机的高潮虽然已经过去,但全球经济复苏的势头却并不十分乐观。欧债危机、日本核危机以及高企的美国失业率等因素均造成了我国企业海外市场的萎缩。外需,特别是欧美市场需求的减少是造成我国外贸顺差收窄的重要原因。

(五)中国国内通胀压力

2010-2011两年间,我国全年CPI指数分别为3.3%、5.4%,PPI分别为5.5%、6.0%。但两者的单月指数皆屡创新高。高企的物价,导致原材料价格和工人工资上涨,成本上涨使企业再次面对出口价格升高,竞争优势削弱的压力。

参考文献:

[1]唐小然.对近年来我国进出口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现代商业.2011

[2]陈守东.王薇.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冲击的影响危机.国有经济评论 2010(2)

上一篇:影响河南省民营企业成长和发展的因素分析 下一篇: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