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慢性病防治需做好五个结合

时间:2022-10-14 03:45:59

农村慢性病防治需做好五个结合

随着人类疾病谱的转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取代了传染性疾病,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如何防治慢病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纵观全球,无论是各国医学工作者,还是医疗卫生管理者等都在探索慢病的防治策略。以下仅就几个经典管理模式,介绍给读者。

慢性病防治是涉及全民,体现党和政府关怀的千秋大业,是一项政策性极强,关系国计民生的长期艰巨任务。众所周知,我国75%的人口为农民,这部分人群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很少获悉公共卫生知识宣传信息,并没有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因此加强这部分人群的慢病防治尤为重要。笔者从事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多年,认为要做好农村地区慢性病防治,必须做好以下五个结合。

领导和医务人员相结合 慢性病防治需要先投入,后受益,很多农民并没有这种意识,不愿意配合医务人员,医务人员也因为农民不愿意接受防治医疗而放弃。如果没有各级政府的领导和参与,以及经费作为保障,就不可能长久推行下去。因此,慢病防治必须要有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另外还需要有广大医务人员的不懈努力和辛勤耕耘。

科研和防治相结合 社区慢病防治任务大,经费少,技术力量薄弱。科研机构和医学院校应深入社区搞科研,结合多学科专家,包括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专家、流行病学专家、社区医务人员共同攻关,以此来带动社区慢性病防治工作。通过科研来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创新能力。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社区防治宏观上要有全人群概念,要广覆盖,掌握慢性病总的流行趋势、患病率与治疗控制率。开展人群健康教育,做好一级预防工作。在微观上又要量力而行,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情况,因地制宜,逐步实施。例如,高血压患者,社区医生要给予高血压患者及时治疗,建议并帮助患者在医院规范诊治,以及给予健康指导。同时,预防和推迟心、脑、肾并发症的出现,做好二级预防。

点与面相结合 在社区内选部分人群进行高血压危险因素基线调查,摸清患病率及治疗控制率及危险因素水平分布特点,辐射到整个社区人群,进而开展有效的防治工作。

工作与待遇相结合 农村社区医务人员,工作繁重,收入不高,要保障防治工作长期有效,有序地开展,需解决好工作与待遇的关系,将二者统一结合起来。

总之,农村社区慢性病的防治,任务艰巨,道路漫长,望众多社区医务人员、心血管医师、流行病学专家及科研人员携手奋进,迎难而上,为保障人民的健康做出自己的贡献。

上一篇:右下腹疼痛2天 下一篇:治疗感冒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