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打出成吉思汗“金字招牌”

时间:2022-10-14 03:13:10

蒙古:打出成吉思汗“金字招牌”

近一段时期,蒙古大张旗鼓地进行“大蒙古国建立800周年‘纪念活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高原各部,建立了大蒙古帝国。

20世纪90年代初,蒙古开始向民主化和市场化过渡。在这一过程中,蒙古的民族主义思潮兴起并发展。国家层面的民族主义主要表现为对国家安全的敏感和重视,其兴起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冷战的结束,使得原来受苏联社会主义体系束缚的蒙古获得了重新树立国际形象、自己评价历史的机会,并期望在新的国际秩序中占据有利位置。二是由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使得夹在中国和俄罗斯两个大国之间的蒙古在地缘、经济和文化上处于劣势,这就使民族主义更多意味着对本国和独立地位的敏感以及对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视。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重塑民族文化

用法律保障民族文化的安全

1992年,蒙古颁布了新宪法;1993年国家大呼拉尔(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通过了《国家与寺庙关系法》;1994年通过了《蒙古国国家安全指导思想》、《蒙古国对外政策指导思想》等文件;1996年通过了《蒙古国发展指导思想》、《蒙古国文化政策》、《蒙古国生态政策》等文件。在这些法规中,有很多涉及国家安全和保护民族文化的内容,从而使蒙古的文化安全得到了法律保障。

重修蒙古历史

1965年,蒙古学者和苏联学者曾合作编写了《蒙古人民共和国通史》,但因为受当时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条件所限,该通史多是按照苏联官方的思想观点编写的,对大蒙古帝国和成吉思汗及其发动的战争等都做出了否定的评价。20世纪90年代以后,为使世界更好地了解蒙古历史和蒙古的史学观点,蒙古总统下令再次编写《蒙古国通史》。2003年12月,五卷本的《蒙古国通史》出版发行。该书由蒙古学者独立完成。新编写的通史突出了“蒙古人的祖先自古以来就占有自己的故土,两千年前就建立了国家”,蒙古国是匈奴国和大蒙古国的继承者,成吉思汗是蒙古国的缔造者。该通史中还称1911年和1921年的蒙古人民革命是“民族革命”和“民族民主革命”,坚持满人是侵略者,清朝皇帝是殖民统治者的观点。蒙古之所以不惜人力和财力重修历史,回避历史上与中国的联系,目的在于加强文化安全战略,从文化、历史上与邻国划清“界限”。

恢复使用传统蒙古文字

上世纪30年代之前,蒙古族一直使用回纥式蒙古文和西部蒙古族使用的托忒蒙古文。上世纪20~30年代,苏联的布里亚特、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改革了传统的文字,开始使用以西里尔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40年代,蒙古人民共和国也以西里尔文字替代了传统的蒙古文字。20世纪90年代后,蒙古决定恢复传统文字。蒙古小呼拉尔(议会常设委员会)于1991年做出决议,全国从1994年起恢复使用传统蒙古文。但因经费等因素的影响,该决议未能如期实现。1995年,蒙古大呼拉尔审议通过了政府提交的《蒙古文字国家纲要》,总结了未能恢复使用传统文字的原因,并确定了为期十年的恢复使用蒙古文的规划。2005年,该纲要到期,虽然在全国恢复使用传统文字的目标似乎并没有实现,但传统文字已被赋予了蒙古文化的象征意义。现在,蒙古国家的国玺、议会和政府各部的公章、各部门的牌匾都使用传统蒙古文。蒙古接待外国元首、政府首脑的国宾接待厅,也悬挂着用蒙古文书写的成吉思汗语录。

2004年5月,蒙古首次举行在国家事务中使用蒙古文800周年纪念活动,蒙古政府还决定:将2001年以来的总统令用传统蒙古文字抄写一遍,作为永久珍藏文献,留传给后人。

恢复传统习俗

在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胜利之后至1990年的近70年中,蒙古的很多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被遗弃或遗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蒙古在恢复传统文化习俗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例如:恢复蒙历新年的庆典;国家领导人在蒙历新年、人民革命胜利纪念日等重大节日时穿着民族服装,拜年时按蒙古传统文化礼仪互换鼻烟壶,新老总统交接国玺、新老议长和总理交接公章时献哈达,并用银碗敬奶;蒙古总统亲自参加祭祀圣山的传统仪式;恢复了在军队中祭奉黑纛、在政府中祭奉白纛的传统;部队增设了民俗室,允许请喇嘛念经等。民间的传统文化也在逐步得到恢复,如组织申报马头琴和长调等为“人类文化遗产”,拨出专款聘请老艺人传授传统艺术和工艺以抢救文化遗产等。

实行佛教为主的宗教政策

从16世纪以来,藏传佛教在蒙古历史中一直占据很重要的位置。20世纪90年代以来,又有许多新的宗教派系传入。面对多宗教并存的局面,蒙古1993年颁布的《国家与寺庙关系法》规定:“国家尊重佛教在蒙古国的主导地位。但并不妨碍公民信仰其他宗教。”为保持佛教在蒙古的主导地位,政府出资在甘丹寺修建了明目观音,国家领导人每逢蒙历新年都到甘丹寺集体向明目观音祈福;1990年以后还四次允许佛教界邀请第十四世达赖喇嘛访问蒙古,并强调和宣传蒙古是佛教国家,支持向达赖喇嘛的流亡地印度和其他国家不断派遣佛教学员;在国外修建佛教寺庙,同藏传佛教各派和各国佛教界及国际和平组织建立密切关系;2003年9月设立了佛教电视台。

推出成吉思汗“金字招牌”

成吉思汗是著名的历史人物,是世界上公认的千年伟人。他不仅统一了蒙古草原,缔造了蒙古民族,同时也对欧亚许多国家和民族产生过巨大影响,对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政治变革及世界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蒙古也认识到了成吉思汗这张享誉世界的“金字招牌”的价值,并竭尽全力进行宣传和利用,意在证明成吉思汗是蒙古民族的英雄,蒙古是成吉思汗缔造的大蒙古国的继承者。从1990年开始,蒙古先后与日本、美国、韩国、土耳其、俄罗斯等国进行考古合作,主要目的是寻找成吉思汗陵,从而证明成吉思汗不仅生于蒙古,而且葬于蒙古,是蒙古的可汗。2004年,蒙古总统和总理联合签发纪念大蒙古国建立800周年的命令。依据这一命令,在大蒙古国建立800周年的2006年将开展一系列纪念活动。

重视爱国主义教育

2004年,蒙古大呼拉尔对《国家纪念日法》进行修改,将每年的3月1日定为“爱国日”。总统还颁布了纪念第一部宪法颁布、共和国成立80周年活动的命令;总统和总理还责成政府制作一本用黄金、白银和宝石装饰的举世无双的《蒙古秘史》,供奉在国家纪念堂的正面。同时呼吁全国每家每户把《蒙古秘史》供奉在房屋的正面位置,号召全体专家和教员,全面深入研究《蒙古秘史》,并对所有学生有计划地进行讲授。

制定“多支点”外交战略

1990年之后,蒙古改变了在外交上长期奉行的向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开始了向民主化和市场化的过渡。1994年,蒙古大呼拉尔通过了《蒙古国对外政策基本构想》,确定蒙古执行不结盟、多支点、全方位的外交政策,并制订了蒙古对外关系的基本方向。其中把与俄中两大邻国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确定为对外关系的首要方向。此外,把发展同美国、日本、德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的关系,同亚太地区国家特别是与东北亚地区国家的关系,同联合国及其所属机构、特别是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之间的关系依次排列为蒙古对外政策的第二、第三和第四方向。

国家民族主义的目的

应对全球化的冲击

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社会文化方面,全球化对于像蒙古这样的弱小国家的冲击和影响都是巨大的。蒙古总统曾发表《蒙古:融入全球化还是孤独落后》的演讲,他认为蒙古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方面要融入全球化,但在文化艺术方面要保护传统的精华,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贡献力量。

减少蒙古人民的失落感

蒙古民族在成吉思汗时代曾驰骋欧亚大陆,对人类文明的交流做出过卓越的贡献,但到20世纪,蒙古却沦为世界上最落后的地区之一。蒙古人民革命胜利后,蒙古曾成为世界上第二个社会主义国家,并取得过辉煌的成绩。但随着东欧、苏联的剧变,蒙古经济严重滑坡,虽然近几年经济有所好转,但失业人口居高不下,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老百姓对政府的不满增多,所以,蒙古上层希望运用“爱国主义”教育填补意识形态的空白,增加凝聚力,弥合社会阶层间的裂痕。

与两个邻国划清界限

蒙古地理位置独特,地处中俄两大国之间,独立之前受清朝统治,在1921年人民革命胜利之后,又受到苏联“老大哥”的多年影响,所以,蒙古对于中俄两个大国都心存疑虑。过去,蒙古游移于两国之间,现在则希望通过“多支点”外交,构筑国家的安全战略。蒙古近年来提出“第三邻国”理论,拉近与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的关系,就是为了在政治、经济上不依赖某一个国家。蒙古构筑文化屏障,其目的也是同两个邻国划清界限,以彰显蒙古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独立国家,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和宗教习俗。

引起世界关注

蒙古在世界上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国,也不是热点地区,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有限,所以,蒙古想借助成吉思汗和佛教的影响宣传自己,借助独特的民族文化发展本国的旅游业,以引起世人的关注,获得更多的外国投资,进而促进本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上一篇:乃堆拉山口重新开放 下一篇:中日关系的三次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