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蒙古族酒歌源流考

时间:2022-10-01 02:16:31

内蒙古蒙古族酒歌源流考

【内容摘要】内蒙古人热情好客,无论是汉族还是蒙古族,只要是节庆、仪式、庆典和宾朋聚会,都会饮酒、唱歌,特别是以酒待客表达主人的热情。在内蒙古人的心目中,酒是一种文化象征,特别是伴随着蒙古族特有的饮食习惯和风俗人情,已经形成独特的酒歌文化。文章从不同的视角对蒙古族酒歌的起源、种类、特点以及所表达的情感及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阐释,对酒歌的源流进行梳理,并宣扬内蒙古地区独特的民俗音乐。

【关键词】内蒙古 蒙古族 酒歌

内蒙古地处蒙古高原的东南,地理位置和气候都非常适宜畜牧业生产,至今仍有部分人生活在牧区,保持着游牧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酒歌、敬酒歌等音乐形式是蒙古族独有的一种民俗音乐,其出现和形成是与这个民族的地域文化、人文情感有着密切联系的。

一、 酒歌的产生

蒙古族是一个勇敢的民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太多的战争和迁徙,在这个过程中,饮酒、唱歌成了他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蒙古族早期,各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为了鼓舞士气,行军或出发前都要把酒当歌,以酒壮行。士兵则边饮酒边高声歌唱,以壮士气。如:“宴时作乐,偕以战歌,欢宴至夜半”①“……战阵摆好后,就吹奏各种各样管乐器,继而高唱战歌”②等,这都足以说明,在古代,酒与歌已成为勇士征战的兴奋剂,而酒歌的产生也就成为了必然。

众所周知,草原的辽阔赋予蒙古族人豪放勇敢的性格,他们喜欢饮酒,能骑善射、能歌善舞。草原上有这样一种说法: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酒可以给人们带来热烈、隆重的气氛,也可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带来欢乐,通过歌声与美酒深深表达着蒙古族人对宾客的尊敬和深情厚谊。因此蒙古族人向客人敬献醇香的美酒、献上祝福的歌声,被当作是一种增进友谊的方式。

在很早以前,草原的四季温差较大,为了驱寒热身,人们在吃饭时饮酒,成了必不可少的一个需求,当时牧区生活内容比较单调,平时聚会较少,所以每次饮酒,都要边饮边唱,以此助兴、消磨时间。渐渐地人们的生活内容开始丰富,生活节奏加快,饮酒的习俗也在发生变化,而与酒有关的歌曲也应运而生。不同的地域风光、人文景观、民情风俗、劳动追求皆为酒歌的创作提供了丰富源泉。

二、酒歌的类别

酒歌是在饮酒时所唱的歌。在内蒙古,可以说有酒的地方就有歌声,所以内蒙古也就有了“歌的海洋,酒的故乡”之美誉。在蒙古族的迎宾礼节中有这样一种说法——歌声不断酒不断,所以在长期的生活中积淀了很多经典的酒歌,如鄂尔多斯酒歌《浓烈的白酒》、锡林郭勒南部察哈尔短调酒歌《阿素如》、锡林郭勒乌珠穆沁酒歌《思情曲》、科尔沁酒歌《西杭盖》、呼伦贝尔布里亚特酒歌《明亮的太阳》、阿拉善酒歌《八只狮子》等。酒歌作为一种情感的载体,在不同场合、时间,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也不同。

(一)敬酒歌:敬酒歌是主人对宾客表示欢迎和敬意的歌曲。在内蒙古,每当家中有从远方来的宾客,主人都会表现出热烈的欢迎之情和由衷的敬意。为此都会举行一个特殊的仪式——敬献下马酒。

1.下马酒:为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主人会提前在蒙古包前恭候,当客人到达蒙古包前翩然下马(车),主人就会手捧哈达敬献马奶酒,唱敬酒歌,用歌声和美酒表达草原人的盛情,视为下马酒。

蒙古族这种独特而富有情感的迎宾方式,使人深深地感受到下马酒不仅仅是为了让客人喝一杯酒、听一首歌,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独特的形式加深主宾间的情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感受到亲情、友情带来的博大力量和温暖,感受到草原人的真挚情谊。

2.敬酒歌:当宴席开始时,主人会把主宾安排在正席上,举行正式的敬酒仪式,唱敬酒歌。

敬酒仪式是蒙古族最隆重的待客礼节。主人双手捧起哈达,左手托起银碗(传统上应该是镶银的黄羊木碗),斟满酒,先用蒙古语吟诵一段赞美和感谢苍天、大地、祖先的祝词,然后再表达对尊贵客人的欢迎和敬意,接着就唱起敬酒歌。“银杯里斟满了醇香的奶酒,赛罗日外东赛,朋友们欢聚一堂尽情干一杯,赛罗日外东赛……”这是最常听到的一首流传在鄂尔多斯地区的敬酒歌,欢快明丽,给人愉快兴奋的感觉。

当歌声快要结束的时候,主人会弯腰把银碗捧起过头敬献至客人的面前,客人用双手接过盛满酒的银碗,待歌声结束,用自己的左手端银碗,先用右手无名指蘸酒弹向天空,表示“敬天”,然后再用右手无名指蘸酒弹向地面,表示“敬地”,第三次用右手无名指蘸酒向前方平弹,表示“敬祖先”(也有的地方习惯是:如果是晚辈敬长辈酒,长辈会蘸酒点一下敬酒者的额头再点一下自己的额头,表示祝福和感谢之意),做完这一系列动作,客人将酒一饮而尽表示对主人的谢意和尊敬,这时敬酒者将哈达敬献给客人,意味着圣洁的友谊和吉祥的祝福,至此宴席正式开始。

在蒙古族人心目中,酒是表达情谊和待客的最佳物品,他们认为只有让客人喝好才不算失礼,于是也就有了“有酒没菜,不算慢待”的俗语。有时会有客人不胜酒力而不愿喝,这时真正的敬酒歌才开始,说是敬酒歌,确切地说应该叫“劝酒歌”。

(二)劝酒歌:在宴席中,主人为让客人喝好会进行劝酒,一边敬酒一边唱歌,例如:“美酒倒进金银杯,酒到面前你莫推,酒虽不好人情浓,远来的朋友干一杯”“舒心的酒啊,千杯不醉;知心的话儿,万句不多”“草原的酒草原的歌,酒歌好像一团火”……正如前文所说“歌声不断酒不断”,在这样的热烈氛围里,即使不能喝酒,也会被感染打动,实在找不到不能喝酒的理由。

劝酒歌的内容也会因客人的性别、身份、年龄的不同而不同,有时也会有感而发,即兴演唱。当然,不是所有的歌曲都是为了敬酒而创作,很多歌曲只是在适当时候,出现在了喝酒、敬酒的场合,而成了敬酒歌。在众多的劝酒歌中,大致可分为唱给长辈、唱给年轻人、唱给远道而来尊贵的客人的几种歌。

每当酒过三巡,歌正兴、酒正酣时,每个人的情绪都被歌声和美酒点燃,这时也会有人来拼酒,蒙古族的拼酒非常艺术化,也是通过唱歌来决定胜负,这样的歌也叫酒令歌或猜拳歌。如《酒拳曲》(巴彦淖尔民歌)等。

三、酒歌的特点

纵观蒙古族历史及蒙古族音乐的发展脉络,可以清晰地看到蒙古族民间音乐就像一条主线,将蒙古族的起源、进化以及发展,通过各种音乐编织在一起,形成一部悲壮、雄浑的民族音乐史诗。而酒歌则是这部史诗当中独具生活气息、人文情感的一支旋律,恒久地伴随着蒙古族的不断发展和变迁,为蒙古族欣欣向荣的新生活而歌唱。

从前面提到的部分作品来看,可以说蒙古族酒歌种类较多,内容、形式多样,歌唱情绪随着旋律或悠扬或激昂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蒙古族酒歌具有丰富而独特、动听且感人的特点。

(一)题材方面:蒙古族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对自然环境、生产生活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所以在很多作品中都表现出游牧生活艺术化缩影的特点。例如:锡林郭勒民歌《走马》、呼伦贝尔民歌《辽阔草原》、阿拉善民歌《富饶辽阔的阿拉善》等。蒙古族也是一个注重礼俗的民族,无论什么时候,凡遇重要的事件、重要的场合以及宴请,都会举行隆重、正式的仪式,因此在众多作品中,也有很多是与礼俗有关的。如《圣主成吉思汗颂》《哈布图·哈萨尔颂》等。蒙古族还是一个多情的民族,多情不仅仅是指男女之间的爱情,更多的还是亲情、友情、乡情等。因此很多作品是借物、借景来抒情。如科尔沁民歌《达古拉》、锡林郭勒民歌《松树》、巴彦淖尔民歌《杭盖——我的家乡》,还有大家非常喜欢和流行的《梦中的额吉》《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等,这些都源自蒙古族人内心深处最真挚、最美好的真情流露。

这些不同题材和内容的作品不胜枚举,但归纳起来,都与这个古老民族的生活习俗密不可分,音乐再现了生活,音乐浓缩了生活。

(二)旋律方面:蒙古族一直被称为马背民族,生活、劳动、娱乐等活动都离不开马,因此在马背上体会到的各种快慢与起伏(强弱)、紧张与松弛等感觉,都成为了音乐创作的元素。在众多的酒歌旋律中,可以隐约地感受到马背上的起伏跌宕,因此酒歌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节奏铿锵明快,旋律流畅,在作品高潮处有大跨度的音程跳跃。例如前面提到的鄂尔多斯敬酒歌,节奏欢快明丽,旋律中多次出现四度音程的跳跃,在结尾处还出现了七度的大跳。在其他一些作品中,还常常使用附点、切分等富有动感的节奏型,更加形象地再现了马背上的动感色彩,在音符的运用上也常出现八度的跳跃等,这些都足以说明,包括酒歌在内的大量蒙古族音乐作品,在创作上都充分地体现了马背民族的生活特征,赋予音乐动感、灵性的特点,旋律欢快明朗,流露出蒙古族人特有的生活习俗和善良热情的性格。

(三)声音方面:如果领略过蒙古族的酒歌,一定会有一个最直接的感受,那就是每一位歌者的声音都具有高亢嘹亮、动听委婉的特点。他们的歌声与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不同,却有着这两种唱法所没有的音色特质。长调,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诺古拉”;短调,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鲜明,音域相对窄一些,但节拍相对固定,歌词简单,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而蒙古族酒歌则恰好吸收了长调的绵长和独特细腻的唱腔特点,偶尔也加入其他唱法无与伦比的“诺古拉”,同时也更多地运用了短调民歌的短小精悍、节奏鲜明等特点。

(四)创新方面:在内蒙古,蒙古族人与汉族人民相濡以沫、和谐共存,在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互的影响和融合,体现在酒歌方面的融合和创新十分明显。比如受巴盟河套地区爬山调的影响,牧区的诙谐歌曲《北京喇嘛》演变成了农区的爬山调《三十里明沙二十里水》,蒙古族短调民歌《扎明扎罕》,后来变成了漫瀚调《打鱼划划》,再如漫瀚调《蒙汉兄弟是一家》,就是由蒙古族短调民歌《扎明老赖》演变而来的等。

进入21世纪,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特别是旅游业的兴起,更加催生出市场所需要的各种题材的酒歌音乐,蒙语唱汉歌、汉语唱蒙歌的现象比比皆是,在创作上还出现了旧调填新词、蒙调填汉词等现象。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大量的优秀酒歌作品或适于在酒席宴上敬酒唱的歌曲。如大家非常喜欢和熟悉的《陪你一起看草原》《我从草原来》《牵手草原》等。这些歌曲的诞生,不仅丰富了蒙古族甚至整个内蒙古的酒文化内容,也带动了大量的音乐创作,为繁荣民族音乐、推广民族音乐、保护和传承蒙古族音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酒歌表达的情感及功能

前文已述,蒙古族酒歌是蒙古族在生活、劳动、娱乐的时候产生的,它必然也服务于生活、劳动和娱乐,因此酒歌具有服务功能。

我们知道,音乐是情感的流露,而蒙古族酒歌更是表达情感最直接的载体,它在瞬间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它在情感的表达和抒发中,以独有的方式和形态出现,并且被众多人所接受,因此酒歌也具有传情达意的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繁荣,为蒙古族音乐作品也包括酒歌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越来越多的蒙古族歌曲,包括酒歌和适于酒宴上唱的歌曲,不断涌现出来,并且出现在除演出以外的娱乐场所。过去的酒歌是传情达意的媒介,而今酒歌已突破这个范围,开始用于娱乐。因此酒歌又具有娱乐功能。

当然,酒歌归根结底属于音乐的范畴,而音乐最大的功能,就是用来提升品位、净化思想的,特别是来自大草原充满绿色和清新气息的蒙古族酒歌,更显突出。

蒙古族世世代代生活在草原上,他们认为,是大自然赋予蒙古族生命的力量,也是大自然给予蒙古人生活的物质保障,因此在蒙古族音乐中,包括酒歌,表达的情感都是发自蒙古人内心深处的,他们感恩大自然、感恩父母、感恩朋友、感恩社会,感恩一切。所以酒歌表达的情感也是世界上最圣洁、最感人、最和谐的情感,它涵盖了人与人之间最真、最纯的情,它的内涵就像广袤的草原一样宽广博大。

结语

如果说草原的美酒可以传递真情,把草原人的情感化作祝福送给亲人、朋友,那么动听的酒歌则会陶醉人的心灵,每每置身于酒的氛围、歌的海洋,“酒不醉人歌醉人”的感慨便会油然而生。

正如一位曾经到过内蒙古,领略了蒙古族酒歌魅力的朋友说的:“这个‘因牧而兴’‘以绿为荣’的可爱可敬的蒙古族,和以其为主的蒙汉各族联袂自然形成的独具一格的内蒙古酒歌,原来是百年牧歌,是浓郁情歌,是神圣礼歌,是哲理雅歌,也是他们发自肺腑的对新生活的赞歌!”③

(注:本文系集宁师范学院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SKY2013041.)

注释:

①多桑.多桑蒙古史[M].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77.

②呼格吉勒图.蒙古族音乐史[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9.

③郝诚之.内蒙古的酒歌[J].内蒙古地方志,2004(4).

参考文献:

[1]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2]杜亚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3]潮鲁.蒙古族民间歌曲与说唱音乐研究[M].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5.

[4]王世一,柳谦,张皇.漫瀚调[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5]《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内蒙古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内蒙古卷[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作者单位:集宁师范学院

上一篇:黄河岸边的高歌 下一篇:抓住音乐审美活动中的审美特性提高音乐审美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