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培养初中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几点方法

时间:2022-10-14 02:53:54

例谈培养初中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几点方法

摘 要:初中课改的目的是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方法虽然很多,但我认为是否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和接纳知识的起点,只有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才能促进自觉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成绩。

关键词:培养;初中生;学习语文;兴趣;方法

怎样使学生具有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难题,我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的。

一、调查了解,掌握学生的情况

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研究学生。了解每个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习惯、兴趣、爱好、原有的基础等各方面情况,是教师能否教好学生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那么,在接受新班级的时候,教师要通过下列途径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情况:

(一)摸底检查。

根据学生以前学习的内容,对每个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的摸底检查。了解学生原有的基础水平和智能状况。掌握他们的薄弱环节,力图使今后的教学有的放矢。

(二)填表调查。

从听说读写几方面,让学生填写《语文科情况的调查表》。在听的方面:了解学生上课是否认真听讲,平时是否收听广播等;说的方面:了解学生上课能否用普通话流利回答问题,是否会讲故事,是否会根据课文内容说出文章的大概意思等;读的方面:了解学生有没有预习习惯,是否经常阅读报刊、课外书籍,是否上网查阅相关的资料等;写的方面:了解学生能否独立完成作业,是否做阅读笔记和写日记等。

(三)和学生交谈。

通过交谈了解学生学习语文学习的态度、要求,以利于因材施教,改革程式化的教学方式方法。

二、精心设计,教法力求新颖

要使学生对语文学科感兴趣,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设计。教材不同,教法也应该不相同,千万不要苟同。因为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征,一成不变的教法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因此,对每篇课文教师都要力求以新颖的教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过程的实施中,我就采取多种形式的语文教学方法,如语文案例教学、观摩教学、现场教学等,改变过去语文教学中方法单一、以言语传授知识为主的“逻辑演绎”式的教学思路,引入体现“语文知识——活动”的发展式教学。比如新生入学的第一课,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语文科兴趣爱好,我认为教师应该讲一讲一些关于中外著名人物的语文学习的故事以及伟人关于学习语文的精辟论述、文坛名人的趣闻轶事,古今大师的名言佳篇,中外名家爱好文学的真人真事,以及语文与行行业业、千家万户、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求知欲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关键是培养学生的信心、爱好和兴趣。要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教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做到新颖多样,每一节课各有千秋,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让学生在快乐中有所收获。

通过实践和调查研究证明:教师注意教法的多样化,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培养学生好学深思的习惯,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环节。语文课堂提问,是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计问题进行教学问答和小组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形式,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语文课堂提问水平的高低,体现一位语文教师教学驾驭课堂能力,也对调动学生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一双手》一文,我就采用了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先提出问题“这是一双怎么样的手?”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天下第一奇手”。然后问:“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这双手的?”这个问题有点难度,要求学生阅读思考,深入分析,得出答案:运用了视觉和触觉,从理性上去感知,一层层写出手的特征。最后,我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这双手揭示了主人公怎样的精神境界?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使学生很容易理解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培养学生学会预习,鼓励学生问质疑难

培养学生学会预习语文的能力也是十分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分为以下三步逐步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一)要求学生在上新课前要通读全文一遍。

包括查字典、词典,解决字、词、句问题。

(二)教师要求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涵。

如在教《理想》一文中,我让学生放声自由反复诵读全文,从中体会文中多的是“是字句”,“使字句”和一连串的“理想是……”、“理想使……”的参差的美、节奏的美、和谐的美,使理想内涵得到多角度的揭示,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相得益彰。

(三)教师要求精读课文。

注重提出问题,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书面提出二到三个问题。或向同桌或同小组,或课堂向教师质疑,看哪位同学的问题提得又多又好,经大家评议当课打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一边教学一边探索,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体系。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如果教师不断地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使它转动起来,就能够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四、调动内外因素,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一)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学习语文目的的教育。

积极学习语文态度的形成和巩固,要建立在明确的目标基础上。要利用各种形式,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懂得学好语文的重要意义,进而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把语文学习与个人前途、家庭利益、国家四化建设、民族命运联系起来,为自己学不好语文而内疚、自责,从而激发学好语文的动机,使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

(二)以语文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激起学生的共鸣,进而感染学生,逐步形成学语文的兴趣。

如教师和蔼可亲的教态,善于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主动创造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有美感享受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要充分发挥教材本身的情感和美感作用,并辅之以教师得当的教材处理和动情的朗读引导、恰当而富于启发性的提问、清晰美观的板书等等。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欢迎你上语文课,喜爱语文课,学语文的兴趣也将会日益形成和加深。

总之,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学生随时都产生新的诱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保持新鲜感,才不断产生浓厚的求知欲。

参考文献

[1] 初中语文教程.

[2] 《广西中小学教育》杂志.

[3] 中国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网.

上一篇:浅谈小学语文课中的愉快教育 下一篇:刍议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