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歌曲创作特色分析

时间:2022-10-14 02:28:23

少儿歌曲创作特色分析

摘要:作为中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与教育家,黄虎威教授的作品、论著等成果众所周知,研究其器乐作品、艺术歌曲、专著的文章数量众多,而其有关少年儿童的作品却往往被人们忽略。《我和小树来比赛》、《我爱雪莲花》、《我驾飞船上蓝天》三首少儿歌曲作为附录被作者收录在《黄虎威艺术歌曲选集》上,在其发表的论文《要重视儿童歌曲的创作》中,也着重介绍了这三首曲子的创作经历。本文从结构安排、旋律特色、形象塑造、和声织体等角度对三首少儿歌曲进行分析,以探寻黄虎威在少儿歌曲创作中体现出的艺术特色与创作观念。

关键词:黄虎威;少儿歌曲;歌曲创作;创作特色

黄虎威教授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与教育家。其一生创作了上百首高质量的作品,代表作品有钢琴组曲《巴蜀之画》,长笛曲《阳光灿烂照天山》,小提琴曲《峨眉山月歌》等等,其中《巴蜀之画》和《峨眉山月歌》入选国家音乐领域学术建设重大工程《中国音乐百年作品典藏》大型系列套书。其专著《和声写作基本知识》、《和声习题解答》、《伴奏音型样式》、《转调法》等先后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发行[1]。其学生众多,培养出了何训田、宋名筑、杨晓忠等一大批杰出的作曲家。黄虎威教学与科研创作成果影响深远不言而喻,研究其器乐作品、艺术歌曲、专著的文章数量众多,而他创作的有关少年儿童的作品,却往往被人们忽略。笔者在整理其已发表资料中发现,黄虎威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歌曲有六首《欢迎黑人伯伯》1964年、《我驾飞船上蓝天》1978年、《我和小树来比赛》1979年、《我爱雪莲花》1979年、《我也骑马巡逻去》1980年、《热爱地球妈妈》2001年;钢琴曲有三首《儿童小奏鸣曲》1962年、《欢乐的牧童》1972年、《二重变奏曲<我爱雪莲花>》2000年;撰写相关少年儿童的论文有三篇《要重视儿童歌曲的创作》1982年、《简评<儿童歌曲写作概论>》1991年、《56首小曲56朵花—评介樊祖荫的<儿童钢琴小曲>》2001年。时间跨度从1962到2001年达40年之久,其肩负对少年儿童教育的责任感可见一斑。三首少儿歌曲《我和小树来比赛》、《我爱雪莲花》、《我驾飞船上蓝天》作为附录,被作者收录在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的《黄虎威艺术歌曲选集》上,在其发表的论文《要重视儿童歌曲的创作》中,也着重介绍了这三首曲子的创作经历,可见作者自己对三首少儿歌曲的喜爱及认可。少儿歌曲,顾名思义就是为少年儿童而创作,为少年儿童所歌唱,并让少年儿童能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感受到音乐之美的声乐作品。它对丰富儿童生活情趣,纯净儿童的心灵,培育少年儿童的生活联想能力和艺术想象力等等,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其创作与其他歌曲相比较,不仅需要结构短小,节拍、节奏简单,音域相对狭窄,力求形象生动、活泼,易记易唱等等,更需要有一颗热爱少年儿童的心。关于少儿歌曲的创作,黄虎威曾撰文《要重视儿童歌曲的创作》发表于《四川音乐》,文中谈到:……用心去理解他们(儿童),用心去研究他们的生活、性格和心理特点,才能懂得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也才有可能创作出受到少年儿童欢迎的作品[2]。本文从歌词简介、结构安排、旋律特色、形象塑造、和声织体等角度对三首少儿歌曲进行分析,以探寻黄虎威在少儿歌曲创作中体现出的艺术特色与创作观念。

一、《我和小树来比赛》

《我和小树来比赛》写于1979年,载于《1976-1981全国少年儿童歌曲评选获奖歌曲集》并选入全国小学课本《音乐》第2册,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喇叭教唱。歌词充满纯真与童趣:“春天我把小树栽,我和小树来比赛:看谁长得高,看谁长得快,看谁将来本领大呀,看谁长大最成才”,是当年年仅七岁小朋友谢芳为一幅剪纸配的短诗。歌词通过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充满纯真与童真的儿童“我”与小树之间约定比赛的场景。

(一)旋律及结构安排

全曲共25小节,其中前奏4小节,为多乐句乐段结构。方整性的五句乐段(见例一):除最后一句由于结束音而延长一小节外,其余四句均保持与前奏相同长度的四小节。第一乐句只出现了宫、角、徵三个音,落在角音;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同头换尾),前三小节仍然只出现宫、角、徵三个音,直到第四小节才引出并落在商音;第三乐句包含了两句歌词,相应分为两个乐节,由于起音羽音在旋律中的第一次出现,以及附点节奏、旋律线走向上的变化,与前面形成对比,恰好与歌词大意中“听众好奇于我与小树究竟比什么”相切合,该句落在徵音;全曲的高点安排在第四乐句,并落在商音;第五乐句前两小节素材取自第四乐句后两小节,具有相应的呈递关系,后两小节材料来自前奏后两小节,在节奏和音调上也具有一定的再现意味,作为结束句落在宫音。该曲结构形态可以理解成为四句乐段基础上引申的五句乐段[3]。

(二)伴奏织体

前奏(见例二)主要采用带跳音的半分解和弦与八分休止的结合,使伴奏律动感增强,该节奏型贯穿始终。第一乐句同样使用带跳音的半分解和弦,末尾处采用高八度的分解和弦,既填充旋律中二分音符时值,又增加了音乐的动感。在第二乐句末尾处,利用低音的半音级进上行,顺利将第三乐句的旋律以低八度的方式引向左手;与此同时右手在第二乐句末尾模仿第一乐句结束处的分解和弦与旋律呼应,并采用该伴奏音型自然延续到第三乐句。第四乐句采用柱式和弦以增强结束感,由于旋律的延伸,第五乐句回到典型的伴奏音型以形成全曲在伴奏节奏型统一。除第三四乐句外,其他部分的伴奏以及前奏均采用跳音,使全曲充满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儿童音乐特点。

(三)和声特色

全曲采用西方传统作曲技法的功能和声为民族调式的旋律配伴奏,离调和弦的使用为音乐增添不少色彩。由于篇幅的关系,仅以前奏(见例二)为例:第一小节在强拍展现主和弦后,就采用六级的属七作为离调和弦进入第二小节的六级,而后使用降低五音的重属七和弦进行到第三小节的终止四六和弦,再用属七到主的进行明确全曲的调式调性。复杂和弦的使用以及低音呈级进关系的线条安排,无不显示出作曲家对功能和声的运用游刃有余。

二、《我爱雪莲花》

《我爱雪莲花》写于1979年,载于《1976-1981全国少年儿童歌曲评选获奖歌曲集》并选入全国小学课本《音乐》第4册,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喇叭教唱。歌词共三段,刻画的是新疆儿童热爱祖国、热爱的可爱形象。

(一)结构安排

三段歌词以分节歌形式处理成呼应式两乐句的乐段。前奏(见例三)直接使用后乐句(见例四)的材料,并对旋律做了器乐化的装饰。上下乐句虽未运用重复手法,但在节奏骨架和音调上保持内在联系。每句由两个乐节构成,且结构对称,第二乐句后两小节由第一乐句后两小节材料向下自由模进而来,起到前后呼应的作用。结束句前两小节采用第二乐句材料,后两小节将旋律推向高点。

(二)旋律特色

旋律(见例四)采用哈萨克民歌风格,这与作者1963年曾赴新疆深入生活,学研究过哈萨克民歌旋法特色的经历有密切关系。旋律精炼,仅有两句加结束句,哈萨克民歌风格主要表现在:1.纯四度“呼唤音型”哈萨克属于游牧民族,由于居住环境与活动场所宽阔,牧民交流和对话以呼唤为开始,因此各种题材哈萨克民歌的曲首、曲腹中存在大量上行或下行四度“呼唤音型”,这种古朴的民歌元典音型在旋律中起到了衔接、扩充、展衍等功能,是构成哈萨克族民歌最原始的音型之一,也是哈萨克族民歌旋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动机[4]。“呼唤音型”中,最基本的形态就是调式属音到主音的上四度进行。该曲在曲首正是运用了这一典型的萨克民歌风格,并在第一乐句末尾以调式主音下行到属音的纯四度进行与曲首呼应。2.高起低落高起低落是哈萨克族民歌旋律的一大特色:通常开头第一乐句末在调式主音的高八度上环绕,结束时在调式主音的低八度上落下形成呼应和对答形态[5]。这种结构形态犹如牧民在生活中的问答与呼应,符合萨克族民族的艺术审美与心理需求。该曲第一乐句末从高八度主音落到属音,第二乐句末从调式上主音先下行三度进行到导音,再由导音上行二度级进到低八度的主音。

(三)和声与伴奏织体

全曲和声使用较为简洁,同样采用的是西方传统作曲技法的功能和声为民族调式的旋律配伴奏。右手主要弹奏歌曲旋律,偶尔增加的和弦音在丰富音响的同时强调了节拍重音。左手前奏完全借用第二乐句伴奏,形成前后呼应的同时简化了音乐材料,偶尔使用的离调和弦音更加倾向于丰富低音线条为目的。第一乐句主要采用带跳音的柱式和弦与八分休止的结合,末尾处使用了变音和弦来改变音响效果。

三、《我驾飞船上蓝天》

《我驾飞船上蓝天》写于1978年,同年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年广播合唱团首唱并于1980年选入小学试用课本《音乐》第9册,2003年获第五届中国少年儿童歌曲卡拉OK电视大赛作品征集评选一等奖。该曲是作曲家与词作家李幼容为激励青少年重视学习、重视科学而合作。歌词共两段,使用第一人称讲述了“我”在梦中驾飞船遨游太空的经历,教育和启迪青少年要从小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今后才能做有用的人才。全曲采用充满动感的三拍子,在富于弹性和律动感的旋律中,将青少年遨游太空的理想童话般地表现了出来。

(一)结构安排

两段歌词以分节歌形式,处理成包含了前奏、间奏、尾声的无再现二段体音乐结构。例五第一乐段是四句体方整性乐段。a,b,a’,b’的复乐段结构,a与a’同头易尾,b’与b虽然音调不同,但是旋律走向及节奏相同。其中a’,b’时重复了a,b的歌词,将歌词重复的处理目的,无疑是在整体结构上与第二乐段保持平衡。第二乐段包含c,c’,d,e,f五个乐句,与第一乐段形成对比的同时又有内在的统一。其中对比表现在情绪、句法、旋律等方面;其统一表现为节奏、伴奏、歌词的整体性。

(二)音乐形象的塑造

良好音乐形象的塑造是文学和音乐两种语言完美的结合。少儿歌曲中音乐形象的塑造,有利于少年儿童对歌曲情绪的准确把握,也有助于少年儿童更好的理解歌词的内涵,从而感受到音乐之美并受到教育和启迪。该曲在音乐形象塑造中的特色体现在:1.连音的运用:第一乐段第一句歌词描写的是小小宇航员“飞上天”这个场景,伴奏(见例七之1)在第一乐节采用的是连续三十二分音符的级进快速上行,在第二乐节增加了离调性质的柱式和弦形成十三连音,两处在节奏上的突然加快使“飞船上天”的音乐形象得以体现。例七2.颤音的运用:装饰音是塑造音乐形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对音乐表现有着特殊的作用。第一乐段第二句歌词展现的是“我”在梦中驾飞船上蓝天,伴奏(见例七之2)中连续的颤音使用,在节奏和音高方面的装饰既精妙又富有弹性,将小小宇航员无限遐想的意境展现的淋漓尽致。3.拖腔的运用:一字多音的行腔对于发挥音乐自身的表现力有着独特的意义。第二乐段第一、二乐句末尾处在“笑”、“欢”两处的拖腔,展现出小小“宇航员”与“星星”、“月亮”相聚时快乐的心情。尾声(见例六)时,随着力度的增强,旋律从属音开始以一音一小节级进向上的方式作为高潮的推动,第二、三小节在“勇”字上拖腔蜿蜒,到达导音后以紧凑的节奏下行回到属音,随后以纯四度强有力的跳进进入主音,达到高潮,充分表现了歌词“勇敢”的内涵。4.节奏的对比:第二乐段旋律(见例六)前半部分采用断音、跳音、句末一字多音连贯圆滑的拖腔,描写了“我”在天上与星星、月亮联欢、对话的情景,后半部分对话式的节奏处理再现了对话的情景,使理想和梦境体验合二为一。

(三)前奏、间奏、尾声的处理

作为歌曲的附属部分,前奏、间奏、尾声不但对歌曲的完整性、连贯性起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内容表现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综合材料的意境性前奏:前奏共有十小节,其中一、二小节采用第一乐段前两小节材料高八度进行,这样既使演唱者和听众在思想、感情上有了心理准备,又加深了音乐主题印象;第三、四小节采用第二乐段的尾部材料稍做变化并移高两个八度继续上行;随后两小节以级进的方式急剧下降;进入具有歌唱性的后四小节,其材料取自第二乐段的最后一乐句,形成前后呼应。总体说来,前奏材料大部分源自歌唱部分,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形象更为集中,既烘托了歌曲的意境,准确的塑造了音乐形象又与歌唱部分形成有机的统一。转换性间奏:间奏由4小节(见例七之3)构成:前两小节采用双音与单音的震音,其象声意义犹如飞船翩翩飞向太空,恰好承接第一乐段末尾歌词“我梦见驾起了神舟飞船”的意境;后两小节以级进的方式将旋律的节奏并推向第二乐段的始音,其象声意义犹如飞船在太空逐渐的靠航,达到了承上启下的连接任务。回顾性尾声:尾声由第二乐段的第四和第五乐句(见例六)重复形成,肯定和加强了歌词“学习使我变聪明,掌握知识更勇敢”的意义,并在最后发展成为全曲的高潮。

四、结语

纵观黄虎威三首少儿歌曲的写作,其创作的艺术特色与创作观念主要体现在:1.少儿歌曲创作不应只是简单的旋律写作。三首少儿歌曲均配有艺术性极强的钢琴伴奏,作为专业作曲家,黄虎威深知:多声音乐在音乐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造等方面比单旋律更加容易和直观,缺乏多声部伴奏的少儿歌曲必然大大逊色。少年儿童显然更加需要直观、生动的听觉感受,如何让他们在大脑中能浮现出栩栩如生的人、情、物、意,是单旋律所难能完成的任务,多声音乐正是促使儿童想象力丰富的一个渠道。在笔者看来,这不只是单纯的伴奏,同样是艺术的演绎。2.少儿歌曲创作更离不开思想、生活、技巧。作为一种音乐体裁,少儿歌曲创作会受到结构、节拍、节奏、音域等方面的局限,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将少儿歌曲创作简单的看成“小儿科”。相反,少儿歌曲创作更离不开思想、生活、技巧,其难点就在于既要站在少年儿童的角度来认识、观察世界,又要站在作曲家的高度来处理音乐形象塑造、意境营造等方面的技巧。这三首少儿歌曲显然不能代表黄虎威音乐创作的最高成就,更不代表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创作主流。但身为作曲家的黄虎威并没有一味沉醉于大型音乐作品的写作,在艰苦岁月中不忘身为作曲家和音乐教育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用专业的创作和非功利心态为少年儿童带来了易于理解、乐于传唱的歌曲,为中国的基础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年轻一代的作曲家们站在老一代作曲家们的肩膀上,掌握着更为全面和现代的作曲技法,拥有更为科学和便捷的音乐制作软件和电脑音乐技术,但创作出适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歌曲实属不多。在笔者看来,在这高速发展的经济时代,少儿歌曲创作者更需要有一颗热爱少年儿童的心以及非功利创作的心态。最后借用黄虎威在其《要重视儿童歌曲的创作》中的一句话作为结束:如果大家(专业作曲家)都重视少儿歌曲创作,他们的音乐园地必将更快地繁荣起来。

[参考文献]

[1]四川音乐学院.黄虎威教授教学与科研创作成果学术研讨会资料[Z].四川:四川音乐学院,2013.

[2]黄虎威.要重视儿童歌曲的创作[J].四川音乐,1982,06:22-23.[3]樊祖荫.儿童歌曲写作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4][5]王建.论哈萨克族民歌的旋律形态特征[J].人民音乐,2012,11:53-55.

作者:李代强 单位:四川音乐学院

上一篇:模因在音乐欣赏的作用 下一篇:国际贸易中的商务英语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