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校园的语码转换现象

时间:2022-10-14 01:00:06

浅析大学校园的语码转换现象

摘 要: 语码转换(Code Switching)是指说话者在对话或交谈中,从使用一种语言转换到使用另一种语言。本文基于大学校园中语码转换的现象,分析了大学校园语码转换的形式和社会功能。

关键词: 大学校园 语码转换 转换形式 社会功能

1.引言

Gumperz[1]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研究挪威的方言时,发现说话人从使用某一方言转而使用另一方言是有社会意义的。随后,国内外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开始对语码转换进行了研究。Gumperz是最早研究语码转换的学者之一,根据他的观点,语码转换可分为两类:情景型语码转换和喻意型语码转换[2]。前者指由于改变谈话场所、参与者等情景因素而引起的语码转换,后者是由于话题或交际目的的改变而产生的语码转换。除此之外,许多学者(如:Lakoff,1973;Labov&Franshel,1977;Svartvik,1980;Owen,1981;Schourup,1985;Schiffrin,1987;Fraser,1988;Watts,1989;Bazzanella,1990)等都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研究方法对语码转换进行过研究。

大学是一个复杂社会的缩影,这里汇集了社会上知识能力先进的个体,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区域,因而在大学里各种不同的外语及方言在此交汇,语码转换的发生屡见不鲜,因此,对此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2.大学校园语码转换的形式

2.1日常会话中的语码转换

2.1.1普通话与外语之间的语码转换

普通话是大学校园中最常用的一种语码,但随着中国不断国际化,以英语为代表的外语与汉语之间的语码转换开始盛行。而近几年,除了英语之外,伴随着日韩潮流在亚洲乃至世界的风行,普通话与日语、韩语等语码之间的转换也与日俱增。例如流行歌曲中出现日语“さようなら”(撒哟娜拉,日语中再见的意思);看到可爱的饰品之时会不由自主地直呼かわい(卡哇伊,日语可爱的意思),一些日文汉字词汇如“人荨薄“写真”、“料理”等也频繁与汉语混用。同样的由于韩剧韩国偶像及热门歌舞的流行,韩语词汇也不断与汉语混用,例如“”(oba,女称男哥哥)、“!”(a niang hei ka seyo,再见)等。

2.1.2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语码转换

以下是两个杭州的同寝室同学计划出去吃饭时的对话,此间发生了语码转换。例子中的两个杭州女生在讨论午饭吃什么这个日常生活的问题时,从刚开始的普通话转变为杭州方言,体现了彼此关系的亲密及对话方式的轻松。

A:我吃饭去啦。

B:侬去啥西去啦?(你吃什么去啊?)

A:不晓得。好像也米啥下饭。(不知道,好像也没什么菜。)

2.2书面材料中的语码转换

在书面文字材料中,多以汉英之间的语码转换居多,最先多出现在一些专业术语的运用中,其多是为了保证各种语码在翻译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歧义或者是为了保证形容的准确性。例如:某大学生在解答网友疑问时的回答:“……路由器间发送的另一个信息例子是链接……如果你觉得这还不够简单的话,同时按住键盘上的Windows键(有XP图标的那个)。”

另外,有些专有名词或者为大家所熟知的外国品牌等名称,大家也更倾向于直接使用英文而不是中文翻译。例如:mango好时光结束在2006年。这一年,同样来自西班牙的ZARA在上海南京西路开设了其内地第一间分店。ZARA拥有更快的时尚反应速度。更关键的是,它为内地消费者首次引入了平价大牌的概念,Fast Fashion(快时尚)开始被媒体广泛渲染。2007年,瑞典品牌H&M也进驻上海淮海路,在开业当天就引发了抢购热潮。

2.3现代媒体使用中的语码转换

大学生是社会上所有群体中最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群体,因而在大学校园之中,网络用语、手机用语、海报、喷绘、通知、广告上的创意设计等方面上的语码转化也相当频繁。“网络用语”,即多在网络上流行的非正式语言。多为谐音、错别字改成,也有象形字词,以及在论坛上引起流行的经典语录。这是一种以大学生为首的年轻群体为主所运用的语言。网络用语适应了文化信息传播的快速化,适应了年轻群体幽默诙谐的表达方式,以极快的速度在网上甚至生活中蔓延开来,逐渐成了一种适应如今快餐式生活的语言方式。比如,在网络语言中,有人用数字5871来表达“我不介意”的意思。还有一些部分是来自动漫的术语,多来自于日语,这就属于外来语的融合了,这些语言很大一部分具有争议性,多为一些动漫迷或者日系迷们所用,如:萌(日文原为萌え):意为可爱得不能再可爱了。

3.校园语码转换的社会功能

校园社交中的汉英语码转换就其社会功能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3.1反映双重文化身份

由于英语在世界上的地位,讲英语成为年轻人时髦的表达方式。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及日韩潮流的盛行,大学生借用西方及日韩国家文化的某些概念并使之融于本民族的文化概念中,从而来体现说话者的双重文化身份。试看以下例句:

王:郑啊,借我1000块可以吗?有急用。

郑:Yes,sir(没问题,伙计)。我们是朋友嘛!

中文与英文之间的顺畅转换,在此没有特殊的语义标记作用,这种无意识的语码转换体现了大学生的英汉双重文化身份。

3.2反映社会关系

Giles和Smith[3]提出的言语适应理论认为,语码转换现象分为两种:一种叫靠拢,它表示说话者为了谋求对方承认彼此一致性,因此在言语上努力去适应对方;另一种叫偏离,它表明说话人想要强调彼此的区别或分歧,因此在言语上也要坚持强调使用不同的语码[4]。语码转换通过靠拢和偏离来描写社会关系。对此请看以下例句:

A:你怎么穿这么少啊?

B:还好啊,我不觉得冷嘛!

(这时,A的英国华裔朋友Pour从后面赶上了拍了拍A的肩膀。)

Pour:Hey,cherry.

A:Hey,Pour,nice to meet you.

Pour:Nice to meet you too.And this is?

A:This is my friend fanny,and this is Pour.

B: Hello,nice to meet you.

在这个对话中,由于留学生朋友的出现,同学A和B交谈的语码从普通话转换变成了英语,从而更接近留学生的语言,表示了自己的亲和,在说话人和受话人之间建立共聚量,减少自己在达到目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这种通过靠拢的语码转换反映了特定情景中角色的变化,从而明确了社会关系,即普通话表示朋友关系,英语表示不同国籍的朋友关系。

语言偏离表示说话人自己具有权势或自己不愿向对方的权势靠拢,让对方尊重自己。如以下发生在日语课堂上的师生对话:

A(中国籍学生):先生,这次基础日语的其中测试可不可以简单一点啊,都没有时间复习。

B(中国籍日语老师):学习就是靠平时积累啊,临阵磨枪有什么用。

A:但是我们一直在准备英语四六级考试,没有时间啊……

B:私にはvSないでしょう。(这和我没有关系。)

例子中的老师反对学生希望期中测试简单一点的要求,转而用日语回答说这和我没有关系,就是语言的偏离,表示自己不愿意妥协。

3.3顺应社会规约

在校园社交中,人们常用语码转换来回避某些可能会引起社会性尴尬的话题,使交流不违背本社团中的行为和思维方式。简而言之,就是使交流的话题和内容顺应说话人所在社会中的规约。以下例句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两个学生一起出去买衣服,老板是温州人,学生一个是温州人,一个是宁波人。

宁波学生看重一件裙子,然后温州学生用温州话帮忙问老板:gai gi re di a.(这个多少钱?)

店主:bu zai.(80.)

温州学生转而用日语对宁波学生说:“80元、どう?”

宁波学生:“高い^ぎるよ。(太贵了。)”

温州学生:“じゃ、ほかの店に行こう。(去别的店里看看吧。)”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温州学生用温州本地话与是温州人的店主交谈,就是挑明了说:“我是温州人,我知道价钱,你不要想坑我。”然后又转而对同是日语专业的宁波学生用日语谈论对于这件商品这个价钱,就是为了避免彼此之间的对话被店主听见或者避免尴尬。他们的对话顺应了社会规约,使谈话人和旁听者在心理上都能够接受。

4.结语

大学校园中普通话、方言、外语甚至是网络用语之间的语码转换现象的不断发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不断创新的品质。语码转换作为谈话策略之一,可以用来显示身份、表现语言优越感、重组谈话的参与者、表明中立的立场、用来改善人际关系和谈话气氛等,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一番研究,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Gumperz,J.J.Discourse Strategies[M].Cambridge University,1982:59.Gumperz,J.The speech community[A].Anwar S.Dil.Language in Social.

[2]Groups[C].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71:114-128.

[3]Giles,H.etal.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M].Oxford:Basil Blackwell Ltd.,1979.

[4]王楚安,徐美彦.浅析语码转换的社会及心理动因[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2):21-24.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上一篇:幼儿教师教态艺术刍议 下一篇:对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