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艺术关系的层次论

时间:2022-10-13 09:55:34

科学与艺术关系的层次论

【摘要】科学艺术是人类创造性地把握世界的两种方式,两者之间经历了一个一体―分化―再融合的过程。科学与艺术在物质、心理和本质层面存在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是三位一体的,在三个层面之间层层递进,彼此渗透。幼儿园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应该实现科学与艺术在物质、心理和本质层面的融合。

【关键词】科学;艺术;科学教育;艺术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4-0013-03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提出“美学”概念,科学与艺术的分化就此开始。从此,科学与艺术的关系问题成了一个引发众多学者关注与探讨的话题。本文主要从物质层面、心理层面和本质层面剖析科学与艺术之间的互动关系,审视幼儿园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

一、科学与艺术物质层面的关系

在人类发展史上,科学发现、科学方法和知识等经常会对艺术产生影响,艺术手段、方法等也会通过在科学中的应用对科学产生影响,这就是科学与艺术关系的物质表现形态,即物质层面的关系。

在幼儿园教育中,许多教师从物质层面理解并实践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比如,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经常要求幼儿用绘画等艺术手段记录自己的发现;在开展某一主题活动时,教师首先会请幼儿用绘画等艺术手段表达自己已有的与主题相关的知识经验;在幼儿通过科学探索活动了解了某一对象的特性后,教师会引导幼儿利用这些知识经验开展相应的艺术活动,等等。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往往是在物质层面进行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如果缺少心理层面和本质层面的进一步融合,这些活动很可能成为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活动的简单拼凑。

二、科学与艺术心理层面的关系

科学需要想象,想象能够使科学思维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现实的规定性,赋予科学思维以灵活性和超越性。而在艺术活动中,想象、情感、理性等诸多要素彼此渗透,情感通过与理性的对话变得更加深刻。“单纯的情感的发泄不可能成为美的艺术,只有当艺术家意识到了他的情感所包含的深刻的理性内容,并把他的情感对象化、客观化,呈现为情理交融的艺术形象时,这才有美的艺术的产生。”〔1〕

在一次手工制作活动中,幼儿制作了各种各样的恐龙模型,其中亮亮做的恐龙只有三条腿。大家都问他:“亮亮,你的恐龙怎么只有三条腿啊?”他自豪地回答说:“我做的是三腿龙!”对此,不同教师作出了不同反应。有的认为这是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强的表现,应该加以保护和鼓励,提出要“为亮亮喝彩”;有的则认为想象要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不应该胡思乱想,应该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概念,明确提出要“适时纠正错误”。〔2〕这个话题看起来是讨论如何看待艺术活动中的想象,实质则是探讨艺术与科学的深层关系问题。如果亮亮只是为了以新奇引起大家的注意,那么确实需要“适时纠正错误”,不过并不是要纠正他在科学性方面的错误,即他做的“三腿龙”与“恐龙有四条腿”这一事实不符,而是要纠正他这样做的动机;如果亮亮做“三腿龙”另有目的,例如是为了说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后恐龙发生了变异,这时的“怪”“新”便具有了理性深度。

科学与艺术之间是一种互动、互利、互惠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即科学思维、理性中内在地具有艺术思维、非理性的成分,而艺术思维、非理性中也蕴涵着科学思维、理性的成分,这就是科学与艺术心理层面关系的主要内涵。幼儿的想象比较丰富,相对而言,理性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相对较弱。因此,在艺术活动中,幼儿往往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但缺乏一定的深刻性,显得比较单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在进行艺术活动指导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激发幼儿进行理性思考,以深化幼儿理解艺术作品的深度。

三、科学与艺术本质层面的关系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创造性地把握世界的两种方式。“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3〕

和谐、节奏、秩序、周期等是普遍性的重要内容,也是科学与艺术努力追求的目标。“在物质世界和自然科学之中,周而复始的运动形式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样式,像圆周式运动、椭圆式运动、螺旋式运动、波浪式运动,等等,它们都是周而复始的运动,都表现为一种周期美。同样,在艺术领域,像舞蹈演员的旋转、戏剧演员的腾翻、杂技演员的侧旋、跳水运动员的空翻等,之所以给人以无穷无尽的美感,也是因为他们的运动轨迹是圆或螺旋线。这些运动轨迹图形的千变万化与摇曳多姿产生一种富于变化和韵律的和谐美。同时,又由于其变化的周期性而产生一种周期美,从而给人以美的艺术的享受。”〔4〕“自然科学进步的历史是对我们所把握的、最初吸引远古人类注意的、粗俗而有限的节奏进行加工和全面表现的活动的记录。这一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时,科学与艺术分开了……然而,一种共同的对节奏的兴趣仍使科学与艺术构成血肉联系。”〔5〕

科学与艺术通过不同的方式揭示与把握实质相同的东西,即秩序、和谐、节奏、周期等,两者殊途同归,最终实现了融合。正是由于这种实质的相通性,科学与艺术可以实现深层次的积极互动。艺术活动可以激发、提升与优化人类内心深处的“生态原型”。〔6〕生态原型是存在于人类心理深层的一种具有自动调节、自我补充和自动平衡能力的高级生态系统,能够直接组织或稳定神经能量,其本身也遵循秩序、和谐、节奏等美的原则。生态原型的激发、提升与优化,通过异质同构的方式影响着个人的知觉、直觉、想象、思维等,进而使人对各种形式的秩序、和谐、节奏等更加敏感。通过对秩序、和谐、节奏等的揭示与把握,科学也会激发、提升与优化人的生态原型,进而提高人类个体对自然界中各种形式的秩序、节奏、和谐等的敏感度。这就是科学与艺术本质层面积极互动的主要内涵。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如果通过逻辑语言来描绘我们对事物的观察和体验,这就是科学;如果通过直觉感受来表达我们的观察和体验,这就是艺术。”

在科学活动中,幼儿探究了各种电线的特性之后,许多教师惯用的做法是让幼儿利用自己对电线特性的了解,选择并利用自己喜欢的电线进行艺术造型,以此追求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事实上,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注意观察与体验自己探索的各种电线的粗细、弯曲等各种形状的韵味,借此深化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比如,水平线往往给人广阔、宁静的感觉,垂直线往往给人挺拔的感觉,斜线则常常会让人感觉极不稳定,曲线又会使人产生变化、柔和、优美、愉悦的感觉等。通过这些活动,教师可以帮助幼儿深入体验电线中蕴涵的秩序、节奏与和谐,感受其中的艺术美,实现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在本质层面的融合。深层的融合活动又会促进幼儿在物质层面和心理层面实现科学与艺术的进一步互动与融合。

四、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三位一体

科学与艺术在物质层面、心理层面和本质层面的关系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一种层层递进、彼此渗透的关系,是三位一体的。物质层面的关系是外显的,是科学与艺术关系的物质表现形态;本质层面的关系则是内隐的,是科学与艺术关系的灵魂和核心。科学与艺术只有实现了本质层面的融合和互动,物质层面和心理层面的融合与互动才真正具有意义。

当前,我国幼儿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理论与实践更多地停留在物质层面和心理层面,几乎没有涉及本质层面。因此,许多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实践更像是科学教育活动与艺术教育活动的大拼盘。事实上,无论教师是否意识到这点,在开展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整合活动时,幼儿都会或多或少实现科学与艺术在物质层面、心理层面、本质层面的融合与互动。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造机会,设计科学的整合活动,实现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活动的深层融合,促进幼儿科学思维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编〔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364.

〔2〕每月话题.亮亮的“三腿龙”〔J〕.学前教育,2003,(10).

〔3〕李政道.科学和艺术〔J〕.自然杂志,1997,(1).

〔4〕张养年.奥妙无穷的周期美:五谈科学与艺术的共同美〔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 16(3).

〔5〕杜威.艺术即经验〔M〕.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63,165-166.

〔6〕滕守尧.艺术与创生:生态式艺术教育概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0-38.

上一篇:情感教育刍议 下一篇:亟待关注的儿童艺术欣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