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侵权案件管辖权之确定

时间:2022-10-13 09:01:24

浅析网络侵权案件管辖权之确定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5-0221-02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逐步覆盖了人们的生活。与此相伴而生的是网络侵权案件的层出不穷。在对网络侵权案件的法律救济问题上,解决管辖权的选择问题则尤为重要。本文通过网络侵权案件,对各国的理论和特点的分析真确认识传统管辖原则面临的挑战同时给出了自己试图解决问题的观点。以期为我国的司法实践和立法完善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网络 侵权案件 管辖权

一、引言

随着第三次产业革命的不断推进和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网络不断渗透到人们习常生活中来,然而网络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发展和变革的同时也给人类提出了棘手的问题。由于网络本身所具有的全球性、虚拟性、交互性等诸多特性,使得人们的权益很容易受到侵犯,而当人们要对这些侵权案件进行救济的时候,难免会涉及到管辖权的问题。由于互联网完全不同于物理世界,传统的管辖原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该问题的解决变得异常迫切。

二、网络侵权行为概述

(一)网络侵权行为的概念

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由于主观过错,或者虽然在法律特别规定的情况下无过错,但其违反法律规定的义务,作为或不作为的侵害了他人的人身权利或财产权利,依法应当承担损害赔偿等法律后果的行为。据此,我们可以把网络侵权行为定义为:在网络空间中,行为人利用网络特性,基于主观上的过错或法律上的特别规定而侵犯国家、集体或他人的民事权益而应承担相应民事责任的行为。

(二)网络侵权行为的特点

由于网络空间的全球性、虚拟性、交互性等特点,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在网络上与任何想要交流信息的对象发生联系。基于这种属性,发生侵权行为的机会大大增加同时呈现出很多与传统的侵权方式不同的特点:

第一、侵权主体难以确定。准侵权行为人在网上注册的个人信息几乎都是不真实的,很多网站在会员注册中,也没有对会员的身份进行验证。这使得侵权行为人在网络上实施了侵权行为之后,司法机关很难确定侵权行为人。这就使得传统的以当事人国籍为基础的属人管辖权没有适用的平台。

第二、侵权行为地难以确定。侵权行为地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和侵权结果发生地。侵权信息上传到网站后,网站经营者或管理者很可能将该其再传输到别的网站,其他网站也可能将该网站作为链接对象,故该网站所在地和提供链接的网站所在地也可以被认定为侵权行为实施地。一旦在互联网上侵权信息,其便可瞬间传遍世界,那么是不是接触到该信息的计算机所在地均为侵权结果发生地呢?如果依据这种标准,那么世界上所有连上互联网的国家都可能是侵权结果发生地。在这里,传统的侵权行为地确定规则如何适用需要作进一步探讨。

第三、侵权行为难以认定。任何侵权行为的认定都必须有证据,但是,数字化技术运用之后却使得从网络上获取的证据失去了原始性。网络中存在的数字化信息都是0和1所代表的物理状态组成的离散信号,不存在连续性,对其所作的修改和删除都难以发现和鉴别,具有不稳定性和易变性,因此,网络中的信息证据能力令人怀疑。

第四、侵权后果范围和程度难以界定。在网络上一条侵权信息,瞬间就可能会传遍世界,因此,其侵害后果将可能变得十分严重。但是我们却没有办法证明有多少人在网站上观看了该条侵权消息,因为即便用户访问了具有侵权信息网站也可能没有接触该条信息,所以,准确判断侵权后果的范围和程度也变得十分困难。

三、网络的发展对传统管辖权制度的挑战

传统的管辖权理论通常认为,与当事人有关的任何因素如果能够成为法院行使管辖权的根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该因素自身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相对稳定性,至少是可以确定的:二是该因素与管辖区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度。但是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和不确定性,发生在网络空间的侵权案件的侵权者很难同上述因素之间产生稳定的联系,这就动摇了传统的管辖权理论的基础。

首先,司法管辖区域界限模糊。传统的物理世界中人们依靠、强制等不同的手段划定了国界、边界,将世界划分成不同的国家和区域,并以此确定了各自行使管辖权的基础。但是网络空间是一个开放性的虚拟世界,在那里没有国家和区域的概念。当网络侵权案件发生时,网络空间的不可视性使得司法管辖的区域界限变得模糊。

其次,传统的管辖权根据难以适用。传统的管辖权根据如侵权人所在地,侵权行为实施地等因素之所以能成为确定管辖权的根据,就在于它们都同管辖区域存在着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关联度。但是网络空间本身具有开放性、虚拟性等特点,人们很难再将这些因素同物理空间建立某种联系了。

四、完善我国网络侵权案件管辖权的若干思考

(一)我国现有关于网络侵权案件管辖权的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明确规定“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对难以确定侵权行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原告发现侵权内容的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可以视为侵权行为地。”可见其沿袭了“原告就被告”的传统民诉理论,对司法管辖问题做出了解释,填补了法律的空白。但其是否适应网络的技术特性,真正解决网络对传统管辖理论的冲击,则需要实践的检验。

最高人民法院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域名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规定:涉及域名的侵权纠纷案件,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对难以确定侵权行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原告发现该域名的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可以视为侵权行为地。此规定有一定缺点,对于侵权行为实施地可以通过服务器所在地,侵权计算机终端所在地来确定,而侵权结果发生地在网络上却具有全球性。而对于地域管辖,如果根据某连结点指引的管辖地是全部法域,则该连结点应该归于无效。按照这个思路网络侵权案件中侵权行为结果发生地的连结点一般应该慎用。

(二)构建我国网络侵权案件管辖权制度的设想

网络侵权纠纷作为侵权的一种类型只是行为方式产生了变化,行为的性质未变,故对网络侵权行为的管辖确定,在原有的管辖确定原则上考虑网络技术特性即可。有关侵权行为管辖最主要的依据为侵权行为地。鉴于此,关于侵权行为地的确定就变得十分重要。我们认为应该在现有相关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侵权行为地进行分析:

其一,区分被动性接触、交互性接触以及积极性接触。被动性接触,是指仅仅将侵权性信息放置在网站上,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读取。积极性接触,是指积极、主动地将侵权性信息传到网上或者针对特定人进行发送由之读取:对积极性接触的意见比较一致,都认为应该由上传信息所在地法院和被告住所地法院进行管辖。比较困难的是交互性接触,因为它不仅仅提供信息给用户读取,同时还和消费者有进一步的交流。我们认为,仅仅有交互性接触不能作为行使管辖权的基础,还应该能够证明被告针对该法院地有其他“附加行为”。

其二,侵权行为的界定。在互联网上我们经常面对诸如“复制”、“超文本链接”等的网络行为。如何判断这些行为是否构成侵权行为以及在何种情况下构成侵权行为将是很重要的问题。但是关于这些问题,我国目前并没有合适的案例,学术界的观点也不一致,因此需要法官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既要按照传统的侵权行为判断标准,同时还要考虑网络空间本身的特性。

其三,侵权结果发生地的确定。由于互联网的特性,使得侵权信息在瞬间便可传遍全球的网点。那么是不是全球任何地方都可以作为侵权结果发生地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该种观点没有考虑网络本身的特性,是不足采纳的。在现有的情况下,是否可以考虑以原告住所地为侵权结果发生地,同时把侵权性信息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作为判断侵权后果严重程度的依据。

五、结语

总之,对于如何规范网络案件的管辖权,对世界各国而言都是全新的课题。随着网络技术的提高,网络问题会越来越复杂,由此带来的对传统法律体制的冲击会越来越大。国际私法领域中的网络案件管辖权问题仅靠一国的力量是难以实施有效的管制的,较好的办法仍然是通过国际合作,协调各国的利益,将确定最合适法院地的各种因素明确规定于国际公约中,实现对国际司法任务的合理分配。这对国际互联网自由、完整的发展应该是最有好处的。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入世后,网络案件将会大量增加,应加紧研究国际合作的途径尽快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相关立法以逐步和国际网络管辖权发展同步。

上一篇:浅论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及在中国的应用 下一篇:论转变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对欠发达城市发展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