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路软基台背回填施工工艺

时间:2022-10-13 08:19:20

浅谈公路软基台背回填施工工艺

摘要:对于公路工程来说,路基的强度、稳定性以及不均匀沉降均受路基台回填施工质量好坏的影响,从而对路面的质量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在高等级公路中,由于桥涵台背处路基沉陷导致跳车是很常见的。本文就通过工程实例,针对公路软基台背回填施工工艺进行研究。

关键词:公路软基台;背回填;施工

中图分类号: X7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软基台背回填施工工艺介绍

(一)基底处理

基底加固可以通过强夯施工法来实现,将透水性材料直接填筑在软弱基底上,透水性材料可以选择石渣。通过试夯确定出填筑的厚度,采用先点夯后满夯的办法。点夯可以分两次进行,将第一次与第二次点夯的夯点布置成梅花桩的形式,通过试夯确定夯击次数,强夯能级则为1000kN·m;满夯夯印搭接四分之一,共夯击两次。具体的强夯施工参数如下表1所示:

表1:强夯施工参数表

(二)确定强夯范围与分层填筑

要在桥台桩基施工前将透水性材料填筑在台背以及锥坡范围内,在满足强夯厚度后再进行强夯处理。确定强夯范围为由后台至距离肋板两米处以及整个锥坡基底范围。完成基底的强夯后再进行桥台下部的施工,在肋板混凝土强度超过75%时即可进行台背的回填施工。

(三)分层碾压回填材料要求

桥涵、结构物台背的回填对材料的水稳性要注比较高,比如级配砂砾或碎石等,且材料要与规定的级配相符。填料的最大粒径要控制在50mm范围内,塑性指数不大于12,CBR值至少要为8以上。具体的透水材料级配要求如下表2所示,需要注意的是集料中0.5mm以下细土有塑性指数时,液限要控制在40以内,塑性指数则控制在10以内。

表2:台背回填用透水材料级配要求

(四)超载预压与预压期的沉降观测

完成台背填筑后要对桥头路基进行加载承压,使得路基下沉稳定的速度更快。具体的加载方式如下:完成台背填筑后用路基本身填筑量的百分之二十超载静压桥头进行预压,且保证超载量布置的均匀性。通常在距离桥台50cm、5m以及10m的位置布设沉降观测点,沉降的位置在路基中线与中线左右两侧10m处。观测时对相邻两次沉降板的标高进行测量,就可以确定出沉降量。在填筑间歇期观测频率为每三天一次,完成填筑后第一个月按每周一次的频率观测,第二个月则为十五天一次,第三个月开始观测频率为每月一次,直到基础固结为止。

二、工程实例

(一)工程概况

某工程B匝道0号台、2号桥25号台与路基结合部为高填方软土路基,处理范围从B匝道0桥台后填筑,碎石范围则由天然地面向后向上至路基顶面,填筑高度为8.42m,填筑过程中预留台背回填长度10.5m;2号桥25号台填筑高度为9.98m,填筑过程中预留台背回填长度12m。

(二)人员配置与施工机具配置

本工程中具体的人员配置与施工机具配置分别如下表3、表4所示:

表3:工程人员配置表

表4:工程施工机具配置表

(二)材料要求与施工工艺

回填所用的是级配碎石,同样可以满足级配要求,压碎值在25%以内,含泥量在5%以内。施工时锥坡填土与台背回填同步进行,两侧回填对称同步进行;分层进行台背填筑,对含水量进行严格控制,层松铺厚度不得超过15cm,压路机无法施工的桥台肋板部位用小型夯具夯实,每层松铺厚度不得超出10cm;由于路基为高填方软土路基,因此采用强夯工艺以保证其基底处理效果,并分层填筑透水性材料。在施工过程中,以下几个步骤为重点环节:第一,强夯,采用先点夯后满夯的方法;第二,确定强夯范围,当填筑石渣达到设计要求的1.8m高程时开始进行强夯,具体范围由路基到台背2m至锥坡坡角,整个范围均根据上文叙述的强夯工艺进行强夯。第三,分层填筑。填方段台背回填路基要挖宽度1m左右的台阶,每级台阶的高度同样为1m。

在完成强夯后即可进行级配碎石的填筑,把填料按照梅花形状均匀堆放在路基上,注意填料的最大粒径不得超出层厚的三分之二,松铺厚度要控制在15cm以内。在装运填料过程中,要保证填料均匀混合,不得出现大粒径填料过分集中的现象。填筑时分层进行,根据水平分层,顺序为先低后高、先两侧后中央,摊铺与堆料同步施工。采用BM220振动压路机进行施工,碾压速度控制在每小时2-4公里。第一遍先用压路机静压,用平地机进行整平,接着再振压六到八次,最后再进行一次静压。具体碾压顺序是由两侧向中间碾压,再从中间碾压至两次,每次错一半轮宽。

(三)超载预压与沉降观测

按照设计图纸要求,B匝道桥桥台填筑量为1650方,当台背填筑到路基顶面时再加载330方碎石,均匀堆放直至台后10m的范围内,路基顶面宽度为24.5m,堆高为1.5m;2号桥25号台台背填筑量为2397方,填至路基顶面时再加载479方碎石,均匀堆放直至台后12m范围内,路基顶面宽度为23m,堆高1.7m。工程完工后进行沉降观测,一个月内每周均进行观测,未发生沉降。后续经过九个月连续观测,2号桥25号台台背最终的沉降量为5.214cm;而B匝道0号台台背的最终沉降量则为4.672cm,由沉降观测结果分析,可以确定中基台背回填稳定。

三、结语

上述工程采用了本文所介绍的施工工艺进台背回填,对该工程做长期的稳定性观测,发现经过处理后的台背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超载预压前期出现轻微变形沉降,后续该路面竣工后使用未出现桥头路车的问题。由此可见该工艺适用于公路软基台背回填,可以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玉宝. 桥涵台背回填及处理施工[J].吉林交通科技,2010(3)

[2] 陈新涵. 桥涵台背回填施工控制研究[J].交通标准化,2011(22)

[3] 孙奉军. 高等级公路桥涵台背回填施工工艺质量控制[J].山东交通科技,2011(2)

上一篇:关于桩基工程中断桩问题的探讨 下一篇:天津港南疆港区南部路桥工程(南航路)二标段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