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战略装车点若干问题综述

时间:2022-10-13 08:12:09

铁路战略装车点若干问题综述

摘要: 随着我国铁路网规模的不断扩大,货物集散点能力与铁路线路的输送能力也会出现协调问题。战略装车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铁路货物运输组织方法改革和技术装备更新后出现的新事物。深入研究战略装车点建设对铁路货物运输的影响,分析战略装车点区域货物运输组织、车流组织及运输效益的变化,进一步探讨我国铁路货物运输组织变革具有现实意义。

Abstract: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scale of China's railway network, distribution point capacity of cargo and the transmission capacity of the railway line will also appear coordination problems. Strategic loading point is the new thing that appeared with the method reform of transport organization of railway goods and the update of technical equipment and under such context. It is practical to study the impact of the strategic loading point on the railway cargo transport, analyze the changes of transport organization, traffic organization and transport benefits of strategic loading point, and further explore the organization changes of railway cargo transport.

关键词: 战略装车点;铁路货物运输组织;车流组织;运输效益

Key words: strategic freight loading sites;freight traffic operation of railway;vehicles management;transportation benefit

中图分类号:F2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8-0036-02

0引言

铁路运输的集中性和运输对象的分散性一直是铁路运输的主要特征,这一特征是铁路这一运输方式本身的技术经济特点所决定的。铁路的技术经济特点决定了铁路运输在大量旅客、大宗货物的中长途运输中能够发挥巨大作用。建设铁路战略装车点并没有改变货物的装载工具,而是通过有效的组织方法和提升装卸设备能力等办法提高货物的发送能力和直达运输,因此有理由认为战略装车点的建设是一种铁路货物运输组织的集中化。建立战略装车点,是铁路适应现代化货物运输需要的一项重要举措。建立铁路战略装车点能够发挥铁路运输的规模效益,提高运输效率,目前战略装车点在部分地区已经实施建设。

1铁路战略装车点的提出

1.1 铁路战略装车点的概念战略装车点[1]是新时期铁路现代化的装车作业场所。铁路战略装车点是以智能化的装载系统,大容量的仓储能力,高效规模化的作业方法,能够集中存储,整列配车、整列装车、整列始发,对全路(全局)货物发送和生产效率具有重要影响和重大意义的装车点。一站可以有多个战略装车点,一个装车点可建多条整列装车线,每一战略装车点至少具备一条整列装车线,装车线可以是专用线、专用铁路,或车站货场装车线。战略装车点能够进行高效作业,快速装车,以煤、石油、焦炭、矿石、钢铁等大宗物资为主,具有较好的货源基础和较强的货源吸引能力,货源量原则上达到日均1列以上。

1.2 铁路战略装车点的性质铁路战略装车点是铁路货物运输生产的一个基本单元,由于战略装车点建设在货源集中、市场相对稳定、装车去向统一、运量较大的地方,应该说是铁路“以大带小”逐步实现货运集中化的一个重要手段。根据铁路运输生产基础设施布局的自然特点,车站是铁路运输生产的基本单位,铁路运输生产管理也一般以车站为管理单元。从管理的角度看,战略装车点的出现将改变这一状况,成为铁路运输生产管理的新的着力点和实施大客户战略的重要步骤,这是铁路战略装车点基本性质,伴随着铁路战略装车点建设的逐步推进,铁路运输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将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1.3 铁路战略装车点的分类①从战略装车点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来看战略装车点分为全路战略装车点和铁路局战略装车点。一般单一品类年运量达到150万吨以上的装车点都要纳入全路战略装车点[1]。②从战略装车点装运对象看,有单品类战略装车点和多品类战略装车点。

2铁路建设战略装车点的背景

由于铁路运输的技术经济特点能够较好的适应大宗货物和大量旅客的中长途运输,长期以来我国铁路运输一直处于陆上运输的骨干地位,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起到了支柱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铁路在运输能力、服务质量、技术装备等方面也出现了不适应,并且面临着公路、航空等运输方式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铁路部门提出了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制定了我国铁路网的中长期规划。在铁路跨跃式发展战略的指引下,目前,我国铁路既有线实施了六次大提速,进行了大规模的管理体制改革,部分线路进行了电气化改造,部分高速客运专线和城际高速铁路正在建设。在管理体制改革中,铁路部门取消了铁路分局设置,调整了原有铁路局,实现路局、站段、车站三级管理模式,进一步理顺了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将首次在既有提速干线同时开行时速200公里动车组和时速120公里、载重5000吨货运重载列车。随着我国铁路的快速发展,将从根本上改变铁路运力不足、速度不高、技术装备落后的局面,实现客运高速、快速,货运快捷、重载,走向铁路的整体现代化。在这样的背景下,铁路的运输组织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客运专线、客运区段、动车组基地、集装箱中心站等新事物也不断出现。战略装车点就是随着铁路货物运输组织方法改革和技术装备更新后出现的新事物。

3建设铁路战略装车点的意义

3.1 战略装车点是提升我国货运组织水平的有效载体[1]。通过战略装车点将同一区域内的发货人集中、货源集中、装车地集中、同一到站和去向集中,使铁路运力资源得到优化组合和运用,运输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战略装车点实施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精细化管理,促进铁路货运生产由单车、小批量运输向整列、大批量装载运输转变,推动我国铁路货运向重载化、直达化、快速化方向发展。

3.2 战略装车点是进一步释放铁路运输生产力,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建设战略装车点,有利于解决目前装车点布局不合理、规模偏小、运输能力不能得到有效释放等问题;有利于整合运力资源,充分挖掘运输生产潜力,提高运输组织效率;有利于发挥铁路在规模、速度和效率等方面的技术经济优势,适应铁路货运长远发展需要;有利于密切铁路与国家重点行业和企业间的合作,提高铁路保障重点运输的能力;有利于提高产业集中度,进一步释放运输生产力,为我国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运输支持。建设战略装车点是铁路立足现实,放眼未来,高瞻远瞩的战略性发展规划,对今后铁路货运生产力布局和运输组织方式将产生深远和广泛的影响。

3.3 战略装车点建设有助于优化铁路、航空、公路、水运、管道五种运输方式生产能力的配置,从而更好的服务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铁路建设战略装车点同时结合实施大客户战略,充分说明铁路以市场为导向,逐步转变了观念和经营方式,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这非常有助于市场实现对运输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有利于经济发展。

3.4 战略装车点建设配合铁路货运集中化发展有利于充分优化利用铁路运输资源。

4铁路战略装车点建设与铁路货运集中化

目前全路货运站规模偏小,布局分散,运力资源有效利用不高,运输资源浪费严重。货运布局的结构性矛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铁路规模运输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当前全路年到发量5万吨以下的货运站约有1000个,5万吨至10万吨的货运站约有400个,这些小站占全路货运营业站总数的30%,但到发量仅占全路的1%。据不完全统计,全路有近一半的煤炭发运站日均装车在5车以下。这些货运站工作效率和劳动生产率较低,人力、物力、财力被浪费情况较多,许多车站的成本支出甚至远远高于运输收入。同时,由于小运量货运站大量存在,进一步影响到编组站的车流组织及检修资源的分散化,造成中间技术作业环节增多,阻碍了机车车辆运用效率的提高。其实,铁路是靠大量的机车车辆、作业人员来维持这部分车站分散而规模不小的货运量。另外,根据统计资料显示,虽然铁路货运量在各种运输方式货运量中所占的比例在下降,但总运量仍在增长,并且中长途运输占比重最高,铁路运力吃紧仍很普遍如表1所示。

从04、05年我国铁路货物运输的货运量可以看出,铁路货物运输中货运量最大的是煤,这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同时还有焦炭、非金属和金属矿石、磷矿石、等大宗散堆装货物,还有粮食、盐、水泥,化肥等大宗的成件包装货物,钢铁,有色金属,木材等长大笨重货物。集装箱运输也占了很大的比重,集装箱运输是一种先进的货运组织方式,在铁路运输中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是未来铁路适箱货物运输的发展趋势。针对上述情况和货运市场的发展,铁路势必进行货运集中化,进行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进行货运生产布局的调整。大宗货物建设战略装车点和卸车点,撤销和合并小型货运站,建立货运中心站,中心站间开型始发直达或技术直达列车,货运组织上实行“集中受理、就近装车”等等。

5建设铁路战略装车点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复杂性

5.1 建设铁路战略装车点的必要性

5.1.1 从大宗货物的运输需要上看,建设战略装车点是必要的。煤炭、石油等大宗货物向来是铁路货物运输的主要对象,铁路货物运输的技术经济特点能够很好的满足这些货物的运输需求,因此也是这类货物运输的首选方式。

5.1.2 从优化利用运输资源上看,建立战略装车点是必要的随着客运专线的建设和投入使用以及既有铁路的技术改造,部分繁忙线路客货争能的现象将得到缓解,在通过能力充足时,就有可能出现发到站装卸能力不足,从而限制通过能力利用,造成运输能力反而下降的情况,从这个方面看,建立战略装车点是必要的,相应的还要建立战略卸车点。

5.1.3 从铁路货物运输的经营管理上看,建立战略装车点是必要的目前,全路货运站规模偏小,布局分散,运力资源有效利用不高,浪费严重。同时,由于小运量货运站大量存在,进一步影响到编组站的车流组织及造成检修资源得分散化,造成中间技术作业环节增多,阻碍了机车车辆运用效率的提高。其实,铁路是靠大量的机车车辆、作业人员来维持这部分车站分散而宏大的货运量。从经营管理上看,有必要合并一些小站,将货源集中在较大的站上,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挥铁路运输的规模优势。

5.2 建设铁路战略装车点的可行性现实表明,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国铁路在客观上已经具备了大能力、高效率集中组织货物运输的条件。货源上看,大宗物资运输已占我国铁路总运量的80%以上,此外,随着我国铁路机车车辆技术的进步,机车车辆水平已经能够满足长距离和较快速度运输货物的需求。对于部分地区的大宗货物,条件具备就可以通过适当集中货源、扩大装卸场地、改善装卸条件、建立战略装车点来提高运输效率,发挥规模优势。这样既能保证货源不流失和货物的快速出运,又可以减少中间站调车和取送车作业,大大提高运输效率,充分利用枢纽和线路通过能力。这将大大有利于开行直达和成组列车,实现运输的合理化、集约化经营。

5.3 建设铁路战略装车点的复杂性建设铁路战略装车点从硬件的角度看是容易办到的,但是从运营管理的角度看是有其复杂性的,特别是货源的组织上。例如客户是否满意于货物从产地到战略装车点的汽车转运,对于多品类战略装车点建设货源组织的难度尤其明显。比如近两年来,郑州铁路东站由于受郑州市整体发展规划的影响,部分货主因市内交通受限而“舍弃”东站,从而使车站的运输经营跌入低谷。为了扭转这一趋势,2005年,郑州铁路局在进行生产力布局调整时,先后将原开封车站管辖的圃田车站、占杨车站和中牟车站划归郑州铁路东站管理,为该站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整合后的郑州铁路东站在经过多次市场调研后,提出了“支点东移”的经营战略,重新制定出台了《整车、集装箱货物受理审批程序》《郑州铁路东站运输协商工作机制》,在管辖各站实行统一承运管理模式,对大宗货源的货主在运力上进行倾斜。该站还将国内箱和国际箱分开管理,在营业大厅设立引导员,帮助那些不常来发货的货主免费办理一切手续。针对货运量递增,空车、空箱和去向不足的实际,该站充分利用运输优势,抽调专门机车担当调车作业,实现运能最大化,满足各站快取快送的需求;对一些重点货主和物资单位,由车站领导班子带队上门走访,用特有的运输优势和人性化的服务吸引货主,稳定货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郑州铁路东站经营战略“支点东移”的实施,吸引了大量货源,今年以来,先后有40多家物资单位和该站重新签订了运输协议。素有“大中原出海口”之称的郑州铁路东站瞄准运输市场需求,拓宽经营思路,把整合运输资源、培育货运市场,作为生产力布局调整后新的经济增长点。该站实施经营战略“支点东移”,后运输能量得到了迅速释放。这一案例表明了装车点选址的重要性和货源组织的复杂性,战略装车点的建设需要软硬兼施,不仅仅是技术设备简单更新。

6结束语

建立战略装车点,是发挥规模效益,提高运输效率的重要举措,目前在部分地区已经实施。但是,建立战略装车点后会引起铁路货物运输组织的巨大变化,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而且亟待解决。因此,有必要对战略装车点的建设可行性、建设原则与条件、选址以及影响、车流组织、车辆配备、运输模式、运输效率、经济效果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探讨。

参考文献:

[1]铁道部运输局.关于全路建设战略装车点的指导性意见.铁道货运,北京,2006.

[2]胡松超.推进铁路货运集约化经营问题的探讨.铁道货运,北京,2007.5.

[3]胡松超,吴方针.推进点线能力协调适应铁路运输发展,铁道运输经济,北京,2006.11.

[4]窦随权.铁路货运市场现状及发展策略分析.铁道货运,北京,2007.5.

[5]张海涛.沈阳铁路局战略装车组织的实践与探索.中国铁路,北京,2006.9.

[6]郭涛平,张云芳,郭建民.洛阳车务段战略装车点建设规划.铁道运输经济,北京,2007.1.

上一篇:企业财务管理调查报告 下一篇:膨胀土水泥改性试验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