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核心素养提升育人实效

时间:2022-10-13 07:01:15

摘 要:核心素养定位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明确了新时期的育人目标,为教师教书育人指明了方向。文章从班级建设、实践活动和学科教W三个主渠道,对小学教育中落实核心素养、实现育人目标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核心素养;育人实效;小学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一直在为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六大核心素养的提出,使我国新时期的育人目标更加明确,更加符合育人实际,为学校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教书育人是教师最基本的职责,学生核心素养的定位,使教师的教书育人目标更加清晰:教师既要把知识学问传授给学生,还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有益于社会的人。

一、以班级建设为抓手

在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今天,要落实“健康生活”的要求,我们可以以班级建设为抓手,通过学生的自主管理,健全学生的人格。

1.民主选举干部,在自主管理中认识自我

根据绝大部分学生有着希望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上进愿望,班主任可以顺势而为,有效发挥学生的自身力量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进步。民主选举班干部就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是班级自主管理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选举班干部可采用多种办法,如提出几个候选人、毛遂自荐、民主竞选、自荐与民主选举相结合等,努力探索适合班级民主管理的体制。班干部选出后,班主任要放心、放手、放权让班干部去管理班级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管理中学会管理,允许他们有一定的失误,提高自己的威信,班主任给予适时的指导、帮助、支持,尊重他们的工作成果,尊重他们的人格。由于班级目标是学生自己制定的,学生从过去的被管理者变成现在的管理者,而且既是被管理的客体,又是管理的主体,因此实施起来学生心情愉悦,对自己有更清醒的认识,他们的民主意识也得到增强。

2.正视个体差异,在全员参与中健全人格

要让班级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就要正视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建设和谐班级,使班级每个成员都能在自主管理中得到激励和促进。因此帮助后进生的转化便成为和谐班级建设的重要内容。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有先进与落后之分,这是相比较而言的,因此每个班级都会不可避免地存在后进生。但后进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们只是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较弱些,或者日常行为中自制能力较差些,他们也有自己的闪光点。作为班主任,要引导班干部充分挖掘出这部分同学的闪光点,并把这些闪光点放大,成为激励他们不断进步的动力和源泉。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在课堂上经常走神的学生,他在课间把讲台旁地上的一块橘子皮拾起,扔进垃圾箱。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班长,并授意班长在下午的班会时讲述这件事。班会上,听着班长的讲述,全班同学把赞许的目光投向了这位“后进生”,这位学生脸上露出了少有的幸福微笑。此后,我因势利导,多从正面鼓励他,他进步很大。后来,班委会组织各小组选举组长,这位学生光荣当选。实践证明,正面鼓励能够让后进生的一次良好表现发展成为他持久稳定的积极因素,并不断塑造自己完善自我,只要我们不落下任何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才。

二、以实践活动为载体

美国近代教育思想家杜威说过,如果儿童能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那就有助儿童的生长和发育。开展实践活动,能使学生接触社会,走进生活,在行为表现中实现知行合一,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责任担当,这正是我国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所要求的育人目标中的一部分。

1.重视劳动实践,在力所能及中形成价值取向

当下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受家长的宠爱娇惯,劳动意识普遍薄弱,劳动能力差。针对这种状况,可以成立义务志愿者服务队,建立起学生劳动岗位责任制,一人一岗,让学生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比如,哪些同学负责教室地面卫生,哪些同学负责走廊清洁,校园环境则分区域分配下去,等等,做到有评价、有总结。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认领学校的劳动岗位,如定期到特色场馆搞卫生,课外活动时间到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整理书刊,为校园花圃浇灌花草等。家庭是育人的重要场所,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家庭劳动作业”,如为爷爷奶奶洗脚、捶背,帮爸爸妈妈洗袜子、洗手套,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扫地、抹桌子等,并要求家长及时反馈。通过劳动实践,不但使学生劳动能力得到提高,体质得到增强,而且使他们认识到劳动光荣、劳动创造财富,劳动者可敬、劳动者伟大。

2.抓好社会实践,在生命体验中学会责任担当

社会育人是学校育人的有益补充,生活是教材,社会即课堂。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校外教育资源优势,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寻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践活动、“崇尚自然、敬畏生命”环保教育实践活动、“岭南精粹――非遗知多少”社会调查活动等。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锤炼道德品质,养成行为习惯,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珍爱生命、奉献爱心的情感态度,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教育,在生命体验中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学会责任担当。社会实践可以把学校活动、年级活动、班队活动和社团活动很好地结合起来,为学生创造体验的机会和提供动手的平台,既增长见识,又锻炼能力,更陶冶情操,为他们将来的持续性发展打好基础。

三、以学科教学为平台

1.挖掘德育因素,在愉悦身心中培养人文情怀

说到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持有传统教学观的教师往往会认为,那是人文、社科学科教师的事,自然学科难以渗透。其实这种看法是失之偏颇的。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数学家的生平事迹就是极好的育人素材,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解或引导学生阅读中外数学家的传记故事,通过介绍外国数学家如牛顿、高斯、欧几里得等,学习数学家献身科学、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通过讲解华罗庚、苏步青、陈景润、杨乐、张广厚、吴文俊等我国著名数学家的故事,体会他们追求真理、不怕挫折的攀登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同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来源和背景进行关注,追寻前人研究数学的轨迹,比如向学生介绍阿拉伯数字的来历,介绍古人的分类方法,介绍刘徽发明的割圆术,告诉他们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位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的人等。通过适时呈现丰富多彩的数学史料链接,使学生饶有兴致地感受到蕴含在数学课中的人文精神。

2.引导乐学善学,在掌握方法中培育审美情趣

有道是,最好的教育是满足学生需求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乐学、善学,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仍以数学课为例,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数学天生就是枯燥乏味的学科”的错误导向,想方设法把数学概念、数学法则、数学问题通俗化、生活化。比如,在教学“比例的应用”时,我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学生去实地测量后画出教学楼的平面图,但各组画出来的图形五花八门。我让学生分析原因,他们讨论后认为,最大的困难是不知道量到的实际长度画在纸上应该画多长。这时我因势利导,不悱不发,问:你们认为实际的长度画在纸上应当怎么画才准确?学生积极思考,脑洞大开,认为应该把实际的长度都缩小相同的倍数再画在纸上。我对学生们的想法给予了充分肯定,看时机成熟,便水到渠成地开讲比例尺的知识,学生听得特别专注。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需求,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使他们感觉到数学是有用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的真与美。

我国的教育教学从“双基”过渡到三维目标,再从三维目标转变为核心素养,是从教书走向育人的三个不同阶段。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有效改变了“唯分数论”的知识本位现象,必将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实现知识与育人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朱小蔓.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作为小学教育的使命[J].人民教育,2015(7).

[2]周小斌.学科育人视角下的有效师生互动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6).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南边路小学)

上一篇:谈怎样制作家乡民俗文化的微课 下一篇:渗透数学基本思想,提高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