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可持续发展农业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时间:2022-10-13 06:45:51

我国可持续发展农业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摘要】农用土地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石,关乎整个农副产业的长远发展。而农业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则是对农业用地进行综合评价的各种标准的集合,是指导农业发展的关键元素。对农业土地利用指标体系的研究,当从该体系的组成入手,对其可能产生的社会意义等进行探究,并结合时下社会发展的需求,提出相应的可执行建议,确保农产业的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组成;意义;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

一、农业土地利用指标体系的组成

(一)农业土地整体性评价指标

整体性评价指的是从宏观角度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指标集合,其主要是从我国土地,特别是农业及相关土地进行整体性评估的指标。这类指标是基于国家整体土地利用研究,农业及其他用地合理区划等宏观实用性目的而设置的。包含了如下一些类别指标:1.我国整体土地类型划分及相互之间的比例指标;2.土地面积及人均占有量;3.全国或者某特定地域土地利用率;4.农用土地面积、整体分布、人为布局等。该类指标因国家政策倾向、自然气候变化等各种因素,表现得较具变化性、地域性和经济性。

(二)农业土地的实用性指标

主要是关于土地成分测定的相关指标,包含对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水分、矿物元素、盐碱性等土壤成分指标;土壤受肥料、气候、作物等共同作用下的变化程度指标;既定条件下土壤上作物产量等经济性指标的结合。

(三)农业土地的环境性指标

环境性指标可谓是可持续概念下最为重要的指标,它是评价农业土地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主要指标。其中包含了:1.农业土地可利用水源评定指标,包括湿地、洼地、泉水、降雨等;2.水土保持指标,包含农业土地周边森林草地覆盖面积,水土流失现状等;3.环境污染指标,即对大气、土壤、水源等的综合指标;4.科技投入指标;5.持有者或经营者相关指标(农民或者相关农业工作者的知识水平和环境意识等)。

二、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和意义

(一)便于对我国农业可利用资源的监管

当代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整体工作当中尤为重要的,因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目标即是实现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实现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共赢。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或者机构必须要通过一系列手段和技巧去及时地检测、管理各种资源,确保减少资源浪费的同时,做好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工作。通过农业土地利用评价体系,管理者能够对农业生产相关资源进行整合性地研究。并且对于一些带有破坏性的现状或者行为,可以及时地采取补救或者治理措施,保障农业土地的活性,稳定农业活动与周边环境的平衡。

(二)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有效理论基础

我国杂交水稻的研发,为全球农业作出了贡献,同时也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农业发展需要相当的研究和长期实践下的经验积累。农业土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长期适用,能够积累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各种经验,并且化量变为质变,最终以历次积累的经验为基石,实现技术、理论的突破,最终化为一种知识力量反作用于农业活动,促使农业各种相关工作的有机整改。此外,伴随我国社会的发展,国家在整体规划建设上不断提出新的设想,其中关乎城市建设、农业发展、建筑规划等诸多社会工作,均需要大量的依靠土地,单以农业而言,只有通过科学的分析与调整,才能够选取适合的种植物在相应的土地上,实现集中性的农业活动。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与执行建议

(一)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基层农户相结合

政府部门是宏观手段的实施主体,能够保障各种相关工作有序进行。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与执行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当发挥其领导者的作用,一方面加大各方财政投入力度,包含相关的宣传教育工作、研究与实验、信息渠道建设等投入;另一方面,需要协调各相关组织和个人之间关系,为有序开展这一系列的工作提供必要保障。科研机构应当从人才入手,鼓励科研人员深入学习,并要求科研活动与实践相结合,积极结合现实生产,不断将指标精细化。而基层农户作为实验和指标执行的终端,当履行其积极反馈信息和合理建议的义务。

(二)以环境为基石,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环境是评价指标的直接作用对象,同时也是评价指标存在的意义所在。可持续发展农业正是为了增加农业生产的有机性,将原本渐渐从自然环境中脱离出来的农业生产从新归于自然中去,实现生态农业和持续性农业活动。因此,有关评价指标在制定时,不应当仅仅是局限于对农业生产的各种评价,还应当考虑农业土地周边环境的整体效应。例如,关于化学肥料的适用为土地及农地周边作物、土壤、水源等带来的影响,同时这种影响下会造成怎样的危害等,进行有机风险评估,将评价工作具现化。把农业活动这项工作发展成为辐射广、影响大的立体社会事务。

四、总结

我国可持续发展农业土地利用评价指标发展至今,虽然具备相对完善的体系结构,能够对土地状况进行较为全面的判定和测量,对我国农业生产和规划带来较多的便利。但是,随着社会当中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深入解析,以及社会科技生产力等的发展,既有的相关指标必然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所以仍旧需要人们理性并持续的探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继明.县域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的理论和方法[D].华中农业大学,2011.

[2]陈茵茵.区域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8.

上一篇:法律援助工作的现状与对策 下一篇:制约铁路大型机械设备利用率提高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