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闻娱乐化表现及成因

时间:2022-10-13 06:45:38

我国新闻娱乐化表现及成因

【摘 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带来了我国传媒业的市场化和商业化,同时在传媒领域还掀起了一股娱乐化浪潮。本文以《羊城晚报》为个案,运用了个案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对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及原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 表现 原因

近年来新闻娱乐化在报纸、电视节目、广播节目中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成为传媒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一、新闻娱乐化的概念

“新闻娱乐化”概念在国内最早提出要追溯到2000年,在《娱乐化本土化——美国新传媒的两大潮流》中,李良荣第一次提出了“新闻娱乐化是指犯罪新闻、名人的风流轶事、两性纠葛”。①

林晖在《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中,把新闻娱乐化定义为:“最突出的表现是软新闻的流行,即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以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其次是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新闻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并在表现技巧上强调故事性和情节性,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②

二、《羊城晚报》新闻娱乐化的表现

(一)头版新闻标题分析

1、《羊城晚报》头版新闻标题

本文以2012年6月1日至2013年5月31日的报纸头版为研究对象,以分层抽样的方法每个月选取4份报纸,总共48份,据统计,这48份报纸总共513条新闻标题,在报纸排版中使用特殊手段包括加粗、放大、加底纹、加图标、改变颜色等进行变化的新闻标题共321条,占标题总数的62.57%。

2、《羊城晚报》头版新闻标题娱乐化表现

(1)内容上:追求刺激性和新奇性。《羊城晚报》一年中选取的48份报纸共513条新闻标题,注重事故、灾难等的负面新闻标题有116条之多,新奇的新闻标题31条,娱乐性的新闻标题20条。为了吸引受众注意,《羊城晚报》的新闻在内容上追求刺激性、新奇性、煽情化和故事化,不仅将灾难类、政治类以及国际类新闻通过“硬新闻软着陆”的方式加以凸显,还将大量新奇、私密的娱乐化信息安排在头版。

(2)语言上:口语化的表达。《羊城晚报》的新闻标题呈现口语化,其表现有以下几种:第一、纯口语化的表述。如“也走了”、“又离婚了”、“又伤了”、“忽悠”、“不安全”、“跑得快,脾气坏”等;第二、网络热词。如“给力”“吐槽”、“炮轰”、“揶揄”等;第三、引语的使用。如“人家选美”、“还要再等”、“别信”等;第四、日常用语的翻新。如“好威水”、“比特区还特”、“闻屁师”等。

《羊城晚报》新闻标题的口语化,使标题显得通俗易懂,表达的多样性丰富了新闻标题的内容,但口语化不利于成稳的报纸风格的形成。

(3)文字符号上:双引号的泛滥使用。在《羊城晚报》48份头版报纸的新闻标题中,双引号一共出现75次,报纸头版上双引号的使用主要有以下6种作用:第一、突出强调,对标题中的个别词语进行强调;第二、省略,用简略的词语在标题中陈述;第三、表达特殊意义,为了情感和意义表达的方便;第四、指代作用,报纸在标题中使用含有事物或人物特征的词语作为代称;第五、特殊名词;第六、直接引语。

《羊城晚报》头版新闻标题对双引号和问号、感叹号的使用较为普遍,从中可以看出新闻记者在拟定标题时特别注意使用情感意义强烈的标点符号吸引受众的注意,使新闻标题的表达形式更加丰富,但是对带有情感因素的标点符号的使用过于泛滥会使新闻标题有“标题党”之嫌。

(二)头版的版面设计

1、版面设计

报纸版面强调的是通过版面元素的合理配置,实现报纸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达到视觉优化、突出报纸的第一眼效应、增强版面吸引力的目的。③随着“注意力经济”的概念被引入报业经营领域,版面设计已经成为报纸塑造品牌形象、扩大市场份额、吸引广告客户、提高经营收入的重要一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家报纸纷纷追求“第一眼效应”,力求在五彩缤纷的报摊上独树一帜。

2、《羊城晚报》版面设计的娱乐化表现

(1)“花哨”的排版方式。通过对《羊城晚报》48份头版报纸的分析发现,为了使版面表现得生动活泼,版面在新闻标题的编辑上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加底纹、变化字体、改变颜色和位置。48份报纸中通过以上四种形式改变的标题共有319条,每一份报纸排版发生变化的有6-7条,多种强调手法的使用在增强报纸可读性的同时,这种花哨的排版可能使报纸整体风格欠稳重。

(2)鲜艳跳动的颜色。现代报纸在版面设计时,往往喜欢选择那些颜色十分鲜艳,以便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引起受众的注意。《羊城晚报》头版对红色和蓝色特别钟爱,几乎每一份报纸的头版都会在字体、底纹或是图片上出现红色,跳动且极富吸引力,整张报纸给人活力感,但是泛滥的变化、多种颜色的交替使用使得报纸整体风格显得比较乱。

(三)头版的新闻图片

1、新闻图片

新闻图片就报纸而言,是指版面中新闻照片、新闻漫画、新闻图表等,新闻图片的功能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一是传递信息,新闻图片可以独立的传递信息,达到区别文字传播的效果;二是美化报纸版面,避免呆板单调,吸引读者阅读;三是增加现场感,使人有亲临现场的感觉。④

2、《羊城晚报》新闻图片娱乐化表现

(1)新闻图片的内容:采用富有冲击力的图片。在样本的48份报纸头版中,大小图片共使用了186张,平均每天使用3-4张图片,其中灾难性事故现场的图片有29张,17张尺寸较小的照片和12张占版面1/4的大照片;体育娱乐类的新闻图片有53张,图表和灵活多变的图片有15张,占图片总量的55.37%。

富有冲击力的照片可以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激发受众的阅读兴趣,但是富有冲击力的图片在内容上更偏向灾难、事故现场的血腥的场面以及涉及“星”、“性”等方面,就必然带来新闻图片的娱乐化现象。

(2)新闻图片的尺寸:偏重于使用大图片。《羊城晚报》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共186幅新闻图片中,占版面1/4大小的图片有48张,占图片总数的25.8%。现代媒体特别是报纸在编辑图片时刻意将图片放大,这在报纸头版的表现更为明显,编辑往往将具有吸引力的新闻图片放大编排在头版最重要的位置,从而使报纸能够在丰富多彩的报摊上最先吸引受众的眼球,但是大尺寸的新闻图片并不一定含有相应的新闻价值,对“大图片”的过度强调反而会影响报纸的权威性。

三、新闻娱乐化产生的原因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新闻娱乐化现象在大众媒介中的出现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现从经济层面、文化层面、受众层面和跨文化传播层面来具体分析新闻娱乐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经济层面:市场经济体制下传媒的市场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中国传媒市场化和商业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媒体为了争取受众,提高自身的发行量、收视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追逐并保持市场份额,尽可能以软性、刺激性和人情味的新闻和表现手段抢占市场,生产受众感兴趣的新闻,通过传媒的“二次销售”,将吸引过来的受众注意力卖给广告商以支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二)文化层面:大众文化的流行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与社会转型及由此带来的变化相适应的是,大众文化取代精英文化开始走上时代的舞台,娱乐化、商业化和消费性是大众文化的主要特征。⑤从一定程度上讲大众媒介制造了大众文化,同时它又是大众文化的载体,大众化、娱乐化成为现代媒介的主要特点,当这些延伸到新闻领域,自然就产生了当前的新闻娱乐化倾向。

(三)受众层面:受众的心理需求

佛洛依德曾提出人的本能是在“快乐原则”下追求快乐,这是“本我”的追求,但是现实条件下,“自我”往往在“现实原则”的支配下压抑“本我”的需求,人格结构的平衡发展又会促使“本我”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某些突破口,以释放原始欲望,“本我”的因素导致受众渴求传媒提供娱乐化、媚俗化文本的心理基础,从而使娱乐化新闻的传播有了市场。

(四)跨文化传播层面:西方文化的影响

冷战结束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导致文化传播的全球化。随着人类交往的扩大,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渗透势在必行,在全球化语境中,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着少数西方文化传播大国与多数文化传播弱国之间严重的不对称与不平等。⑥处于文化传播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西方国家所追求的新鲜性、突发性、异常性、刺激性、人情味的新闻理念和操作模式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中国新闻界产生影响,所以说跨文化交流也是我国新闻娱乐化浪潮形成的一个原因。

结语

不仅具有传播信息、宣传、舆论监督、传播知识功能,还具有提供娱乐和服务的功能,新闻的娱乐化演变成对民生的关注和以受众为主体的大众文化理念,但是过度的新闻娱乐化,可能使新闻走向低俗, 甚至成为垃圾文化,媒介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也会随之受损。只有在社会可接受的范围内挖掘新闻的娱乐功能,才能使媒介真正走向大众,提高新闻媒介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①李良荣,《娱乐化本土化——美国新闻传媒的两大潮流》[J].《新闻记者》,2000(10)

②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2)蒋小丽:《现代新闻传媒的标题艺术》[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1-1

③陈超,《报纸版面设计中的视觉效果分析》[J].《中国报业》,2012(4)

④彭秋林,《体育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和控制》[D].苏州大学,2012

⑤罗印纯,《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D].暨南大学,2003

⑥闵阳,《新闻娱乐化现象成因探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3)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0级新闻学学生)

责编:姚少宝

上一篇:新闻图片与女性形象呈现研究 下一篇:内蒙古集宁农村地区儿童“圆锁”习俗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