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人文教育论文

时间:2022-10-13 05:57:23

当代大学生人文教育论文

一、当前大学生人文教育缺失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分析

所谓的人文教育,其本质就是弘扬人性,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的教育[1]。它的前提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目标是最大化的发展学生个人潜能,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处理自我、他人和物质三者关系的能力,指导学生的行为朝着合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发展。当前大学生人文教育的缺失主要表现为情感和责任感教育的缺失。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产生的独生子女现象导致人文精神的缺乏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广泛实施,产生了一大批的独生子女。这些家庭的结构是以独生子女为中心来构建的,当时一度被冠上“小皇帝”“小太阳”等等称号,一个孩子往往被几个大人围绕着百般呵护,导致独生子女普遍存在比如缺乏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孝敬长辈、缺乏为他人着想的精神等现象。而家庭教育是学生的启蒙教育,对其影响深远。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因此,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现象成为我国高校人文教育效果不彰的重要原因。

(二)教育产业化产生的严重后果

教育产业化带给高等教育浓厚的功利色彩和实用主义倾向,使学生普遍认为是在花钱买教育,从而把市场经济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如盈利行为、等价交换等也带入教育领域。因此学生会在潜意识里认为人文教育是一种教育投入的浪费,从而在观念上轻视人文教育,导致高校现有的人文教育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2]。

(三)高校以提高就业率为教育目标而产生的负面影响

中国大学生普遍注重专业技能学习,却往往忽视技能背后存在的人文底蕴。很多高校将毕业生就业率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以迎合市场的需要和大学生自身的需求。诚然,专业技能的教育是培养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是适合客观需要的,但是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人文教育的缺失。诚如前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所说,如果学校的教育只是重视专业的知识教育,而不重视德行的培养,那么很可能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大学则沦为“职业的培训所”,无精神的传承,无文化的坚守,大学精神沦丧。

(四)高校自身课程设置不尽完善

现在高校开设的一些公共课程着力于培养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而对于人文教育,人文精神,心灵关怀等由于其效果不是非常直接和显性而往往被忽视了。重理轻文,文理分离,重术轻道,从而导致人文教育的缺乏。因此,高校自身课程体系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大学生人文教育缺失的客观原因。

二、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一)人文精神缺失导致诸多不良后果

一是信仰危机。信仰是前进方向,信仰是精神支柱,信仰是行动指南。现今的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他们比较以自我为中心、缺少理想和信仰,比较物质化和现实化。对西方文明赞赏有加,而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则有所不知,或者根本就不想去知。从而在言行上毫无大学生的风采,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浑浑噩噩,是非不明。这些现正体现出其人文精神的缺失。二是责任危机。很多独生子女大学生由于在家里受到百般呵护,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到了大学之后往往不懂得谦让,更是缺少责任意识,遇到困难容易互相推诿,缺少团队合作意识。踏上社会后当发现世界并不是围绕自己来运转的时候,往往会陷入迷茫和恐慌,甚至可能走上自暴自弃、愤世弃俗的道路。三是诚信危机。不少大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后,对单位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与他人交往中缺乏诚信,这种诚信的缺失本身就是人文精神缺失所导致。可笑的是,这些人在缺乏诚信的同时,却理所当然地要求他人保持诚信。当其想法和现实发生偏差的时候,往往会变得偏激,对社会和他人都表现出怀疑的态度,总觉得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二)人文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意义

人文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人学”,它的实质是精神性的而不是物质性的,人文教育要解决的是“心灵”的问题而不是“身体”的问题。大多数的教育者把培育人性、陶冶情操、塑造品格作为人文教育的目标和共识。大学人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精神、人文素质和艺术品性的复合型人才,为他们成为会学习、会做事、会做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夯实最重要和最根本的文化底蕴。因此,只有把人文教育放在校园文化建设和课程设置的重要位置,放在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切实树立起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并以此来促进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才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思想境界,才能让大学生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中诱发的诸如理想信仰缺失、价值取向扭曲或因理想和现实差距而产生厌世、灰心思想能有真正的解决途径。

(三)人文教育是大学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

大学的根本目的是人才培养,培养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校的重任[3]。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是全国人民为共同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继往开来的时代。在这一重要时代,要求大学生必须是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三位一体的高素质人才,这也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重任。缺乏人文精神的关照和培育,是不可能培养出真正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

三、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举措的思考

(一)构建完善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堂是引导学生、教育学生的主渠道,因此,改革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是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课程制定者必须全面审视人文课程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意义,在考虑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必须顾及人文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推动作用,与时俱进地安排合理的人文课程。在课程设置中加大人文课程比重的同时,注重显性课程和潜在因素的结合:如校园布局、文化体育等硬件设施与学校管理制度、学术风气、人际关系、文化生活等软环境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教师人格与教学行为、领导方式对学生的教育影响等等,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对人文课程起着支撑作用。要加快开发和研究更符合时展和人才培养的人文社科课程体系,彰显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使大学教育课程体系本身充满人文精神的关照和视野。

(二)创造交叉互融的教育空间

让大学生既具有较高的知识技能,又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所应追求的双重目标。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必须实现专科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叉相融。作为高校教育者,应该对现有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认真反思,改变现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养的倾向。专业学科的教学应该使学生在掌握该学科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和领略到该学科的真正核心精神,学习渗透其中的人文知识。只有打破现有严格的专业壁垒,将知识传授和素质培养融为一体,合理进行文理兼容的课程设计,才能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要把人文教育融入其他教育之中,如必修课程,学分认定等,把人文知识的学习和社会实践体验、社团活动等有机衔接起来,构建起一个文理交融、课内课外结合、理论与实践互补的教育空间。

(三)培养开拓进取的师资队伍

人文教育要落到实处,关键是要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作为一线教育者,必须深刻认识到人文教育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意义,并将人文教育始终贯彻于学生工作的各个方面;作为高校管理者,要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教师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并为教师的学习深造提供条件保障和支撑。要构建起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的有机教育体系,使全程教育、全员教育、全方位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在教育中处处重视人文理念、体现人文关怀、彰显人文精神,这样就能使学生浸润在浓浓的人文精神氛围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实现教育者的主导性和受教者的主体性的有机统一,从而实现教育的潜在力量。总之,人文教育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精髓和精神财富,通过知识传授、环境渗透以及实践探索,使学生的意识观念、思想情操内化为人格、修养、气质的过程[4]。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就是要做到“以人为本”,切实地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将人文教育渗透到课堂中去,落实到学生管理上、校园文化建设中,全方位全面覆盖学生工作各个阵地,以此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品质,发掘潜能、展现个性,实现大学生自我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全面和谐的发展。

作者:刘俐丽 单位:常州工学院

上一篇:土建工程复合地基施工技术研讨 下一篇:土建工程造价管理和预算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