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钱财 取舍有道

时间:2022-10-13 04:28:52

2009年央视春晚小品《不差钱》有两句台词,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人死了,钱没花完”和“人还活着,钱没了”,说得既风趣又富于哲理。让人回味人生如何应对“生命与钱财”的话题。其实“舍命不舍财”与“财去人平安”的遗训早已传为警示常言,迄今人们依旧对生命钱财取舍难分。

旧时,有民谚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现在,老生常谈:“没什么,别没钱;有什么,别有病。”尽管“钱为身外物”,而一旦为已有,就成了 “钱是身内物”。到头来,讲的就是“生命与钱财”的冲突。古往今来,世代演绎,始终是人们处理失衡或取舍不妥的矛盾。直至无法化解或统一时,就有了顺应自然的结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英国作家托马斯・富勒讲过一句名言:“命运引导自愿跟随的人,但驱逐顽固执拗的人。”喻意有些人俯首听从于命运;另一些人却主宰了个人命运。

有关“生命与钱财”的话题,千言万语,见仁见智;可是人们仍然我行我素。当不遗余力为了钱财而舍弃生命时,只是在其生命终结后,才由他人感叹且妄加评说。

在澳大利亚人的心目中,将生命、教育、家庭、钱财列为人生四要素,钱财位居最后,依此形成人生坐标。钱财是人生奋斗的目标之一,但不是唯一目标,钱财不应成为个人最终的生命价值。记得有一篇寓言讲得好,百花说:“钱财是永不凋零的花瓣。”杨树说:“钱财是一年四季的常青。”雄鹰说:“钱财是矫健强壮的翅膀”……有了生命存在,才有花枝招展,才有苍劲翠郁,才有翱翔天际。这像是对生命与钱财做了形象阐释。

将生命与钱财联系一起。“在一定范围内,钱财能够带动生命延续,但绝对达不到‘控股’的程度。生命与钱财不能等同对应,延续生命还有许多其他决定因素。”从另一个层面解释,适量钱财也可以说成是“人生存的基本保障”。而过量钱财则或可看作为“人生命的若干屏障”。人,长命百岁而一生贫困,堪称是一种不幸,但只有“穷苦”。拥有钱财却灾祸缠绵,陷入又一种不幸,实属于“煎熬”。从现实出发,人在一生过程中做事,目的就是让生活变得更完美,保证了生存之后,追求较高层次的享受,也是社会允许的。如今,在生存问题的理念上,基于钱财的被扭曲,观念分化得十分尖刻,对于享受的理解,认知是有很大差异的。孰是孰非,难分难断。同一件事,有人认为是最大的享受;有人可能觉得完全是苦楚。《孟子・万章篇》云:“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扫描社会百态,还是“人死了,钱没花完”者居多;而“人还活着,钱没了”的较少。一段时期以来,英年早逝的名流时有发生,大概都属于前者吧。钱财之于每一个人差距甚远,富商、巨星,低保、贫困且不说,就工薪阶层而言,悬殊也很可观,有人年薪数十万元,身边也有月挣几百元的。各找各的平衡,各有各的活法。但对生存的欲望、要求、祈盼和策划,确是不约而同的。只是在生命与钱财的天平上,如何建立持久的均衡,甚难!因为往往人由穷变富,拥有巨额钱财时,早已将当初欲求知足的心理砝码丢弃了,生命逐渐向钱财倾斜。直至生命曲终,钱财余音不绝。英国剧作家萧伯纳在他的戏剧台词中说:“在现代社会中,没有信念的阔佬,比没有节操的贫妇更加危险。”因为多余的财富,只能换取糜烂的生活。而精神的必需品,是无需用金钱购买的。环顾四周,在一些人的眼里,总误认为“金钱可以主宰一切”。有了钱财,就意味着拥有了权势、安逸、享乐和自由,可以为所欲为,活得痛快,改变人生。于是,一富遮百丑,所有的脏污和缺憾,都可以用金钱掩盖与弥合。但是,唯独忽略了重要一点,那就是“身心健全”“益寿延年”,它却是无法用钱财来填充和修复的。

人在健康时,常用生命换取钱财;而当患病时,却以钱财保住生命,现已是不争的事实。《圣经》说得好,“对金钱的追求是所有罪恶的源泉”。即使不是所有罪恶的源泉,也是大部分罪恶的源泉。其实罪恶并不来源于金钱本身,人类进入货币时代是社会的进步。罪恶是源于人对金钱的贪欲。这种贪欲侵蚀人的心灵,使人在茫然中失去了自己心灵原有的纯净,从而改变了人的信念和心态。钱财的无限占有,结局是人生负重。在当今社会环境里,如何让纯净的心灵在拥有钱财的同时,而不被钱财所左右,保持神智清醒,维护生命安全。看来应被纳入“现代养生学”的范畴了。西方有学者称,人的钱财贪欲心理与人体内的雄激素过剩有关,倒像是一种托词,还有待进一步实验观察。

那么,在人的有生之年,运用拥有的适量钱财,构筑生活的坚实框架,有效延续生命时限,根源来自“科学养生”。从心理学视角看“生命与钱财”的矛盾,实质是“自身与现实”的冲突。无忧和焦虑,舒适和痛苦,时而交替出现,人可以在平素生活中加以调节冲突双方的关系,增强忧患意识,多些换位思考,把握无忧,低调舒适,缓和焦虑,消除痛苦。建立心理防御机制,原则上讲,可以分别采用压抑、否认、投射、退行、远离、抵消、转化、补偿、幽默、升华等方式,适时加以防御变革。针对此种心理状态提示四句话应对矫正,就是“把握合度,量入为出,淡泊世事,适可而止。”悉心思考,寓理其中。而今,人对生命时限,还是难于做到额定或预测的。意欲养生,度的约束,衣食住行,情志心境,无不如此。经济状况,因人而异。宜做纵向对比,忌与横向找平。须知:事业钱财,水涨船高,亦应有度;倘若失节,身心俱衰,生命不在,一切皆无。世态万象,不可尽览。少则心安,多则扰神。战国学者韩非主张养生必须守度去泰。倘若失度,任其纵横,必将损及身体乃至性命。又说:欲求长寿,有待争取,顺应自然。“圣人之道,去智与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

水是人的生命元素之一,缺水干旱,人难于存活;洪水泛滥,人陷于灾患,构成对生命的威胁。钱财之于生命其理亦然。

但愿,钱财能成为生命福祉,而不要沦为厄运灾祸。编辑/吕毅

上一篇:饮食应因人而异(下) 下一篇:空巢老人如何走出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