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时间:2022-10-13 04:14:16

浅谈中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摘要:问题在中学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合理设计问题是提高中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问题设计的基本程序是:明确教学目标,找准质疑点,设计问题链,选择问题呈现方式。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要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问题形成系列化,增强问题的明确性。

关键词:中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志码:A?摇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175-02

问题教学理论认为:知识中相当大的部分可以不用现成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而由学生在问题情境下,通过教师的组织、指导,在独立地认识活动过程中获得。教学过程应当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问题为中心,以思维活动为主线,这是中学课堂教学提高效率实现创新的应有对策。实施问题教学法,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问题设计。为什么要进行问题设计呢?如何设计问题?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提高中学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问题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中学课堂教学围绕问题展开,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和分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使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活动更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在有限的课堂45分钟内集中精力解决具体问题。其次,问题是最好的学习诱因,在中学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设计问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内驱力,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再次,“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状态,使学生在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深化知识,培养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提高觉悟。但是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起到这些作用,只有那些符合教学要求,设计恰到好处的问题才能真正促进中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中学课堂问题设计的基本程序

第一,明确教学目标。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可以提出很多问题,但并不意味着问题越多越好,偏离教学目标的问题不但浪费时间,反而会破坏整体效率。因此问题设计应跟随教学目标的指向,紧紧围绕教学重点、难点。第二,找准质疑点。中学课堂教学中有很多的地方可以设置问题,如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知识的衔接点,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点,学生的兴奋点和疑惑点,教学的热点等等,但问题并不是教师在课堂上随处可设、随时可置,必须找准质疑点,才能有效地设计问题。第三,设计问题链。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表现得尤为突出,一堂课的内容往往就是一个大问题,在其内部知识点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那么问题的设计也应当体现整体性和系统性,围绕教学目标组织一系列问题,构成一个层次分明、具有内在逻辑的问题链。第四,选择问题呈现方式。问题的呈现方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和思考方式。不同的目标构成内容,适用不同的问题呈现方式,例如,要比较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个基本概念,可以采用比较式来呈现问题:如果不用不变资本来购买生产资料,工人就不可能创造剩余价值来,所以全部资本都直接给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这个观点对不对,如果错了,又错在哪里?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从教学目标和内容出发,采用相应的问题呈现方式。

三、中学课堂问题设计的基本要求

1.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恰当的坡度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必要条件,中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必须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在政治课教学中,并不一概排斥比较简单容易,学生可以从书本上找到现成答案的问题,但是这样的问题很难使学生动脑思考,不仅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反而会逐渐养成懒于思考的惰性和对书本的依赖性。有些教师上课时问题提得不少,学生也答得快,一问一答,有答无错,表面上配合默契。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现有知识和能力水平,更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既不让学生觉得高不可攀,也不至于唾手可得,只有设计出那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到获取新知识的欢愉和乐趣,从而培养提高思维能力。

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中学课堂的理论知识源于实践,与社会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运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正确适应社会现实生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中学课堂的基本要求和魅力所在。在当前的中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从理论到理论,拘泥于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中提出问题,所提的问题往往因为脱离实际,而让学生觉得抽象乏味,因此中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既要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又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以学生比较熟悉、感兴趣但又认识不清的话题为切入口,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有关素材来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进入一种以现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而又迫切希望解决新问题的精神状态,带着解惑和获知的直接目的去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探究思考,直到问题的圆满解决。只有这样才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观察和分析能力,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使问题形成系列化。系统论告诉我们:系统是由各个要素按照一定的等级和结构组织起来的,呈现层次性。

4.增强问题的明确性。教学问题应当以教学目标为指南,紧扣教学内容,让学生的行为有的放矢。如果问题体得太大,太空泛,套笼统,表述不够简明、准确、清楚,情境没有反映问题的实质,问题的表述中充斥专业术语,学生就难以听懂吃透,不知道要思考什么问题,也不知道从何处入手解决问题。不仅如此,有时一个问题冗长繁杂,晦涩难懂,学生就会感到厌烦、乏味和疲劳,打不起精神,连听都不愿意,更谈不上积极思考,只有那些切如口不大,表述简单扼要比较明确的问题,才能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恰当地把握问题的思维空间,将那些次要的、非本质的费时的情节和条件删去,选择适当的语言和方式表述,即使对于专业知识,也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解释,力求问题具有比较明确的指向。

上一篇:课堂上如何创设良好的提问氛围 下一篇:优化活动策略 重视问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