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本女子教育的发展原因

时间:2022-08-20 02:31:11

浅谈日本女子教育的发展原因

摘要:在日本经济的崛起因素中,教育体制改革占据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而女子教育的发展在日本近代教育史中可谓是别具特色,具有明显的历史阶段特征。本文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对日本女子教育的发展过程进行阶段性介绍和分析,探讨研究日本女子教育的发展原因及经验,期待对我国女子教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女子教育;体制改革;人权思想

中图分类号:G53/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140-02

笔者通过对日本女性教育事业发展的文献资料查阅,将其发展历程分为古代启蒙时期、近展时期以及现代成熟时期,并简要结合政治文化等因素分析各个时期发展的原因。

一、古代启蒙时期及其背景原因

在古代时期,日本的政治文化深受中国“汉”文化影响,与中国封建社会风气相同,日本女子权利一直备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压制。女子教育也一直很难被社会所提倡。虽然进入到封建社会后,统治者出于灌输纲常纪要的需要,客观上允许了女子对文学的接触创造,但就整体历史阶段而言,古代的女子学习情况不能严格地算是教育事业的起步,只能说是启蒙时期,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日本的古代时期,女子是没有受教育权利的,虽然历史上出现了一些女性才人、教育家,但这些女性所受的教育只是一种贵族女才教育、女德教育,不具备普遍性原则,而且古代日本的教育机构也都全部拒接女性。在女才教育的内容选择方面,主要有书法、吟诗与乐器的学习,而在女德教育中,教学内容学习上述内容外,教学更注重女子“妇道”的培养。总之,日本古代女子的教育只是让女子通过对书法、诗歌、音乐的掌握,培养自身的才艺,迎合上流社会交际的需求,这些内容具有很大的功利性,女子的教育权利根本得不到自由保障。例如书法是恋人之间相互揣测对方性情的工具,赋诗和歌是为了应酬博爱,和琴则是用来培养性情,士族家庭通过这些才艺的教学只是为了塑造出举止得体、性情高雅的闺秀形象,从而借此增加与贵族名门联姻的筹码,该种教育下的女子是政治联姻的牺牲品。

在幕府统治时期,日本是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的国家。统治者们主张复兴儒家思想,继续深化对被统治者宣扬伦理纲常思想的植入,以此来维护他们的统治安定,因此他们实行所谓的文治安邦策略。如德川家康曾言“要治理天下,还必须奖励学问,实行文治”。而出于维护阶层性的原因,这一时期仿唐科举制的已经彻底瓦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人对文化各领域的探究,实用教育得以蓬勃发展。

幕府统治后期,特别是江户时代,日本教育进入一个爆发时期,女子教育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教学场所由原来的家庭教育有了开始转向学校教育的趋势,虽然是极少数,但全国确实已有士族藩校和民间寺子屋建立专门的女学校。一些女子被送进学校进行简单教育,当然伴随着这种教学方式的变化,女子教育的内容相比于以往又有了变化,由才艺培养转向了注重妇德培养。妇女要懂得遵守“三从四德”,具备常规的“妇道”要求。如《女大学》里要求女子要对丈夫恭敬,绝对服从;女子要到寺子屋、师塾等处学习掌握织布、缝纫、插画、礼仪等必要家庭技能等。

据统计,江户时代后期已有45%的男性和15%的女性达到了能知书识字的要求,寺子屋的数量涨到了15500所左右,而在这些学校里女生数量约占五分之一。

二、近展时期及其背景原因

由于封建社会闭关锁国式发展,日本遭受了西方列强的政治经济冲击,社会变革迫在眉睫。在此情况下,文明开化的明治维新从此成为日本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场资产阶级改革运动不仅带动了日本政治经济体制的革新,也促进了日本教育特别是女子教育的近代化快速发展。

明治伊始,统治政府就下达了实行推广义务教育、实业教育、颁布《学制》法令等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以期建立起如西方一样的近代教育体制。在西方女子教育思想浪潮的涌进中,明治政府大力鼓励发展女子教育,在《学制》中明确规定“令一般女子与男子平等受教育”、“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年龄在20岁以上且有师范学校毕业证书或中学证书的女子也可任职教员工作。而这一系列鼓励女子教育事业的政策成果也是很明显的,日本国内建立起许多女子学校,涉及师范、医学护理等各领域,科目也繁多,因此据不完全统计,到1900年日本女孩的就学率达到了71.73。

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后,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泛滥,女子教育蒙上了严重的军国主义色彩,鼓吹“良妻贤母”、“军国之母”的思想,学校的教学内容注重女子修身教育与家庭技能教育的培养。虽然这种愚昧极端的教育方针对女子教育事业的质量造成了严重的打击,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时期的女子的社会责任得到了重大肯定,女性教育事业在政治上获得了的极大支持,女子教育学校数量见长,其中1900年前后三所女子高等学校的创立掀起了民办女子学校运动就是例证。《学制百年史2》显示:到1933年,日本全国女子学校已达到了900多所。

三、女子教育的现代化发展阶段

二战后是日本女子教育的又一转折点,通过二战对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打击,日本的民主思想得到传播,妇女的社会地位真正得到了巨大提升,不仅享有了参政权、婚姻自由等权利,还享有了就业权。这一权利的解放促使了妇女亟需通过教育掌握知识增强就业能力,成为女子主动竞争学习权利的动力。战后至今,日本女子教育主要经历了占领时期的改革、复苏时期的妇联运动以及新世纪的新发展三个阶段,日本女子教育成效显著,一举成为亚洲最早完成女子教育现代化的国家。

基于美国等战权国的影响,日本战后对旧有的教育体制再次进行了改革,1947年颁布的《基本教育法与学校教育法》,保障了男女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女子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得到了改善,就学率明显提高。同时,日本政府倡导“先育人后求富”、“儿童的成长取决母亲对其的教育”等口号,促进了全体国民教育的发展。1975—1985年“联合国妇联十年”时期,日本为了改变国际对日本妇女地位的认识,政府加大了对女权问题的关注力度,女子大学和女子短期大学数量激增。进入21世纪后,教育事业日益国际化、信息化,面对新形势的冲击,日本整体教育事业正进行着第三次改革,日本教育目标开始向国际信息化、终身学习、个性化发展的方向转变,在此背景下,日本女子教育目标向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具备人格魅力的现代女性靠拢,日本女性教育成为整体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社会各行各业提供了各式人才。

四、结束语

从日本女子教育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的女子教育事业呈现着政治性和阶段性特征,政府对教育的支持力度极大地影响着该项事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状况。因此,对于起步较晚的我国女子教育而言,力争获取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关心是首要步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现代化的日本女子教育发展状况中紧紧把握教育的发展方向对教育成果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在多种渠道获取加大化的资源后,我们要善于学会有效运用资源进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创新,把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以女大学生的人格魅力和职业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目标,努力塑造独具特色的中国女性形象,只有这样,我国的女子教育才能更进一步得到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周萍萍.日本女性教育家与近代女子教育[J].昌吉学院学报,2010,(03).

[2]吴莹.日本近代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实践[D].吉林大学,2013.

[3]臧佩红.战后日本女子教育的发展及启示[J].南开学报,2012,(02).

上一篇:以“任务驱动”为导向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构建... 下一篇:新形势下初中英语的分层次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