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措施

时间:2022-10-13 03:42:43

审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措施

一、审计风险的概述

(一)审计风险的涵义。

在新的国际审计准则中审计风险被定义为“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人员发表不适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是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的综合风险,即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特征。

审计风险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客观存在性。审计风险存在于整个审计过程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它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转移或者消失,因而,审计人员只能采取有效的审计,经过有效的审计程序,去抑制、降低或控制审计风险。第二,不确定性。审计风险的不确定性具体表现为:后果发生与否的不确定性,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程度不确定性,审计人员承担审计责任的大小不确定,等等,因而它也是一种潜在风险。第三,经济损失的严重性。审计风险一旦发生,就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后果。就会计事务所而言,审计风险的发生,必然会降低其可信度,注册会计师的形象,严重者还会招惹官司。就被审计单位而言,审计风险发生后,某些重大的经济事项信息必然会被披露,这就可能严重影响企业的形象、企业的资信度,尤其是上市公司,其股票价格必然会产生剧烈的震荡。就公众、广大投资者而言,他们是审计风险最直接的受害者,他们在不恰当的审计报告的误导下,可能会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使自己的经济利益受损。第四,可控性。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合理选择审计方法,规范审计程序,以控制审计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成因

1.审计机构自身不当形成的。如审计人员素质、能力的差别造成同类审计业务结论不同;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品质的高低决定审计行为的偏差,导致审计结论的偏差;审计人员在取证和选用证据上,都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如果取证不充分,其结论也就不一定合理;审计操作不规范、审计程序脱节、主观臆断、凭经验办事,就增加了审计的失误率;审计方法选择不当,也将影响审计结论的是否正确等。

2.社会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这主要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而审计人员又不能觉察所造成的风险。即使审计人员确认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合理或在关键环节上失控,其提出的修正建议是否能够真正适合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也会形成一种修正风险。如果社会及公众审计意识增强,企业便会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严格会计核算,其审计风险就会降低;反之则升高。

3.经济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市场经济成份的多元化,被审计单位行为的不稳定性,如企业改组、兼并、重组等,使审计人员对企业的情况难以全面地反映和评价,获得正确结论的难度加大,从而增加了审计风险。

4.法律环境对审计风险形成的影响。法律是审计工作的依据,如果法律体系不完备或不衔接,审计人员就失去统一的判断标准,增加风险机会。我国先后颁布的《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明确规定,对审计人员的失职行为和违章行为分别追究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5.审计方法对审计风险形成的影响。一是审计方法模式滞后,仍停留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阶段,而国外已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阶段;二是无论采用判断抽样还是统计抽样,它都是根据审计人员的经验主观判断,极易遗漏重要的项目;三是审计操作不规范,如审计人员为了降低审计成本随意放弃一些自认为不必要的审计程序,审计方法的选用不科学,审计报告的编写不明确、不公允等。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措施

由于审计所处的环境日益复杂,审计所面临的任务日趋艰巨,市场经济中成本效益原则的存在决定了审计过程中存在审计风险。由于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因此,审计风险可能给审计人员带来经济上和名誉上的损失。这在客观上要求审计人员注意风险存在的可能性,并采取相应措施尽量避免风险和控制风险,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

(一)保证审计的独立性。

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应从两个方面去解决。一是从宏观上,必须解决审计组织地位的独立性,社会审计组织要脱钩改制,脱离挂靠主管部门的影响。二是在各个审计组织内部,也要采取措施确保上岗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主要是要保证被指定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不存在可能影响审计人员的公正立场的特殊关系和其他能够削弱审计人独立性的各种因素。

(二)加强对审计计划的管理和控制。

审计计划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审计工作任务所做出的统一安排。它是对审计工作的行动方针、目标任务、内容重点、完成措施、时间及步骤事先所进行的具体安排。一经确定,对审计工作就具有指导性和控制的作用。因此,要降低审计风险,必须事前作好合理而详细、有效的审计计划,使以后的审计工作有序进行,增加以后工作的针对性,减少盲目性,为以后收集足够而有效的审计证据提供依据。

(三)认真编制项目审计方案,建立风险责任制度。

审计方案,是顺利完成审计项目任务,达到预期审计目的而编制的具体工作计划,它是为安排审计作业,由审计组编制的具体工作方案,内容包括审计作业要点、步骤、方法、时间进度和人员分工等,审计方案是检查、考核项目审计质量的重要内容和依据,应充分考虑审计人员的力量安排,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并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每个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案,在对审计的内容和被审计单位的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之后,对审计的范围、重点、程度、方法、人员分工和工作进度等作出详细的规定,使审计人员有所遵循,对审计质量的考核也有所依据,减少失察的可能性,也便于分清责任。明确审计组织内部各个层次、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做到事事有人审核批准,有人实际操作,有人负责指导监督,有人负责考核,出了问题能够及时反映出来,并能分清责任。

(四)建立健全三级复核制度。

建立和完善审计机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是减少舞弊、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有力保障。质量控制是审计机构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审计业务本身的复杂性,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审计风险及审计人员自身能力的限制,对某一经济事项做出错误的判断在所难免。因此为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明确相关审计人员的责任,建立三级复核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三级复核虽然都是复核,但不同层次的复核在审计过程中的控制内容和复核重点都不同,只有把握住各自的特点,才能发挥好三级复核的作用,降低审计风险。

(五)保持谨慎的执业态度。

无论是审计机关还是审计人员都应该保持执业谨慎的态度,谨慎的原则是审计机关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离开了执业谨慎,审计机关就失去了质量的保证。

保持合理的职业谨慎,一是要谨慎选择被审单位。二是要积极推行审计承诺制,与委托单位签订业务委托书。一旦涉及法律诉讼可减少口舌之争,预防和控制风险。审计机关应制定统一的执业质量控制措施,从承接业务、风险评估、制定计划、督导审计外勤工作、复核工作底稿、出具报告等方面都要有严格的控制程序和措施。

(六)确定适当的重要性水平。

确定适当的审计重要性水平是控制审计风险的重要措施。会计师事务所要在对客户的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进行评估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客户制定不同的重要性水平,对客户的审计风险从会计报表层次、账户层次和会计分录层次进行全面控制。通过对分录、账户和报表三个层次重要性水平的控制,可对报表整体的审计风险有了详细的测试和评估标准,从而为履行审计程序和发表审计意见提供准确的依据。

(七)履行严格的审计程序。

履行严格的审计程序是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关键。在具体执行审计程序中,要严格按照制定的审计程序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通过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可以从总体上把握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风险。同时每做一项审计程序都应该作好工作底稿记录,一是为以后复核提供依据,二是避免以后万一被诉讼,有据可查,减轻审计机关的审计责任。同时,审计机关对整个审计过程应该实行监督,确保审计程序按步骤顺序进行。

(八)不断提高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

从根本上说,防范审计风险关键要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而高质量的审计来自高素质的审计队伍。会计师事务所要尽可能吸收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取得资格并有丰富执业经验和良好信誉的注册会计师加入审计队伍,造就一批既精通会计业务,又精通管理、审计、法律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以满足日益复杂的审计业务需要。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有较强的法律意识,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如果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切实做到超然独立、正直客观、忠于职守、勤奋工作、遵守法律、保守机密,就可以减少失察舞弊的机会,降低审计风险,维护审计人员的职业形象。

(九)科学地运用审计方法。

审计的方法是审计人员为了完成审计任务,达到审计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措施和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和审计事业的发展,审计方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系统的不断完善的演变过程。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人员能否正确、合理的运用审计方法,将直接关系到审计工作的效率,影响到审计意见和结论的正确性。特别是一些现代的统计分析、经济管理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对提高审计质量更是十分明显,但也可能会增大一定的审计风险,如抽样审计方法的运用,如果运用得当,就会大大减少审计工作量,提高审计效率与质量;但如果运用不当,就会得出错误的审计结论,给审计带来较大的风险。为有效地规避审计风险,审计人员要结合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审计方法,减少主观性,规范审计程序,以控制审计风险。

总之,审计风险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因而,审计风险控制的措施既涉及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也涉及到社会各方面。随着审计事业的发展,审计人员法律责任越突出,审计风险管理就越重要。审计风险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防范控制也要从多方面、多层次着手,需要结合目前审计风险的现状,以便于对症下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中铁24局南昌公司)

上一篇:认真学习 真正掌握 广泛宣传 切实执行审计法实... 下一篇:江西财产保险公司盈利状况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