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千与千寻》中白龙的形象解析

时间:2022-10-13 02:26:38

电影《千与千寻》中白龙的形象解析

摘 要:本文主要利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从心理分析角度对宫崎骏的电影《千与千寻》中的主要人物白龙进行解读。作为日本知名导演宫崎骏的代表作-------《千与千寻》在国际上获奖无数,很多学者对电影中的主要人物进行多方位解读。本文尝试用超我、本我和自我的概念来分析白龙的形象,诠释白龙在电影中心理的变化历程。

关键词:《千与千寻》;白龙;超我;本我;自我

一、贪婪、邪恶、疯狂的白龙-----本我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人最原始的、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本我是人先天的本能欲望,遵循着“快乐原则”。

在《千与千寻》中,小女孩千寻误闯入到一个神秘的地方,这个地方的主人是汤屋的汤婆婆。汤婆婆在汤屋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甚至可以决定别人的生死。白龙则是汤婆婆最得力的助手。在电影中可以看到,白龙在汤屋的地位颇高,汤屋中的下人们非常敬畏白龙。白龙在汤屋中的身份实际上是杀手,帮助汤婆婆处理掉那些不听话,不服从管教的下人。杀手这个职业本身就蕴含着本我的含义,杀手听从主人的命令,接受主人的指示去做事只为获得权力和利益。

在遇到千寻之前的白龙是贪婪的、邪恶的也是疯狂的。是人性中本我的体现。他沉迷于权力和地位。白龙本事河中的神明,但是他为了学习魔法获取更多的权利,用自己的名字作为和汤婆婆交换的条件,迷失了自我。宫崎骏导演通过一个10岁小女孩千寻的神奇经历告诉我们,勿忘初心。在电影中,初心最基本的体现就是自己的名字。千寻为了救父母,不得不在汤婆婆的汤屋工作,并且被汤婆婆赐予了一个新的名字--------小千,但是千寻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本名-----千寻。

二、善良的白龙-----超我

弗洛伊德认为,超我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白龙对千寻的保护就是白龙超我的体现。白龙初次见到千寻就认出了这个小女孩,在白龙还是河神的时候,小千寻曾经掉入过白龙所在的那条河中,是当时的河神白龙救了她。因此,在汤屋的时候白龙才会说自己即使忘记了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忘记了千寻的名字。白龙牢牢地记住了这个叫千寻的小女孩并且保护她就是hi白龙身上超我的体现。白龙身上的超我在遇到千寻之后便开始出现雏形,接下来,白龙开始全力保护千寻确保千寻在汤屋的安全。看到这里,白龙的超我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白龙实现了人性向善的超我境界是灵魂深处自我的救赎。为此,白龙也牺牲了自己的性命。

三、白龙的回归----自我

按照弗洛伊德的陈述,所谓自我,是自己意识的存在和觉醒。自我追求现实。自我的功能就是依据现实来表达和满足本我的愿望与超我的要求。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从白龙在汤屋外面第一次见到千寻,他的自我就挣扎着从本我中脱离出来,他想在复杂的汤屋环境中保护这个小女孩。在电影中出现的别的人物形象其实就是白龙自我的化身。千寻在汤屋结交的第一个朋友,另一个小女孩小玲,虽然一开始对待千寻很冷淡,但是慢慢地也开始在一点点地帮助千寻实在找回父母的回家之路。小玲态度的转变其实就是白龙人性回归的写照。在汤屋还有另外一个在关键时刻帮助千寻的就是锅炉爷爷,锅炉爷爷教会千寻无论到了哪里都要守规矩。这些话,白龙在见到千寻第一次就交代过千寻,白龙在第一次见到千寻时对她说,快点回去,不要看。包括后来来汤屋洗澡的腐烂之神,他浑身恶臭,令人讨厌,但是最后却给了千寻一个可以拯救自己父母的丸子。电影中还有一个形象比较令观众难以忘记,那就是无脸男,刚出场的无脸男令人觉得恐惧,但是也是在善良的感召下回归了善良的天性。电影中的一众配角的转变其实就是白龙善良的回归。

四、结束语

《千与千寻》这部电影通过讲述一个小女孩的神奇之旅,将千寻的勇敢和善良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千寻从一个被爸妈呵护的小女孩在转瞬间就要面对巨大压力,但是千寻在困难面前依旧保持自己善良的本性,这种善良不断地感召着身边的人,最终千寻不禁救出了爸妈也收获了很多的友谊。这部电影看似只是给孩子看的一部动画片,但却蕴藏着一个道理,那就是在善恶交错的社会里,最终正义一定会战胜邪恶。人类不能屈服于自己的欲望,不能让自己沉浸在欲望中,要坚信美好一定可以战胜邪恶,短暂的迷失之后定会迎来人生新的出口和希望。

参考文献:

[1]游智皓. 宫崎骏奇幻世界之旅[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03)

[2]刘鑫. “真爱”与“勇气”:《千与千寻》对现实空间的挖掘和思考[J] 时代文学,2010(09)

[3]沈黎晖. 宫崎骏的感官世界[M]. 作家出版社,2004

[4]杨曼. 宫崎骏动漫中的文化回归[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03)

[5]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引论[M] 高觉敷,译. 商务印书馆,1983

上一篇:小议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 下一篇:如何培养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