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经费筹措问题初探

时间:2022-10-13 12:15:48

高校经费筹措问题初探

随着人类步入21世纪,各国政府都在不断地调整政策,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作为基本国策,政府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但是我国的经济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国家不可能全部承担发展飞速的高等教育经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是非常有限的。虽然目前我国高校筹资渠道正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尝试,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还需要进行研究并加以解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对高校现有筹资渠道的状况进行了分析,同时借鉴国外高校筹资经验,指出我国高校筹资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筹资渠道多元化发展的创新思路和政策建议,以期对拓展办学资金来源、缓解资金紧张,从而加快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有所贡献。

一、我国高校筹资现状分析

(一)高校资金来源方式分析 高等教育投入实际上就是通过政府、学生、社会实体和捐赠者四大外在投入主体和高校自身这种内在投入主体的互动合作,四股外在投入力量形成一股合力,和内在投入力量的作用相结合,从而有效地把社会资金引向高等教育市场,从而实现高等教育投入多元化的发展战略。教育经费投入具体包括国家财政性投入和非财政性投入,财政性投入主要是指政府拨款,然而政府补偿的比例并不是由政府的收益程度来决定,它主要取决于政府的高等教育财政政策。政府拨款曾经是高校的单一资金来源,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也在逐年提高,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规模逐渐扩大,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所需的经费完全由国家承担下来,既不现实也不可能。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战略地位的提高和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单一的国家财政拨款体制已不能达到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要求,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就需要非财政性投入来满足资金的需求。目前非财政性投入方式主要包括:学费收入,指高校的学生个人交纳的学费;校办产业及社会服务收入,指高校可以依靠自身的资源,如人力、物力和技术力量对社会提供有偿服务活动所取得的收入;社会捐赠,指城镇、农村、厂矿、企事业单位的个人根据自愿、量力的原则捐资助学,以及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外籍团体、友好人士等对教育的资助和捐赠;其他收入,如银行存款利息收入。

(二)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问题剖析高校教育经费是推动高校向前发展的首要动力。没有一定的教育经费作保障,教育的发展就成为无水之源。具体表现在:一是政府财政投入力度不够。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办学成本就要实行分担。分担原则主要分为受益原则和能力支付原则。受益原则是指谁从教育中获益,谁就应支付教育的经费,支付的数额与获利的多少成正比。国家、社会、受教育者、学校都是高等教育受益者,都应该分担高等教育办学成本,但是政府应该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同时,政府作为高校的所有者应当承担“高教产业”原始投资和资本积累的责任,因此各级政府应该坚持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重视高等教育事业经费的投入。总之,财政拨款是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也是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然而在我国教育经费筹措体系中,中央的投入主要集中在少数部属大学或国家重点大学上,而地方政府则主要负责其它大多数普通高校,所以导致有些地方高校的发展在经费上基本上得不到中央财政的直接、有力支持。中央财政支持乏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部分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特别是一些欠发达地区,财政实力薄弱,在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上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高校自筹经费能力弱。高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除了政府财政拨款与学费收入外,高校通过科研咨询、科技服务、成果推广与开展科学研究等活动,直接加入经济建设主战场获得经费资助的能力很弱,尤其是校企合作进行产品开发、共建实验室、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等方式引进企业与社会资金进入高校学科与科研的能力更弱;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由于政策导向与观念等原因,导致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没有将高校内部巨大的消费市场转化为资源优势与经济优势,高校后勤没有形成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运行机制。在校办产业方面,由于高校校办产业规模少、科技含量低、效益不高,因此回报学校教育事业收入比例极低,达不到学校收入2%的水平。

二、国外高校筹资特点

(一)削减政府经费及增长学费 庞大的教育规模要求以坚强的经济后盾做支撑。换言之,高等教育的高质量运作需要有充足的经费投入。然而,近些年来,许多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另一方面,各种公共开支需求大量增加,各国政府财政普遍发生了困难。西方各国政府对继续支付庞大的高教开销信心不足。在这种背景下,不少政府提议削减经费。此提议成为80年代世界性高教改革浪潮的重要诱因。高校的经费支出随着规模的扩大而不断增加,在政府拨款这一资金渠道受到削减后,学费的增长就成了经费弥补之道。各国高校的学费或由无到有,或由少到多,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学费增长这一变革。

(二)经费来源趋向多元化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己经成为发展的趋势。首先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产生。由于大学迫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压力不得不扩大招生,同时随着高等教育成本的上升,政府拨款的一元化经费来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多元化乃大势所趋。其次是大学理念发展的推动。在西方大学的发展史上,大学理念是不断发展、进化的。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传统大学理念的基础上发展了高等教育的现念。从大学与外部社会的关系看,传统大学主张大学致力于探讨高深学问和追求真理,超越于现实世界,远离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以便为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引领航向。与传统大学相比,在大学与外部社会的关系上,现代大学强调的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广泛服务于社会,大学要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为国家和社会的当前发展和现实需要服务。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多元化,不仅是解决政府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投资体制上的变革与现代大学的理念是相吻合的,其实施很自然地引入了市场机制,密切了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强迫其提高办学效率,更好地为当前的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三、我国高校筹资渠道改善对策

(一)继续巩固和发挥财政投入主渠道作用 我国的《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明确提出了“要建立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的高等教育投入体制”的目标要求。因此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要在巩固和发挥财政投入主渠道作用的原则指导下,努力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的基础上,稳步增加地方财政投入力度。因此,高校应积极与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并瞄准政府的需要,尽可能多地争取政府补助、提取科研课题和经费。

(二)加强高校自身创收 高校是高级人才的汇集地,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无形的品牌价值,完全可以通过科研、社会服务等方式,发挥自己的科研技术优势为社会创造价值,同时也为自己获取收益,从而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积极发展校办企业。高校发展校办企业是市场经济条件和现行体制下合理的经济行为。以市场为导向,向市场要效益,凭借技术找寻市场资金,是学校产业发展的着眼点。校办企业应利用自身优势抢占市场,朝着校办高科技产业、教育出版业、教育设备业、教育软件业、后勤服务业、科技服务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向发展。校办企业的收入是高校附属单位交款收入的主要来源,发展校办企业,对补充教育经费的不足改善办学条件和教职工待遇,增强高校自我发展的实力,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高校积极发展校办企业,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政府也应该进行积极的引导,并给予适当的政策鼓励,如对于校办产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等。二是产学研合作创收。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知识和人才优势,开展与企业间的合作研究。为企业培训人才和提供咨询服务,从中收取一定的报酬,这不仅有利于我国产业界技术人员技术的提高,推动了产业界的发展,而且为学校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三是专利创收。在一些科研设施好、技术力量强的大学,可以利用科研专利筹措资金,因为专利不仅可以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奖励,还可以通过转让专利来获得收入并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四是有偿社会服务创收。高校除了可以对在校学生进行培养之外,还可以整合人才队伍,面向社会进行专业性的有偿培训。如开展各级各类的考试培训班等;开展专业性的有偿咨询服务,如提供法律、会计、审计等专业性的有偿咨询服务,甚至可以投入到有偿项目建设中。

(三)合理利用银行等信贷资金 高校无论是扩大招生规模,还是要争创一流大学都必须要有巨大的办学资金作支撑,这就造成了高校快速发展的需求与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的矛盾,高校要在竞争中求得发展,解决发展与经费供给的矛盾,开展“银校合作”,发挥银行的信贷作用,必然成为高校的一种被迫选择。但由于商业银行是赢利性企业,在利用银行信贷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资金的同时,也构成了高校的信贷债务,而高等教育事业是社会公益性事业,高校的非盈利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高成本、有偿性的贷款资金只能作为高校多渠道筹措经费的补充,因此,要科学规划高校的发展规模,合理利用银行信贷,严格控制高校的负债率,尽可能地将债务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高校在利用银行信贷资金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根据资金需求量的大小选择适合适的合作商业银行。一般而言,大银行资金实力强大,但审批层次较多,办理时间较长,适合于学校筹措较大规模资金,可采用综合授信方式加以解决;中小银行资金实力相对薄弱,难以满足大笔资金的需求,但其决策程序简单,报批环节少,适合于学校小规模的资金需求。二是合理确定贷款规模,保证学校能持续发展。银行信贷资金不同于财政拨款,也不同于国债、彩票等筹集的资金,是需要学校用未来收入加以偿还的资金,还要加付利息,这就要面临资金需求与可能承担的债务之间的矛盾。贷款规模过于谨慎,可能会失去千载难逢的高等教育发展机遇,难以产生规模效应;贷款规模过大,可能会超过学校的承受能力,长期背上沉重的还贷包袱,影响学校的长远发展。三是银行可以为高校提供投资理财服务。银行投资融资有各种方式、特点和技巧,在教育投融资工作中,银行可以为高校出谋划策。银行在资金投放上能够按资金需求的轻重缓急,选择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项目,按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高校发展规划来进行适当的投放,从而减少资源浪费,降低贷款风险,理顺投资融资的渠道。

(四)加快高校多元化筹资方式的发展 我国高校对筹资渠道还处于摸索的过程中,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筹资规则,这就需要拓展新的筹资渠道,或者对现有筹资渠道进行改进,不断创新,使高校筹资渠道向多元化发展。具体表现在:一是制定鼓励性捐资政策。由于我国目前高校的捐赠收入占其筹资来源还只是极小部分,甚至部分高校的捐赠渠道在近几年才发展起来,所以这一筹资渠道对于我国来说还是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如可以给捐款人提供适当的税收减免,给捐款人以经济和名誉上的双重回报。政府制定政策,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对高校进行捐赠,并保护捐赠者的合法利益,对捐赠资金给予包括减免税收等方面的优惠。从国外执行情况来看,这一渠道之所以效果十分好,关键在于政府非常注重捐款人与高校之间的经济利益,也就是通过对捐赠资产进行保值、增值和利用国家对教育捐资的税收政策,通过各式各样的募款计划使捐赠人与高校双方获利。为此政府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使捐赠人名利双收,在高校与捐款人之间创造出双赢的局面。二是尝试引入外资。外国资金进入高等教育投资领域的目的大部分是为了盈利,当然也不排除其他一些非正当目的,所以高等教育发展引进外资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因为教育关系到国家、社会道德和民族文化继承等重大问题,各国政府在开放各国的教育市场时,态度都十分慎重,开放程度较低,让外国人在我国投资办大学,可能会招致一些人的反对。但作为对问题的探讨,吸引外资还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四、结论

高等教育相对于基础教育而言周期较短,培养的人才能够直接参与社会生产实践,在解决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时,必须未雨绸缪。目前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保证政府投入的主渠道地位。二是学校应加强创收能力,增加收入的同时合理安排支出。三是加快校企市场化改革进程,大力组织和开展有偿服务活动,多渠道筹措资金。四是不断吸收社会捐赠,使之比例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周保利:《美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特点及其借鉴》,《教育与经济》2007年第3期。

[2]张欣艳、王振辉:《未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3]姚建华:《关于完善我国高等教育投信体制的思考》,《教育财会研究》2008年第1期。

上一篇:基于ERP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探讨 下一篇:中小企业财务治理机制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