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动静结合

时间:2022-10-13 12:13:59

语文教学中的动静结合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动与静都是必不可少的。动与静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许多“动”正是基于“静”态的活动。可以说:“静”是“动”的前提和保证。我们提倡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动静结合,动静相宜,张弛而有度。

关键词:语文教学 动 静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动起来,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保持注意力。在多种感官参与下的课堂显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学生静下来,有利于加强小朋友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在静静地阅读和思考中走进文本、感知文本。一堂处理得当的课堂,一定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的。

一、让小学生动起来

尊重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千方百计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勇于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学习,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自由争论,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

1.动脑

要让小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度必须要恰当,使小朋友们“跳一跳,摘得到桃子”。教会他们质疑的方法,紧扣课文质疑、抓住重点词句质疑、抓住课题与内容的联系质疑、从文中看似矛盾之处质疑等,引导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大胆质疑,积极探索。初步养成反思的习惯。

2.动口

(1)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朗读,通过朗读去感悟,增强语感。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小学语文学习的基本功。朗读是对文学作品进行的再创造,同时,朗读作品是一种感化、熏陶。朗读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器官的协调活动,把知识信息输送到人脑的储存区域,从而起到增强记忆和加强健康的作用。朗读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2)表达

培养小学生说话能力是语文教学重要环节。要求说话必须讲普通话,语言清晰、简洁、规范、易懂,条理清楚,逻辑性强。对于低年级小朋友,可以让他们看图说话、观察说话,对于中、高年级小朋友,可以创设一些情景,设计一些话题,让他们说话、讨论、辩论。听了一件事情以后,让他们把事情复述下来。

3.动手

动手写、画、做,是小学语文学习的常用手段。鼓励小学生把精彩的语句、段落,课堂上对某个人物或事情的感触等及时地记录下来,学习了某个修辞、新的文体、特殊的写作技巧等,要求学生进行小练笔。

二、让学生静下来

应该说,“动”是课堂教学的主流,但一味地“动”,其效率不能不让人担忧。有的老师为了使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使出浑身解数。我听过一些这样的课,师生互动不能说不频繁,多媒体做得不能说不鲜亮、丰富、精彩。但课堂提问中,以教师为主,纯粹的是老师问,学生答,简单浮浅,问不到关键,有时甚至是满堂问。这样的课堂看上去很热闹,似乎学生都动起来了,其实学生严重缺乏自主学习的空间,课堂效率极低。正确的做法是要让课堂适当的静下来。

1.默读

朗读固然有其巨大的优越性,但不是任何时候,所有的作品都采用朗读。默读有时也很必要,默读可以自由停顿、重复,有助于对读物的深入理解。默读时,学生自己可以圈圈、划划、点点、写写,促进读与思的结合,用笔耕耘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用心徜徉在文章的人文情感中,是教师讲解和小组合作所不能达到的境界;默读可以默默地思考、比较、推敲、揣摩,有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这正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自主学习。在疑难处多默读,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收获,最终,那些疑难往往能迎刃而解;默读时,走进那些蕴含着灿灿的美,浓浓的情,款款的意,深深的理的优美的文章中,没有喧嚣、没有浮躁、没有干扰,才能更好地与文本零距离接触,与作者进行倾心地交谈。

2.倾听

小学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就是要求小学生在听别人讲话时要用心、细心,要边听边想,思考别人说的话的意思,记住别人讲话的要点。倾听是交流的基础,倾听他人的表达,方可以拓宽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能增强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有助于发展他们良好的个性。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我们提倡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动静结合,动静相宜,张弛而有度。

(作者单位:江苏兴化沈伦中心学校)

上一篇:如何提高高师预科段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下一篇:就业视角下师范生主题班会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