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线条艺术与外国线条艺术的不同

时间:2022-10-13 11:48:58

浅谈中国线条艺术与外国线条艺术的不同

摘 要:东方绘画中的线注重表现情感,富于韵律感和装饰美;西方绘画中的线具有较强的理性特征,我们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而是应该知道线造型在东西方美术作品中是相通的,同样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多彩的艺术美感,只是由于欣赏习惯,绘画造型的传统观念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表现方法和民族风格。

关键词:中国绘画;外国绘画;造型;线描;质感

中图分类号:J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027-01

东西洋文化,根本不同。故艺术的表现亦异。

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

西洋画就是当时西方的油画,油画最早起源于欧洲,大约15世纪时由荷兰人发明的,用亚麻子油调和 颜料,在经过处理的布或板上作画,因为油画颜料干后不变色,多种颜色调和不会变得肮脏,画家可以画出丰富、逼真的色。正是油画颜料的不透明,又有很强的覆盖力,所以导致了西方绘画可以由深到浅,逐层覆盖,从而使绘画产生立体感。

美术作品的造型,通常是以点、线、面、形、色彩、形体、肌理等元素构成视觉形象。中国画的造型是以线描为主要手段,是中国画的造型基础。此种方法全凭线的虚实、刚柔、粗细、浓淡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和变化。

线描在中国画中,不仅利用它来塑造形象,表现形体结构,还通过不同的线条给观赏者不同的感受。例如水平直线能给人以平静、沉稳、安宁、舒展的感觉;垂直线给人以挺拔、刚毅、尊严和具有向下垂或向上升腾的力感。斜线给人以奇突、惊险、倾倒的感觉;几何曲线给人以呆板、紧张、扭曲和痛苦的感觉;自由曲线给人以自由、活泼、温柔、愉悦和飘逸的运动感。这些感觉都是由人对现实生活中的视觉经验与联想而产生的,是画家巧妙地运用笔墨变化,创造出苍劲、秀美、刚硬、柔软、洒脱、光滑、粗糙、轻飘、沉重、甜润、苦涩等各种线条,从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线描通过好的用笔来表现灿烂多姿的形式、美感。我国人物画的艺术形式美之一,主要表现在人物的形体、衣褶、衣饰的处理上。自东晋顾恺之到唐代阎立本、吴道子、韩混、以及宋代诸家都各有自己的线描笔法。“十八描”中的各种名称,早在唐以前已散见于诸书。

线描的作用不仅是为用线勾画轮廓、表现形体,而且要通过写形来传神。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论,他主张神存在于客观本体的形象之中,神是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的。没有形,神则无从寄寓;只有形而无神,犹如有眼无珠,从形到神是万物的表象到意境的深化。即“神者形之用,形者神之质”。

中国绘画线描如何传情达意,这要通过作者运用笔法的疏密、抑扬、节奏以及墨色的浓淡、干湿等变化,从而达到“物我为一”的境地,给观者以无穷的想像和美的享受。从线描的形式美来说,只有状物传情、渗情达意的线条,才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线条是中国画的生命线。自古以来中国画家以线造型的手法,为我国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表现技巧,线条对画家来说,既是画家的笔法,也是画家个性和情感抒发的手段,它决定一个画家的风格,如吴道子的飘逸,李公麟的流畅、浑厚,虚谷的含蓄,赵之谦的丰满,吴昌硕的古朴等都是以线的勾、皴、擦等手法来表达的。

我国绘画中的笔墨线条是为特定的立意而创造的,它不仅能表现动感和静感、力度和韵律感、节奏感,还能达意传神,因此线的本身具有无穷的活力和审美效能,而且是从生活中来,既反映客观生活,也表达作者主观的情感。

西方绘画中的线具有较强的理性特征,用“线”的不同表现方法来达到造型准确、空间处理合理的效果。其早期的线条主要是朝着模仿自然,再现自然的写实方向发展。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对自然科学的认识不断的加深,认识到了人体及动物的内部组织结构,认识到了光影。

西方绘画中对线的表现是理性的他们认为线是点运动的延续。西方绘画力图传递真实的客观物象。他们用线造型,在线表现形象结构方面具有很明显的科学性,因此西方艺术崇尚真实,要求准确的再现客观物象。西画中的线起界行的作用,它附属于形体,受制于物象,是一种非主要的造型因素。

从中西绘画发展的历史来看,不管表现任何物象,都需要通过线来塑造形体,所以线在绘画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线条是最基本、最原始的艺术语言,中西方绘画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对线的认识和运用分道扬镳,但发展到最后有不期而遇的走到一起,说明线条同时也是最高级的艺术语言,“线”这一古老的艺术语汇在当代焕发出无限活力,呈现出丰富多元的面貌和蓬勃发展的态势,中西方绘画应当相互汲取对方的长处,不断发展和创造新的线条表现形式,以期创作出更具魅力的作品。

参考文献:

[1]王夫之.外国工艺美术史[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浅谈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服装款式设计课程的务... 下一篇:浅谈对《越界的庸众与阿Q的悲剧》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