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不同国家动画色彩的民族性表现

时间:2022-09-09 04:54:52

浅谈不同国家动画色彩的民族性表现

摘 要:在动画发展的国际大舞台中,不同的国家对于色彩的认知不同,所传达出的色彩感受也不尽相同,每个国家都带有本国的民族特色。本文就几个不同国家的动画色彩进行分析,研究其不同的民族色彩。

关键词:色彩;色彩民族性;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051-01

色彩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文化,因为地域、民族、国家的不同,对色彩的感知和审美也存在着差异性,但恰恰是这种差异性,才彰显出了各民族、各国家的特殊之处,才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一、日本

长久以来,日本因自然因素的匮乏而形成了崇尚自然的民族意识,向往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就成为了民族夙愿。因此“青、绿”在日本人审美意识中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日本动画电影最具代表性的是宫崎骏动画,受到日本民族色彩观的影响,宫崎骏的作品崇尚自然事物和植物生命的原色,崇尚水的清纯无色,画面多以青色为主色调。

《幽灵公主》最后“山谷还绿”的片段中,当山谷在归还麒麟兽的头颅之后,又重新回归最初的翠绿时,那种赏心悦目的感官效果油然而生,景致的唯美营造诱发我们心中对大自然无限的憧憬。《龙猫》中多以浅绿色这种生动活泼的色调为主背景,细腻刻画的树叶、高光与明亮色彩交代的农田和阳光投下的光线,将整个画面渲染的生气盎然。

宫崎骏动画中这一“绿色”的使用,不仅是我们表面所看到的自然之色,它还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力。日本民族强烈的生存意识在动画作品包括漫画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萤火虫之墓》中有这样一句话,“生存在世上,本来是痛苦的,但即使是这样,也一定要活下去!”

二、法国

追求浪漫、崇尚艺术、幽默又充满幻想、懂得享受生活,都是法国这个浪漫国度所散发出的民族韵味。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动画也走在了技术的前沿,但从整个法国文化来看,即使科技再发达,也不能代替民族文化和艺术。

自19世纪后半期法国印象派产生后,在绘画中,色彩和形体便成了艺术家最重要的表现因素。这两点因素也影响到了法国动画的发展,是法国动画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民族色彩。

《青蛙的预言》是法国2003年推出的一部动画片,贯穿整个动画片的色彩始终带给观众一种极其强烈的法国印象派绘画的色彩风格,影片紧紧抓住自然界变化的那瞬息给人的内

心感受,自由的运用明快的色彩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艺术画面。影片中描写一家人生活安详画面,山包上那一抹抹翠绿、几笔橙黄、点点橘黄,是小草生机盎然的颜色;妈妈手中抖晒的白色被单上闪动着隐隐的紫、淡淡的蓝、轻轻黄……耀眼夺目。

三、中国

我国历史悠久,色彩搭配也是从自古至今代代相传,传统的民间艺术渗透到了我们生活、艺术中的点点滴滴。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早期动画事业创造的巅峰时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以鲜明的民族风格引起瞩目,被冠与“中国动画学派”的美誉。由此可见,民族色彩在当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1964年完成的《大闹天宫》是我国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中国民间的色彩色系藏青、黑灰、土黄、土红等颜色被很好地运用到了影片中,不仅如此,影片还从中国民间艺术中获取灵感,采用民间色彩中的大红大绿的搭配手法精确的描绘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作品。影片中对于人物的服装、道具的色彩选择也同样采用了富有民间绘画和民间木刻艺术色彩浓重的艺术特点,简化了京剧脸谱中的色块,采用单纯的单色——红、黄、蓝、绿、白等;在场景的绘制中以红色为主基调,穿插黄色的天庭、蓝绿色的花果山、冷蓝色的海底龙宫场景等,这些恰恰是中国民间年画的基本色彩。例如,影片中的大圣两度做“官”,都身着红色服装,在我国,红色寓意吉祥如意、金榜题名等喜庆之事,在此处为大圣穿上红衫,不仅表现出我国的民俗文化也表达出了人物内心的喜悦之情。恰到好处的色彩处理使整部影片充满了东方气息的视觉基调,不难看出,此片的成功与深刻的民族文化精神分不开。此外,《天书奇谭》、《哪吒闹海》、《骄傲的将军》中都充分展示了我国民族、民间色彩的特色。

任何一个动画艺术家都不可能脱离本民族的精神、文化和道德传统而存在,要展现好的动画艺术,就需要表达自己的文化特征,从本民族特有的视觉来表现对现实生活、对世界或者对历史的认识,用不同的文化背景、民族文化、色彩意识阐述不同的艺术追求。纵观整个世界的动画发展,我国目前还是需要找回本民族的特色,将中国动画再创一个高峰。

参考文献:

[1]梅原猛.森林思想——日本文化的原点[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21.

[2]云峰.与梦飞翔宫崎骏[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3]胡瑶琼.浅析法国动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5.

[4张朝红.在“瞬息印象”中色彩的表现技法——浅谈印象派绘画[J].山西经济干部学院学报,2002.

[5]祝普文.世界动画史[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2.

上一篇:浅谈左进伟与“狼” 下一篇:雕塑之美无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