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

时间:2022-10-13 11:27:39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任何数学概念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原型,只要细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数学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普遍存在。然而,在现行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仍随处可见的是诸如"加工一批零件……"、"修一条水渠……"等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经典"应用题。学生往往只是为了学数学而学数学,每天都是在机械训练、题海战术中反复的解题,而面对真实的、源于生活的情境问题,他们往往感到"陌生",不知从何下手。

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所以应用题教学中应该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不断培养学生树立"数学生活化"思想。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将应用题改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且具有一定真实性和可操作性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并让他们在研究现实问题中去学习数学。

一、从生活中寻找应用题

从生活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这一点上,美国"木匠教学法"很成功。"木匠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应用题教学中,我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学生们共同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在教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教师在教室里面布置了一个简易花店,标上"百合花4支20元,3支12元,玫瑰花5支60元"。问:老师想买7支花,可只带了25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那你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吗?老师又想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这个应用题解法有很多种,无论学生用哪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都应该给予肯定、表扬,不能强求学生使用统一的方法解决同样的问题,或者只局限于一个答案。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通过它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知识的快乐。

又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把例5改成"第28届奥运会冠军刘翔在110米跨栏比赛中,他跑了全程的十分之一,你能用线段表示这个分数吗?"通过多媒体电脑课件展示:课件播放刘翔在110米跨栏中的情景,再把110米跑道抽象成一条线段,然后,让学生说出表示的哪那一部分线段。这样,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通过从生活中寻找应用题,解答应用题,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知识。

二、从形式上灵活应用题

在设计应用题教学时,教师不能受教材的束缚,要学会灵活处理教材,在应用题内容的呈现上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的学习需要,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提高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因此,我在实际教学中将一些呈现方式单一,"纯文字化"的应用题,多样化的将对话、图画、表演等方式呈现出来。

例如:"小龙和小丽住在一个院,上学时小龙每分钟走80米,到学校用7分钟。小丽比小龙多用1分钟,小丽每分钟比小龙少走多少米?"一题可采用如下对话形式:

小龙:"我们俩住同一个院子,从家到学校距离一样,为什么上学你总是比我提前离开家?"

小丽:"因为我走得慢,比你多用1分钟。"

小龙:"我到学校用7分钟。"

小丽:"那我就是用8分钟。"

小龙:"我每分钟走80米,你呢?"

小丽:"我不告诉你,你能不能算出我每分钟走几米?比你少走几米?"

这种形式生动、活泼,而且在对话过程中隐含了解题思路,降低了学习难度,易于学生接受。

例如,"图书室第一周借出图书288本,第二周借出342本,还剩590本,图书室原来有多少本书?"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少、理解力有限,往往会被"还剩"迷惑,误用减法。这道题可以让学生借助简单的道具上台表演:第一周学生从图书室借走一些书,第二周又有学生从图书室借走一些书,管理人员经过查对,发现图书室还存有590本书,于是管理人员提出一个问题:"图书室原来有多少本书?"学生看完表演,立即会在脑海中建立正确的思路,图书室的书分为三部分:第一周借出的,第二周借出的,还剩下的。把这三部分加起来,就计算出了老师图书室原有的图书数量。

这样通过模拟生活、创设情境而呈现给学生的应用题,把静态的情节变为动态的亲身感受,学生感觉直观,容易领会,大大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更让学生借助生活情境,运用知识,拓展思维。

三、从生活中练习应用题

课后练习的生活化,可以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如在教学"乘法估算"时,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先要把两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再估算。此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妈妈一行12人旅游,现在要买12瓶矿泉水,每瓶1元1角,请你帮忙算一算大约要多少钱?学生很快估算出10元(10×10=100(角)钱,即大约要带10元钱。)此时,有一个学生说:"10元钱买不回12瓶矿泉水,妈妈带20元钱就完全可以买回所要的水了。"那么,应该怎样进行估算呢?学生通过互相的讨论,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再比如,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求出客厅的面积,再测量一下地砖的长和宽,并算出它的面积,最后估算一下客厅里铺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50元,一共需要多少钱?我在教学中又开展了"设计你的卧室"数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要求学生先做好地面的设计,包括家具摆放的位置,还要选择适合室内空间的地板、家具、粉刷墙壁和天花板的涂料、电器等。设计好图纸后,再做市场调查,通过各种途径调查建材规格、型号、价格等一系列信息。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既能将已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又要考虑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兴趣盎然,亲近数学,真正让数学走近学生,让数学走入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四、从实践中解答应用题

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我就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比如,在教完求平均数应用题以后,就可以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和整理来了解自己家、邻居家或父母单位日常生活中的用电、用水的平均费用,自己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在元、角、分的教学以后,就可以利用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对于一些后进生,还可以带着他们去学校商店,通过买一些学习用品,让他们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为献爱心活动过程中,老师就可以借此东风,让学生把家里的零钱凑起来,计算出总金额,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熟悉了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兑换和简单的加减计算。

再比如教学《乘法应用题与常见的数量关系》一课时,在学生已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量关系后,我设计一道这样的练习:强强今天中午放学后要到他叔叔家吃饭,他每分钟走40米,要走15分钟,请同学们帮强强算算学校到他叔叔家有多远?学生们利用刚学会的数量关系也很快就算出了学校到强强叔叔家的路程。合理选用生活中的事例设计习题,可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为我们的生活服务,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验数学的价值。

实践证明,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在应用题教学中我们一定要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观察、发现和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的习惯,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新的数学知识,掌握新的本领,获得成功体验。

上一篇:坂本幸一:挥舞20公斤毛笔 向世界秀出书法之美 下一篇:凤凰网:好内容是产业链的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