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初级中学法制教育的思考

时间:2022-10-13 11:11:02

对农村初级中学法制教育的思考

摘 要:强化素质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治本之策;学校与家庭双方建立互动联系,学校教育要与社会大环境相适应。

关键词:素质教育;法制课程;家庭影响;互动;反馈

未成年人犯罪是许多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全世界已将其列为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社会公害。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也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大量研究发现,缺乏法制观念是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自身原因。因此,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提高其分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其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已迫在眉睫。青少年十五六岁这个年龄被称为“易发犯罪的高危年龄”,又称“犯罪年龄”,而这种现象被称作“十五六岁”现象。

一、学校教育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1.强化素质教育,淡化应试教育,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这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治本之策

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在于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只注重对学生智育的开发,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的培养,其直接后果造成了学生两极分化的严重现象。“双差生”属于被歧视、被排斥、被放弃的群体,这些学生往往是青少年犯罪的基础,他们在学校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怀,在家得不到父母的好感。他们从学校分流后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在社会上找不到正确的位置,很容易误入歧途,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2.增设法制课程,开展法制教育,使他们树立法制观念,这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关键措施

近几年来,有不少学校聘请了法制副校长,增设法制课程,把法制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效果不错。作为学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和有关司法部门合作,结合本地常见的多发性未成年人犯罪,组织编写案例分析教材,将预防青少年犯罪作为日常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校近年来生源质量急剧下降,问题生、后进生比例一路攀升,这就对我们的法制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

二、学校与家庭双方建立互动联系

1.当好监护人,巩固第一道防线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职责

目前,很多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脱节有关。随着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家庭成员的生活工作节奏也变得越来越快,特别是家庭成员的工作生活压力过大时,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就会弱化,走向两个极端。有的家长对孩子放纵过分溺爱;有的家长对孩子漠不关心,或者采取一些哄骗、物质刺激、棍棒教育等不正确的方法,导致孩子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2.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

初中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对“两法”知识的掌握很差,但其一般的法律认知良好,法律情感、法律行为反应适当,与其掌握的法律知识不相匹配。

总之,在教育改革中,要立足于校内,着眼于家庭和社会,力求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三结合。学校必须改变这种疏远于社会的封闭的教育体系。要努力拓宽思路,增强社会实践的机能,争取得到社会组织和学生家长的支持配合,形成“三结合”的德育教育网络,提高育人效果。

(作者单位 吉林省大安市太山镇第二中学校)

上一篇:浅析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下一篇: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